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秦始皇統一文字

boddu 2014-10-2 08:31

秦始皇統一文字

  殷商以降,文字逐漸普及。作為官方文字的金文,形制比較一致。但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兵器、陶文、帛書、簡書等民間文字,則存在著區域中的差異。這種狀況妨礙了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也影響了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於是,秦統一中原後,秦始皇下令李斯等人進行文字的整理、統一工作。
  李斯以戰國時候秦人通用的大篆為基礎,吸取齊魯等地通行的蝌蚪文比劃簡省的優點,創造出一種形體勻圓齊整、比劃簡略的新文字,稱為「秦篆」,又稱「小篆」,作為官方規範文字,同時廢除其他異體字。此外,一位叫程邈的衙吏因犯罪被關進雲陽的監獄,在坐牢的10年時間裡,他對當時字體的演變中已出現的一種變化(後世稱為「隸變」),進行總結。此舉受到秦始皇的賞識,遂將他釋放,還提升為御史,命其「定書」,制定出一種新字體,這便是「隸書」。隸書打破了古體漢字的傳統,奠定了楷書的基礎,提高了書寫效率。秦始皇下令統一和簡化文字,是對中國古代文字發展、演變做了一次總結,也是一次大的文字改革,他對中國文化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秦王朝推行了一系列鞏固統治的措施。其中文字的統一對政治經濟的統一和文化的發展有特別重要的作用。
  在諸侯割據稱雄的戰國時期文字經歷長期的演變發展,在全國各地有很大的分歧,而且這些千變萬化的文字寫法也沒有一定的體系和結構規律。這就給政令的推行和各地的文化交流造成重重阻礙。到秦統一後,詔書至桂林一帶一般人都不認識,可見統一文字已成為當務之急。於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下令書同文,由丞相李斯和趙高、胡毋敬等人整理文字,以簡化秦文「小篆」作為標準字體,用於公文法令,通行全國,廢除了其它各種異體文字。又由李斯、趙高等人編寫了小篆字斗頒行全國,作為標準文字的範本供人學習。此外,秦始皇出巡所到之處都要立碑刻字以示天下,如泰山石刻。後來獄吏程逸又根據民間流行的字體,整理出更為簡明易行的新書體---隸書,作為日用文字在全國範圍推廣。隸書的出現是中國文字由古體轉為今體的重要里程碑。隸書就是今天通用楷書的前身。
  先秦古字經過這次整理之後,字樣結構得以定型,這對貫徹法令、傳播文化起了重大作用。中國地廣人多,各地方言迥異,後來歷史上又多次出現分裂割據的局面,而文字的統一,成為維繫中華民族歷史發展進步的一條生動鮮明的脈絡。長期以來,中國封建社會高度發展的經濟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這與秦朝大一統的開創之功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它有利於統一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各地區的交流,並且有利於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強化語言和文字不同的話,那麼同一個民族就會分裂成兩個或幾個。如果文字和語言都相同,那麼就可能形成一個型的民族。像以前中國周朝以前的東夷族被華夏族同化後合併成一個民族。同文同言有利於統治,至少分裂少了。書同文。由於地域的不同,各國文字也不同。秦統一後,詔書發至桂林,當地人均不認識。這種狀況無疑妨礙了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也影響了中央政令的暢通。李斯等人整理文字,創造出一種形體勻圓齊整、筆畫簡略的新文字「小篆」,後來又出現「隸書」。文字統一,對華夏民族的發展和文化的傳播,有著積極的意義,儘管秦朝地域遼闊,各地方言差別極大,彼此仍能進行交流。
  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戰國時文字已廣泛應用,在長期的演變和應用中,各地區"言語異聲,文字異形"。同學們看課本,一個"馬"字,七國各異,發音也一定不同。秦統一後文字不統一會有什麼影響?既妨礙政令的推行,又影響著文化的發展。秦始皇命李斯等人進行文字整理,"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把原來的大篆簡化為小篆。後來又簡化字體,採用獄吏程邈把小篆圓轉筆畫變成方折的字體,便於書寫,這就是"隸書"。秦以小篆作為標準文字,用於官方文書法令,以隸書作為日用文字在全國範圍內推廣。現在的楷書,就是從隸書演化而來的。到西漢時,隸書便成了通行全國的文字。文字的統一,是華夏文化的重大發展。它對於文化的傳播具有積極意義,對中國文化藝術的發展也具有深遠的影響。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秦始皇統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