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ddu 2014-10-8 01:01
三國時曹魏名將樂進
樂進(?~218),字文謙,陽平衛國(今河南清豐)人。東漢末年曹操部將。以膽識英烈而從曹操,隨軍多年,南征北討,戰功無數。從擊袁紹於官渡,奮勇力戰,斬袁紹部將淳于瓊。又從擊袁紹子譚、尚於黎陽,斬其大將嚴敬。後來從曹操征孫權,假進節。曹操回師後,留樂進與張遼、李典屯於合肥。又以樂進數有軍功,遷右將軍。建安二十三年(218)逝世,謚曰威侯。
陳壽評曰:「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 ...樂進以驍果顯名... ...」(《張樂于張徐傳》)。太祖表漢帝,稱進及于禁、張遼曰:「武力既弘,計略周備,質忠性一,守執節義,每臨戰攻,常為督率,奮強突固,無堅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別征,統御師旅,撫眾則和,奉令無犯,當敵制決,靡有遺失。論功紀用,宜各顯寵。」(《樂進傳》)樂進容貌短小,以膽烈從太祖,為帳下吏。遣還本郡募兵,得千餘人,還為軍假司馬、陷陳都尉。從擊呂布於濮陽,張超於雍丘,橋曨於苦,皆先登有功,封廣昌亭侯。從征張繡於安眾,圍呂布於下邳,破別將,擊眭固於射犬,攻劉備於沛,皆破之,拜討寇校尉。渡河攻獲嘉,還,從擊袁紹於官渡,力戰,斬紹將淳於瓊。從擊譚、尚於黎陽,斬其大將嚴敬,行遊擊將軍。別擊黃巾,破之,定樂安郡。從圍鄴,鄴定,從擊袁譚於南皮,先登,入譚東門。譚敗,別攻雍奴,破之。建安十一年,太祖表漢帝,稱進及於禁、張遼曰:「武力既弘,計略周備,質忠性一,守執節義,每臨戰攻,常為督率,奮強突固,無堅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別征,統御師旅,撫眾則和,奉令無犯,當敵制決,靡有遺失。論功紀用,宜各顯寵。」於是于禁為虎威;樂進,折衝;張遼,蕩寇將軍。堅守進別征高幹,從北道入上黨,回出其後。乾等還守壺關,連戰斬首。干堅守未下,會太祖自征之,乃拔。太祖征管承,軍淳於,遣進與李典擊之。承破走,逃入海島,海濱平,荊州未服,遣屯陽翟。後從平荊州,留屯襄陽,擊關羽、蘇非等,皆走之,南郡諸郡山谷蠻夷詣進降。又討劉備臨沮長杜普、旌陽長梁大,皆大破之。後從征孫權,假進節。太祖還,留進與張遼、李典屯合肥,增邑五百,並前凡千二百戶。以進數有功,分五百戶,封一子列侯;進遷右將軍。建安二十三年薨,謚曰威侯。子綝嗣。綝果毅有父風,官至揚州刺史。諸葛誕反,掩襲殺綝,詔悼惜之,追贈衛尉,謚曰愍侯。子肇嗣。
讀過《三國演義》的都知道樂進的水平是無法和張遼比擬的,而史書既然能把張遼和樂進並作一傳,可見樂進和張遼在實力上可以稱得上是平分秋色。既如此,為何獨獨張遼在演義中一舉成名,而樂進卻淪落成二,三流武將,原因還要從史書記載說起,《三國志魏書張樂于張徐傳》的樂進部分約900餘字,而張遼部分的記載要遠遠超過此字數,但是張遼部分有兩場戰爭是詳寫的,而樂進部分並無詳寫戰爭,而細數兩將參與戰爭次數,基本上並無較大差異。逍遙津之前,樂進的地位高於張遼,比較一下:
建安十四年:前將軍夏侯惇、左將軍于禁、右將軍樂進;曹丕稱王:前將軍張遼、左將軍張郃、右將軍徐晃、後將軍朱靈。
