GooCle 2014-10-20 21:59
齊明帝蕭鸞為何絕後
蕭鸞之所以絕後,是因為殺戮太重。清人趙翼在《二十二史札記》中說:「齊高、武子孫,則皆明帝一人所殺,其慘毒自古所未有也。」蕭鸞本是齊高帝蕭道成次兄蕭道生的次子,《南史》稱其:「少孤,高帝撫育過諸子。」蕭道成對這個兄長的兒子視如親生,對特他超過自己的兒子,蕭鸞歷高帝、武帝兩朝,官至僕射,在鬱林王蕭昭業為帝時,為輔政大臣,鬱林王無道,(前文《一個演技堪比職業演員的皇帝》已詳細說過這個人。)蕭鸞弒殺鬱林王,立海陵王蕭昭文為帝,這也是個過度人物,沒過幾個月,蕭鸞便弒殺海陵王,奪位稱帝。《南史》說:「及鬱林廢,西昌侯鸞奉帝篡統。」
從人家手裡搶來的東西,自己拿著總歸不那麼自信,總是害怕有一天人家會來再把這東西要回去。這好比東西不是自己掙來的,而是借來的、搶來的,如果不把債主、物主殺掉就不能心安。齊明帝蕭鸞就是這樣,蕭鸞後來患病,擔心親屬人少力弱,這種擔心越來越強烈,以致成為一塊抹不去的心病,所以特別防備顧忌齊高帝蕭道成和武帝蕭賾的子孫。
蕭鸞篡位之前已經殺掉了一大批齊高帝與武帝的子孫,現在高帝、武帝的子孫還有十個藩王,他們每月初一和十五都入朝拜見齊明帝蕭鸞,明帝見過他們回到宮中後,常常歎息著說:「我及司徒(蕭鸞的弟弟)諸兒子皆不長,高、武子孫日長大。」心病還要心藥治,對蕭鸞來說,這劑藥卻是殺人。殺心一起,血流成河,據《南史 子岳傳》,「延興、建武中,凡三誅諸王,每一行事,明帝輒先燒香,嗚咽涕泣,眾以此輒知其夜當殺戮也。」
蕭鸞三次大規模殺戮高、武子孫,殘酷無情,幾近殺絕,清人王鳴盛在《十七史商榷》中統計蕭鸞殺戮的情況,在這場大規模的殺戮中,蕭道成、蕭鸞父子的後代子、孫及曾孫被殺的有二十九人,懷抱中的嬰兒被殺者還不在其中,慘不忍睹:「高帝(蕭道成)十九男,除武帝及豫章文獻王嶷,臨川獻文映、長沙威王晃、武陵昭王華、安成恭王暠、始興王鑒已前卒,其餘夭亡者凡四人。此外鄱陽王鏘、桂陽王鑠、江夏王鋒、南平王銳、宜都王鏗、晉西王銶、河東王鉉、並出繼道度之衡陽王鈞等,凡八人,皆為蕭鸞所殺。又殺鉉之子二人。」
「武帝(蕭賾)二十三男,除文惠太子及競陵王子良已前卒,其餘夭亡者凡四人,又巴東王子響別自被殺。此外廬陵王子卿、安陸王子敬、晉安王子懋、隨郡王子隆、建安王子真、西陽王子明、南海王子罕、巴陵王子倫、邵陵王子貞、臨賀王子岳、蜀郡王子文、衡陽王子峻、南康王子琳、湘東王子建、南郡王子夏、並出繼道度為孫之永陽王子珉,共十六人。文惠太子四男, 長即前廢帝鬱林王昭業,次及後廢帝海陵王昭文,次巴陵王昭秀,桂陽王昭粲,皆為蕭鸞所殺。通計高帝之子、孫及曾孫三世為鸞所殺者凡二十九人。而鏘、鑠等之子,子卿等之子,見於史者獨有鉉之二子在孩抱中見殺。其實所殺必不止此數,當以其幼稚而略之。」
蕭鸞也知道他這種殺人極為殘忍,每有殺戮,必先焚燒香火,嗚咽流涕。據《南史 桂陽王鑠傳》,一次,蕭鑠從蕭鸞那裡回來,對人說:「吾前日覲王,王流涕嗚咽,而鄱陽、隨郡見誅。今日見王,王又流涕而有愧色,其在吾邪?」果然這天夜裡三更,蕭鑠被毒殺。蕭鸞一流淚,就有人要流血。一時間高、武子孫朝不保夕,據《南史 鉉傳》,每次朝見「常鞠躬俯僂,不敢正視直行」。這些小王大多是少年,人生才剛剛開始。
