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君主制王朝

GooCle 2014-10-18 14:11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君主制王朝

  明朝(1368~1644,一說亡於1683年)是中國歷史上承元朝、下啟清朝的朝代,是以漢族為主推翻蒙古族統治者而建立起來的漢族復興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君主制王朝。1368年朱元璋滅元稱帝,國號大明,共經歷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276年。因為明朝的皇帝姓朱,所以又稱朱明。明朝是中國繼周朝、漢朝和唐朝之後的盛世(黃金時代),史稱「治隆唐宋」、「遠邁漢唐」。大明,無漢唐之和親,無兩宋之歲幣,天子御國門,君主死社稷。當為後世子孫所敬仰。
  元末蒙古統治者日益殘暴黑暗,到元順帝時期,暴發了韓山童、劉福通、徐壽輝等領導的紅巾軍起義。朱元璋接到了好友湯和的信,思量再三,參加了當時的濠州大帥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分支,先後南征北戰。1364年,朱元璋自稱吳王,史稱西吳政權。1368年,朱元璋稱帝,以應天府(南京)為京師,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建立了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不久他又命徐達、常遇春等北伐元朝明太祖朱元璋,攻佔大都(北京),元順帝北逃,元朝在全國歷經99年的統治宣告結束,中國進入明朝統治。
  明朝初年國力強盛,經洪武、建文、永樂三朝勵精圖治,至明宣宗的近百年間,明朝以北進蒙古高原,南征安南,伐錫蘭,羈絆馬來諸島族。明初天下大治,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一個接一個,一派盛世景象。至明英宗幼年即位時,朝中有「三楊」楊博、楊士奇、楊榮主持政局,「海內清平,萬邦來朝」。1442年後,宦官王振開始擅權,1449年發生震驚天下的土木堡之變,永樂以來的軍事優勢遭到破壞,並使國力大損,景泰帝果斷任用于謙擊敗瓦剌,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後又經歷景泰、天順兩朝經營恢復,國力有所回升,到明中葉孝宗弘治時期再次大治,此時政治清明,民生安康,對外復立哈密等衛,重新確立對西域的羈絆和控制,歷史上稱此時期為「弘治中興」。正德朝開始逐漸中衰,至嘉靖時推行新政,政治國力一度有所恢復,但因嘉靖末年君臣矛盾突出,又開始逐漸中衰,社會矛盾萌發。至隆慶年間徐階,高拱等人推行新政,罷海禁,冊封俺達等人,史稱隆慶新政。到萬曆朝時,在著名的內閣首輔張居正的輔政之下實行改革,再度中興,此時期海內清平,又先後平定甘肅,貴州叛亂,並為援救朝鮮擊敗侵朝日軍,史稱萬曆中興。
  此時明朝經濟文化極其發達,後世計當時朝廷歲收,明朝的經濟規模世界第一。萬曆朝中期始,皇帝怠政,官員更加腐化,地主階級到處搜刮民脂民膏,導致江南民變的發生。萬曆末年,關外建州女真叛亂,明朝開始走向衰亡。天啟年間,中官黃門集團的專政加快了這一進程的發展。至崇禎年間,因為連年災害,明廷因財政破產,無力鎮撫,人民紛紛揭竿而起,後金的軍隊也突破長城防線,五入關內。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率軍攻克北京,崇禎帝自縊,同年清軍入關。在南方一些明朝大臣擁立明朝宗室建立幾個政權,史稱南明。1662年,吳三桂將永歷帝絞殺於雲南昆明,南明滅亡。台灣鄭氏政權繼續沿用永歷年號,1683年清朝派施琅進攻台灣,鄭氏投降,監國寧靖王朱術桂自殺殉國。
  明朝疆域達1100多萬平方公里(後期約570萬平方公里),包括內地兩京十三省、東北、新疆東部、明朝疆域宣德時期西藏、青海、南海諸島引、今緬甸北部、內蒙古大部、越南中北部,西伯利亞東部等地,並曾在東南亞舊港等地設有羈縻管理機構,影響力波及整個亞洲和非洲東岸,1662年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島,首次在台灣島設立行政機構一府兩縣(東寧府,下轄天興、萬年兩縣)正式管理台灣全島,台灣收歸中國版圖。
  明朝經濟文化在中國歷史上屬於發達階段,後世計當時朝廷稅收,明朝的經濟規模世界第一。明朝早期君主集權強化,皇帝大權獨攬。宣德以後,皇權開始削弱,權力在內閣與宦官之間爭奪。從明朝晚期開始,西方伴隨著文藝復興、地理大發現和宗教改革,科技發展很快。與此同時,中國也湧現了徐光啟,宋應星,徐霞客,馮夢龍等一大批科學家,地理學家和文學家。西學也隨著一批傳教士來到中國,為東西文化的交流開闢了窗口與機會,中國傳統科學技術進入了最後的加速發展階段。
