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三國曹魏名將征西車騎將軍張郃

boddu 2014-9-30 00:20

三國曹魏名將征西車騎將軍張郃

  張郃(?~231)字俊乂,河間鄚(今河北任丘北)人。三國時期魏國名將。官渡之戰時,本為袁紹部將的張郃投降了曹操,並在曹操帳下多立功勳,於曹魏建立後加封為征西車騎將軍。張郃多次抵禦蜀漢諸葛亮的進攻,於公元231年在木門道被諸葛亮設伏射死。謚曰壯侯。
  東漢末,應募參加鎮壓黃巾起義,後屬冀州牧韓馥為軍司馬。初平二年(191),袁紹取冀州,張郃率兵投歸,任校尉。後因拒幽州割據勢力公孫瓚有功,升寧國中郎將。建安五年(200),官渡之戰中,建議袁紹派重兵增援烏巢未被採納。袁軍因而大敗。張郃反遭誣陷,憤而投奔曹操,任偏將軍。此後,隨曹操攻烏桓,破馬超,降張魯,屢建戰功。繼與都護將軍夏侯淵留守漢中。建安二十年(215),率軍進攻巴西宕渠(今四川渠縣東北),被蜀將張飛擊敗。後任蕩寇將軍。建安二十四年(219)正月,從夏侯淵迎戰劉備軍於定軍山(今陝西勉縣南),當夏侯淵戰死,全軍面臨覆沒之際,張郃代帥,率部安全撤退。後屯陳倉(今寶雞東)。曹丕稱帝後,升左將軍,封鄚侯,奉命從曹真擊平安定(郡治今甘肅涇川北)胡羌,後與夏侯尚圍攻江陵(今屬湖北荊沙)。魏太和二年(228)春,隨曹真西拒諸葛亮,張郃領兵5萬,與蜀軍前鋒馬謖戰於街亭(今甘肅天水東南,一說今張家川北),先將蜀軍圍困,絕其汲道,使其飢渴混亂,爾後督軍攻擊,大敗蜀軍,迫其退回漢中。因功升征西車騎將軍。太和五年(231)六月,領兵追擊蜀軍,至木門(今天水南)遇諸葛亮伏兵,中箭亡。張郃戎馬一生40餘載,被稱為曹魏五大良將之一。以用兵巧變著稱,又善列營陣,長於利用地形。
  191年,袁紹取冀州,韓馥戰敗,張郃率兵歸附袁紹,任校尉,用來對抗公孫瓚。後來,公孫瓚被擊敗,張郃功勞很大,升為寧國中郎將。
  200年,曹袁兩軍相持於官渡,袁紹派淳于瓊率萬餘人護送軍糧,屯於烏巢。曹操留將守營,親自率兵偷襲烏巢。張郃認為曹操兵精,淳于瓊必敗,應迅速去救援,而袁紹的謀士郭圖卻建議進攻曹操的大本營。袁紹採納了郭圖的建議,張郃勸阻,袁紹不聽,只派輕騎去救烏巢,而派重兵去進攻曹操的大本營,結果不能夠攻下。很快,烏巢兵敗,消息傳來,袁軍軍心動搖。郭圖聞訊後大為羞愧,為推卸責任,誣讒張郃不賣力作戰,失敗後還出言不遜。張郃心中害怕,與將軍高覽憤而投奔曹操。曹操聞張郃來降,十分高興,將此事比作微子去殷、韓信歸漢,於是拜張郃為偏將軍,封都亭侯,授予他部隊,隨軍作戰。
  204年,張郃隨曹操攻克鄴城,大敗袁尚。次年,又隨曹操在南皮消滅袁譚勢力。
  207年,曹操遠征烏桓,張郃與張遼共為先鋒。戰後,張郃因功升為平狄將軍。後來,張郃又參加了征討管承,征討陳蘭、梅成等人的作戰。
  211年,馬超、韓遂叛亂,張郃隨曹操出征,在渭南大破關中軍。繼而,張郃率軍圍攻安定,擊降楊秋。
  214年,馬超在張魯支持下,捲土重來。張郃跟隨夏侯淵擊敗馬超,並平定了宋建的叛亂。
  215年,曹操親率大軍進攻漢中,從散關入,派張率五千步兵在前開道,一直到陽平。張魯投降,曹操回軍,留張郃與夏侯淵、徐晃等守漢中,以拒劉備。同年,張郃率兵南下進攻巴西郡,欲遷徙當地百姓到漢中。劉備派征虜將軍張飛為巴西郡太守,抗擊張郃。張郃軍進至巖渠,被張飛擊敗,率殘部退回南鄭,改任蕩寇將軍。
