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三國曹魏名將文聘

boddu 2014-10-17 01:11

三國曹魏名將文聘

  文聘,字仲業,南陽宛(今河南南陽)人。三國時期曹魏武將。本來是荊州劉表的大將,鎮守荊北。東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劉表死後,其子劉琮繼位。當時曹操起兵南征荊州,劉琮與眾官商議,決定舉荊州之地投降曹操,曹操接收荊漢後,文聘才往見曹操,曹操問道:「為甚堋來得這般遲呢?」文聘便答:「之前我不能輔弼劉荊州(劉表)一起侍奉國家,如今荊州雖然失去了,但我卻常希望能據守漢川,保全土境,這樣我才生不負於孤弱(指劉琮等),死亦無愧於地下,然而現在所設想的不能實現,還到了如今這個地步。聘的心裡實在悲痛慚愧,沒有面目早來進見明公而已。」說罷唏噓飲泣。曹操為之愴然,說道:「仲業(文聘字),你真是一個忠臣啊。」於是以厚禮招待文聘。又以軍隊授予文聘,令他與曹純往長阪坡追討劉備。曹操平定荊州後,因為江夏與東吳接壤,民心不安,於是以文聘為江夏太守,讓他典掌曹魏軍隊,委任他以邊防之大事。後來文聘又與樂進攻討關羽於尋口,其間有功,進封延壽亭侯,加為討逆將軍。在江夏鎮守時,文聘曾於漢津攻取關羽軍的輜重,又在荊城燒燬其船,建立不少功勞。
  公元226年,魏文帝黃初七年秋八月,孫權以五萬眾攻打石陽,包圍文聘,情況急殆;但文聘堅守於城中不動,孫權屢攻不下,駐紮了二十餘日也沒有成果,唯有撤去軍馬。文聘聞信,開城領兵追擊,大破吳軍而還。關於這場戰事,《魏略》有另一番記載:孫權親自帶領數萬軍來到江夏。當時正值大雨,江夏城柵多已崩壞,人民均分散在田野之間,不及回城補治防禦工程。文聘得知孫權來到,初時不知怎辦,後來想到現在的情況只有隱潛默守才可以令孫權因懷疑而卻步。於是文聘敕令城中人全躲將起來,不可讓孫權察見,自己則臥於府中不起。孫權見此果然生疑,並向他的部將說:「北方(曹氏集團)認為此人(指文聘)是忠臣,所以以此郡委託給他,如今我軍大至而他卻潛默不動,這種情形下他不是有所密圖的話,那就必然是有外救來援。」於是不敢進攻而退去。
  這段記載雖與《三國誌》有出入,但卻可以見到文聘的將略。文聘面對孫吳大軍,同樣是以寡敵眾的局面,但與張遼不同的是,張將軍以制險擊奇之略,折敵鋒銳以安軍心;而文將軍卻採取疑兵之計,韜晦惑敵以懈其戰意,這不正是《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空城計嗎?而且比之更形保險穩當。無疑地,在這種凶危的情況下,採用文聘的疑兵之計是比較安全的;張遼「折銳之策」卻非干冒奇險不可,所以後者的成就比前者為高,名聲也響得多了。但從軍事意義的角度出發,我們可以看到文聘的為人是很嚴謹持重的。
  而在孫權攻江夏時,朝廷知道文聘正在堅壁拒守。群臣商議欲發兵前往江夏相救,魏明帝曹睿便說:「孫權向習水戰,之所以敢於下船陸攻,是想趁我方不備掩進而已。如今他的軍隊已經與文聘相持,現在攻守之勢差以倍數,孫權最後必不敢久留。」(《三國誌·魏書·明帝紀》)。此言除了說明曹睿見事之明外,亦可見曹睿是如何的信任文聘。
  文聘駐守江夏數十年,威恩並施,名震敵國,使外敵不敢侵犯。朝廷封文聘之子文岱為列侯,又賜文聘從子文厚爵關內侯。文聘死後,追諡曰壯侯。岱又先亡,聘養子休嗣。卒,子武嗣。嘉平中,譙郡人桓禺為江夏太守,為人清儉,有威惠,其名聲僅亞於文聘。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三國曹魏名將文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