蕭鸞為了保持自己的政權穩固,實在不必採取如此斬盡殺絕的辦法,而且這也不是辦法。問題還是出在人上,蕭鸞這個人有問題,不僅在政治上有問題,心理上也有問題。《南史 齊明帝蕭鸞本紀》說蕭鸞:「性猜忌,亟行殺戮。信道術,用計數。每出行幸,先占利害。簡於出入,將南則詭言之西,將東則詭言之北,皆不以實,竟不南郊。初有疾,無輟聽覽,群臣莫知。及疾篤,敕台省府署文簿求白魚以為藥,外始知之。身衣絳衣,服飾皆赤,以為厭勝。」從這裡我們可以瞭解到蕭鸞的性格特點:一是猜忌,急殺;二是信術,多忌;三是詭言,好詐;四是做戲,無誠。蕭鸞他自己是這樣的性格,必以這樣的心思去揣度別人,雖然每每流淚,良心時有發現,但終不免結果骨肉相殘。正如清人趙翼在《二十二史札記》中所說:「蓋天良難泯,帝亦動於心所不安也,然其後又卒皆誅死。然則齊明帝之殘忍慘毒,無復人理,真禽獸不若矣。」公元498年,蕭鸞病死,年僅四十七歲。
在蕭鸞對骨肉行兇的過程中,有一個幫兇,這個人叫蕭遙光,是蕭鸞親兄長的兒子,每每勸蕭鸞殺盡高、武子孫。據《南史 蕭遙光傳》:「明帝輔政,唯於遙光共謀議,勸明帝並殺高、武諸子弟,見從。」這個蕭遙光生來殘疾,是個瘸子,當初,蕭道成說這個孩子「不堪奉拜祭祀」,要封他的弟弟襲繼爵位,因蕭鸞力諫,方得以繼承爵位。在崇尚才學的南齊,諸王個個才高八斗,能書善文,比如據趙翼《二十二史札記》說:「臨川王映能左右書。鄱陽王鏘好文章,桂陽王鑠好名理,人稱鄱桂。江夏王鋒五歲學鳳尾諾,一學即工,十歲能屬文,武帝謂其書為第一。」
與眾叔伯、兄弟相比,蕭遙光卻沒什麼學問,何以這麼說?有一件事很能說明問題。蕭鸞的太子蕭寶卷不願讀書, 朝中令大儒蔡仲雄為太子講禮,而蕭遙光卻說:「文義之事,此是士大夫以為伎藝欲求官耳,皇太子何用講為?」以為讀書進學是小技,是用來沽名求官的。這就是蕭遙光的心理,他從小生活在這樣一種極其崇尚學問、講求學問的環境當中,加上其身有殘疾,站不起或站不直的,不能與諸王一起同列朝堂,也不能參加祭祀等集體活動,心理性格不能不受影響,甚至扭曲。蕭遙光與諸王生活在不同的精神世界當中,多忌諱,特別怕被別人嘲笑,據《南史 蕭遙光傳》:「遙光多忌。人有餉履者,以為戲己,大被嫌責。」人家穿雙新鞋,他便以為實在戲弄自己;有一個叫劉繪的人曾在一封信箋上說:「智不及葵。」他也認為時諷刺自己。其實不用別人說什麼,在這麼一群美目鳳儀,才高八斗的諸王面前,他自己就自慚形穢了。
正是這樣一種環境造就了蕭遙光,成為這場殺戮的具體策劃者和實施者,殺起自家骨肉來毫不手軟。據《南史 蕭遙光傳》,蕭遙光「足疾不得同朝列,常乘輿自望賢門入(真諷刺)。每與明帝久清閒,言畢,帝索香火,明日必有所誅。」又據趙翼《二十二史札記》,「明帝欲盡殺高、武子孫,乃悉召入尚書省,敕人各量左右自隨,孩抱者乳母隨入。其夜太醫煮藥,都水辦棺材數十具,須三更悉數殺之。」讀書至此,讓人不寒而慄。
後來,蕭鸞死,東昏侯蕭寶卷繼位,蕭遙光輔佐之,他並不安分,也想傚法蕭鸞篡奪皇位。據《南史 蕭遙光傳》說蕭遙光,「潛結江祏兄弟,謀自樹立。」結果事敗被殺。蕭鸞幾乎殺盡高、武子孫。他死後,自己的的子孫也都在宮廷殺戮和其他政治事件當中悉數被殺,以至絕後。蕭鸞有十一個兒子,據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十一子之中,梁武帝殺其六,東昏殺其一,魏人殺其一,余早夭者二,廢疾無後而善終者一。然則鸞之子凡成人者皆不良死,蓋鸞之後已絕。」這是天命嗎?應該說是因果。殺人者「有理」,被殺者「無罪」,雖有理非真理,雖無罪是替罪。殺人者終被殺,如趙翼在《二十二史札記》所說:「真所謂天理昭彰,報施不爽,凡殺人以利己者,可以觀於此矣。」 巴陵王蕭子良死時,雖然只有十六歲,也知道這個道理,他對前來殺他的中書舍人茹法亮說:「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昔高帝殘滅劉氏;今日之事,理數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