  218年,劉備進攻漢中,屯於陽平,夏侯淵、張郃、徐晃等率軍迎擊,張郃負責防守廣石。劉備親自率精兵萬餘人,分為十部,夜間猛攻張郃。張郃親自率兵與蜀軍進行搏鬥,劉備不能攻克。次年,魏軍主帥夏侯淵在定軍山戰死,曹軍大敗,張郃同敗軍一起退守陽平關東。郭淮和督軍杜襲收斂散卒,推舉張郃繼夏侯淵為魏軍主帥。張郃出任,指揮士兵,佈置營寨,軍心安定。劉備欲渡漢水來攻,見魏軍在漢水以北列陣相迎,劉備於是放棄渡河,隔水相持。不久,曹操遣使令張郃假節。後來,曹操親自進攻漢中,不能取勝,於是撤出漢中的部隊,令張郃屯兵於陳倉。
  220年,曹丕即位,任命張郃為左將軍,進封都鄉侯。不久,曹丕稱帝,又進封張郃為鄚侯,隨即命令張郃跟隨曹真征討安定的胡羌,之後與曹真一同進朝朝見。
  223年,張郃同夏侯尚一起進攻江陵。張郃別督諸軍渡江,攻取洲上屯塢。
  227年,魏明帝曹叡即位,張郃奉命屯兵荊州,與司馬懿進攻孫權部將劉阿等人,追至祁口交戰,擊敗吳軍。
  228年,蜀相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響應。魏明帝曹叡加張郃位特進,使督諸軍,與蜀將馬謖戰於街亭。馬謖依守南山,下不據城,被張郃截斷水源,殺得大敗。繼而,張郃又平定了三郡的反叛。魏明帝曹叡下詔嘉獎張郃,增加食邑1000戶,前街亭之戰後一共4300戶。司馬懿在荊州訓練水軍,欲從沔江順流進入長江伐吳,魏明帝曹叡命令張郃率關中諸軍去荊州接受調度。張郃到達荊州後,正值冬天水淺,大船無法通行,於是又回軍屯駐方城。同年年底,諸葛亮第二次北伐,出散關圍陳倉。魏明帝曹叡急招張郃進京,把三萬士兵交給他指揮,並派遣武衛、虎賁等侍衛保護張郃。魏明帝還親至河南城置相酒送,問張郃能不能來得及救援陳倉,張郃判斷諸葛亮軍沒有糧草,一定不能持久,便回答等援軍趕到時,諸葛亮已經退走。張郃率軍連夜趕到南鄭,諸葛亮果然退軍,於是奉詔還於京都,被拜為征西車騎將軍。
  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張郃隨司馬懿前往相拒。後諸葛亮糧盡退兵,張郃追至木門,與諸葛亮軍交戰,被飛矢射中右膝,死亡,被謚為壯侯,兒子張雄繼嗣。由於張郃前後征戰有功,魏明帝分張郃的食邑,封張郃的四個兒子為列侯,封他的幼子爵為關內侯。
  關於張郃降曹的原因,本傳記為郭圖進讒言:「郃快軍敗,出言不遜。郃懼,乃歸太祖。」《三國誌》所記,應有此事,不過《郃傳》袁紹軍先破而後張郃降這一說法就有很大疑點。《郃傳》、《武帝紀》與《袁紹傳》同出於《三國誌》,在此事上就寫作立場而言,後二者較為可信,而《郃傳》將此順序小有改變,所要掩示的,也正是《武帝紀》與《袁紹傳》沒有掩飾張郃降而後袁軍潰,更進一步可以理解為張郃的投降是袁軍崩潰的重要原因。烏巢被燒,袁紹敗局雖成,然而也應該是餘糧盡軍心散之後的事,事實上卻是在烏巢被燒瞬間,這樣龐大的軍隊頓時土崩瓦解。不難發現,張郃在此時起了幾乎是關鍵的作用。曹操火燒烏巢之時,紹但遣輕騎救瓊,而以重兵攻太祖營,不能下《郃傳》。這裡所領重兵的無疑是張郃、高覽,二人的突然投降,使得袁紹的這支重兵或降或逃,一下子煙消雲散,受烏巢之火與重兵覆沒的雙重打擊,袁軍才馬上軍心散亂以至崩潰。否則若是袁紹糧盡前全軍死戰,曹操方即使勝利也要付出相當大的傷亡。所以由此可見張郃在這裡作用的明顯。