  公元1368年8月,由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在大將徐達、常遇春等人的指揮下一舉攻陷元大都--北京,宣告了元朝的滅亡。同年,朱元璋在建康(今南京)稱帝,改元洪武,建立了明王朝,朱元璋是為明太祖。太祖即位後,立刻對以往的制度進行改革,自太祖後,明朝廢去中書省和丞相,分政權於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直屬於皇帝管轄。這種六部製成為此後明清兩代的基本政權組織形式。為了選拔官吏,明朝還擴大了科舉的規模,明確規定以程朱理學的四書、五經為內容,以八股文為形式的明科舉制度。此外,明朝還用了長達二十餘年的時間制訂"大明律",促進了社會的穩定。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其後惠帝朱允文即位。此時,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以入京除奸為名,發動了"靖難之役"。經過四年的戰爭,燕王打敗惠帝統治集團,奪取了明朝政權,建元永樂,是為明成祖。
  成祖為了加強對北方少數民族的防禦,於永樂八年(1410)到永樂二十二年(1424)五次親征,先後打敗韃靼、瓦剌兩部蒙古騎兵,並於永樂十九年(1421)遷都至北京,以此加強對北方諸族的控制。明朝自成祖之後,歷仁宗、宣宗至英宗一直處於上升的階段。公元1449年,瓦剌部進軍南犯,英宗與宦官王振領兵五十萬出擊,行至土木堡被瓦剌軍所襲,明軍全軍覆沒,英宗也被俘。在毫無阻擋的情況下,瓦剌軍很快就兵臨北京城下,這次事件史稱"土木之變"。此時在北京留守的兵部侍郎于謙果斷的立英宗之弟朱祁鈺為帝(景泰帝),組織全城軍民準備與敵決戰。經過艱苦的戰鬥,明軍終於打敗瓦剌軍。使其不得不放英宗回朝,並與明朝議和。英宗回國後,於1457年趁景泰帝病危,在宦官的幫助下奪回了政權,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兩朝天子"。在英宗復位之後,立即逮捕于謙,而助其奪權的宦官都被授以爵位。這樣一來,使此後歷代的皇帝身邊寵信的宦官的權利大大超出朝臣的權利,明朝的統治幾乎落在他們手中。其中以武宗時的劉謹及熹宗時的魏忠賢最為甚之。
  處於明朝中後期的明神宗萬曆皇帝為了改變當時混亂的政局,於萬曆元年(1573)任命張居正為首輔來進行整頓。張居正是當時明朝最有遠見卓識的人,他於經濟、政治等方面做了一系列的改革。為了農業的發展,萬曆六年,張居正不顧大士紳的反對,丈量全國土地,增加了財政稅收。此後,他又興修黃河水利,在全國範圍內推行一條鞭法,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使生產逐步穩定下來。此外,張居正還撤裁了冗余的官員,在山海關至居庸關之間建敵台三千餘座,加強了北方的防務。自張居正改革之後,經濟有了大的起色,政治也相對穩定下來,明朝進入了自英宗以來最繁榮的階段。
  自神宗之後,明朝逐漸走向衰落。公元1628年,明朝的最後一帝思宗崇禎帝即位。此時的明朝已是內亂紛紛了。崇禎十三年,由李自成、張獻忠率領的軍隊分別在四川、河南擊敗明軍,此後他們規模不斷擴大,公元1664年,李自成率軍攻入北京,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身亡,明朝至此宣告滅亡。
  由於明朝在統治上相對比較穩定,故而明朝社會在各方面都有所發展。到明朝中期,不論是在生產工具上,還是在產量上,農業的發展都已遠遠超過前代,而農業的發展使更多勞動力解放出來,進一步促進了手工業與商業的發展。明朝的青花瓷器、宣德爐等手工業產品已成為今天不可多得的藝術品。另外,明朝的科學文化發展更是迅速,中國歷史上的四大名著中的《西遊記》、《水滸》、《三國演義》三本就是出於明朝,而作為科學著作出現的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徐光啟的《天工開物》以及《徐霞客遊記》等著作成為今日我們研究和借鑒古代技術的珍貴的文獻資料。在永樂年間,我國著名的的航海家三寶太監鄭和曾率遠洋船隊六次出使,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加強了明王朝同世界各國的經濟政治上的往來,為中國走向世界做出了貢獻。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君主制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