由此可見,樂進的地位明顯高於張遼,樂進受封四將軍比張遼早了十四年!而假節樂進也遠遠早於假節張遼。樂進在曹操時期,也就是終其一生,地位始終高於張遼,包括逍遙津後,張遼也不過進位征東將軍,一個地位較高的雜號將軍。張遼的榮耀是曹丕朝,曹丕剛登基一下子給他封了1000戶食邑,超過此記錄的,僅有夏侯惇的1800戶,不同的是,張遼並非因新立了卓著之功而封,而在此之前,張遼的每一功應該進什麼官,封什麼爵是十分明白的,即使是夏侯惇的1800戶也是經過功勞統計才封的,可見張遼的崛起,應是曹丕有意拉攏舊臣,鞏固新位。樂進是沒有活到曹丕時期的。樂進的地位,功績如果在正常情況下,被史官漠視是不可能的,而是不是陳壽收集材料有誤呢?不見得,因為樂進傳一個裴注也沒有,可見其他史書也沒能詳細,也就是說樂進歷史記載不詳細是有一定內幕的,可惜這段歷史已經完全被掩蓋。
樂進一生征戰無數,與于禁都出身於行陣卒吏,如果不是有曹操這樣的識才者,這兩位最活躍的武將就將永恆的被埋沒。樂進在赤壁之戰以前表現活躍,赤壁之戰之後除了合肥之戰,幾乎在《樂進傳》找不到其他詳細戰功,可能是歷史記載問題,而不是樂進本身的問題。由於歷史記載樂進參與的戰爭並無詳寫,能體現其威猛的只有兩個,第一,名將淳于瓊是被樂進力斬,為三國歷史上的武將交鋒添上一筆;另一個便是合肥之戰。
人們說合肥之戰樂進的表現不佳,這基本來自於《三國演義》,而《三國演義》的逍遙津之戰的雛形來自於《資治通鑒》的記載。首先,屯合肥樂進、張遼、李典共同是主將,而不是張遼統領樂進、李典,原因有以下幾條:
1、張遼的資格夠不上統率樂進,張遼此時還是雜號將軍,而樂進早已經是右將軍。
2、《張遼傳》、《樂進傳》、《李典傳》對此事的記載都把屯合肥的三人名字說得很明白,連接詞是「與」而非「從」或「督」。而其他典型的主將統率副將出戰三國誌都會說清楚,比如李典從夏侯惇據劉備,張遼督張郃、牛蓋討伐陳蘭等。
3、曹操的信是直接對張遼、樂進、李典三人都進行部署。
4、張遼出戰需要徵求李典同意,如果張遼是主將則大可不必。
由此四條,大可說明張遼並不是主將,守合肥幾個年頭的功勞可以平分與張、樂、李。
在《資治通鑒》裡,樂進由驍果變成了軟弱。張遼要出戰,進等莫對,樂進居然說不出話!這裡是說不通的,因為:
其一,因為樂進本來就是守城的,被勒令不戰,樂進是沒什麼顧慮的;其二,因為《三國誌·樂進傳》、《張遼傳》、《李典傳》都沒有樂進說不出話的記載,只是三國誌張遼傳在張遼說完話之後有一句「李典亦與遼同。」,由這句話索隱出「樂進不與遼同」,因而才有「進等莫對」的說法。對照歷史,不具有可靠性。
所以樂進在逍遙津之戰並不是一位軟弱的將領,他也以他的堅守免除張遼,李典的後顧之憂,三個人都有功勞。樂進在早期軍事生涯中,攻戰中每每捷足先登,衝鋒陷陣。在後期為荊州的守護也做出了傑出貢獻,被評為「驍果」的將領。可憐不知歷史出了什麼陰差陽錯,樂進的身後名不但比不上身前名,而且與他的實力完全不成對應。
在《三國誌》中,確有曹操的五子良將記錄。關於歷史上的曹操的五子良將,陳壽《三國誌》評道:「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于禁最號毅重,張郃巧變為稱,樂進以驍勇顯名,張遼果敢沉穩,徐晃卻以嚴謹著稱。魏之良將,五子為先,此五子即:張遼(文遠),張郃(俊艾),徐晃(公明),樂進(文謙),于禁(文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