  另外要說的是張郃對投降時機的拿捏也是相當到位,不負巧變之名。《袁紹傳》:「太祖還,未至營,紹將高覽、張郃等率其眾降。」張郃的投降,是在曹操燒烏巢後回營這一瞬間,此時曹軍根本就未對袁紹採取進一步的行動,烏巢之火的影響也沒有明顯化,而以軍力來看,張郃、高覽所領的重兵未必處於劣勢,這樣情況下的投降,應該稱得上是非常之舉,而這也正是張郃拿捏準軍機變化的表現。事實證明,這成為左右後來戰局的關鍵,對曹操而言而是得到了相當大的一筆籌碼。所以對於張郃來歸,曹操驚喜之餘,有微子去殷、韓信歸漢之喻,以之為偏將軍、都亭侯,可以說是相當厚待。
  街亭之戰是三國的經典戰例之一,而馬謖由此戰成為後人的笑柄。《三國誌·馬謖》:「亮違眾拔謖,統大眾在前,與魏將張郃戰於街亭,為郃所破,士卒離散。」後人多以此戰笑馬謖不知兵,然而卻很少看到,馬謖面對的,是知兵善變的張郃。史稱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這樣的智商,斷不是隨便犯低級錯誤的人,街亭之事,《諸葛亮傳》:「謖魏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郃所破」,諸葛亮自貶三等疏對於街亭之敗的陳述為不能訓明章法,臨事而懼,至有街亭違命之闕,何以為舉動失宜?《張郃傳》「謖依阻南山,不下據城。郃絕其汲道,擊,大破之。」在《王平傳》有:「謖捨水上山,舉錯煩擾,平連規諫謖,謖不能用,大敗於街亭。」馬謖的捨水上山,舉錯煩擾正違了軍法,所以諸葛亮便有不能訓明章法之言。在優勢情況下,統領大軍對敵卻不敢踞城硬戰,試圖上山踞險,舉錯煩擾,無不表明,一向好論軍計的馬謖臨事而懼了,一懼之下,便失去理智,罔顧軍法,這正應了劉備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之言,馬謖之失,不在於才智,而在於器量,令他所恐懼失常的,是張郃的威名。而此戰中的張郃,的確是與他一直的威名相符,輕鬆的利用馬謖的破綻將其全軍擊敗。在不利情勢下冷靜應變,最終抓住對方破綻將之擊破,使得己方的不利得以全面扭轉,這看似平凡實際上卻又是難為之事吧。此役之後,諸葛亮費盡心思所造成的大好形勢頓時全部喪失,不得不退回漢中。諸葛亮出祁山最成功的一次,卻以張郃的完勝而收場。而張郃隨後又拔軍討平了叛魏應蜀的南安、安定、天水三郡。街亭一戰,實際上是張郃以孤軍擊敗蜀軍的主力,這樣的結果令魏明帝也為之感動,《郃傳》:「詔曰:『賊亮以巴蜀之眾,當虓虎之師。將軍被堅執銳,所向克定,朕甚嘉之。益邑千戶,並前四千三百戶。』」壯語之下,也是大大的鬆了一口氣吧。
  街亭之戰後,諸葛亮利用關中空虛之機復出攻陳倉,「帝驛馬召郃到張郃京都。帝自幸河南城,置酒送郃,南北軍士三萬及分遣武衛、虎賁使衛郃。」作為外姓將領,能得到這樣的待遇,這在曹魏建國以來絕對是未有之事。由此可以看到魏明帝對張郃的信重。而之後的事實,也驗證了張郃熟知兵機:「因問郃『遲將軍到,亮得無已得陳倉乎!』郃知縣軍無谷,不能久攻,對曰:『比臣未到,亮已走矣;屈指計亮糧不至十日。』這就是傳說中的料敵千里之外吧。儘管張郃已料到了陳倉之戰的結果,為使明帝安心,他還是晨夜進軍,郃晨夜進至南鄭,亮退。陳倉圍解,張郃被招還京都,拜征西車騎將軍。僅次於大司馬曹真與大將軍司馬懿。這個名號應該是夾雜了種種含義的,車騎是由左將軍的提升,這本是一直以來行伍出身的外姓將領在曹魏政權下從不曾達到的高度,而征西既是一個軍號,又隱含了對張郃長期以來在西線諸戰特別是街亭之戰中立下功績的感念。這幾種複雜的感情夾雜在一起,便產生了征西車騎這樣一個前所未有又威武無比的軍號。在曾經共同奮戰的同輩人逝去後這麼多年,張郃才達到他的最高點。
  黃初五年,諸葛亮復出祁山,大司馬曹真病死,明帝使司馬懿西屯長安。此時張郃以征西車騎將軍受司馬懿節制。最初的部署,《漢晉春秋》:「宣王使要(費)曜、(戴)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餘眾悉出,西救祁山。」《晉書·帝紀第一》:「張郃欲分軍往雍、郿為後鎮,帝曰:「料前軍獨能當之者,將軍言是也。若不能當,而分為前後,此楚之三軍所以為黥布禽也。」遂進軍隃麋」。司馬懿欲以主力救祁山,而張郃建議多留兵後鎮以防諸葛亮來襲。其結果是《漢晉春秋》:「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於上邽,郭淮、費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其麥,與宣王遇於上邽之東,斂兵依險,軍不得交,亮引得還。」諸葛亮分兵襲了上邽。這正是張郃先前欲分兵防備的,而司馬懿的恐前軍不能當之慮則多餘了。在這裡,司馬懿初次主持對蜀作戰,所求的只是不喪師,而以張郃的豐富戰鬥經驗,他的主張則是制敵之策,兩者的處發點都是慎重,而明顯在這樣的戰爭中張郃更務實一點。諸葛亮退走,司馬懿又追至鹵城,「張郃曰;『彼遠來逆我,請戰不得,謂我利在不戰,欲以長計制之也。且祁山知大軍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為奇兵,示其後,不宜進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懸軍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從,故尋亮。」事在《漢晉春秋》。
  蜀軍出兵以來,並未有重大損失,在祁山一線還保留著相當的實力,《晉書·帝紀第一》:「亮屯鹵城,據南北二山,斷水為重圍」,由此可見蜀軍還佔據了一定地利,魏軍與之正面衝突未必能佔到便宜,在此情況下張郃之策有正有奇,不給蜀方以空隙,也避免了不必要的損失,可謂萬全。《漢晉春秋》:「五月辛巳,(懿)乃使張郃攻無當監何平於南圍,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駑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蜀書·王平傳》裡便提到:「九年,亮圍祁山,平別守南圍。魏大將軍司馬宣王攻亮,張郃攻平,平堅守不動,郃不能克。」
  這裡平堅守不動,郃不能克。故有其原因,《王平傳》:「丞相亮既誅馬謖及將軍張休、李盛,奪將軍黃襲等兵,平特見崇顯,加拜參軍,統五部兼當營事。」那麼此時王平所領便至少有原五將之兵,加以堅守重圍,即使巧變如張郃,也無計可施,郃不能克,但也表明不是軍敗,所以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所擊破的應是司馬懿部。「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駑三千一百張」應是一場相當大的敗仗,《三國誌》裡各傳原文,對此戰的以上過程盡皆隱去不提:《張郃傳》:「諸葛亮復出祁山,詔郃督諸將西至略陽,亮還保祁山。」《諸葛亮傳》:「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陳壽掩蓋了司馬懿敗戰的事實,然而終究還是在《王平傳》中描述了一點詳情,即使在這裡,司馬懿之敗也被略去。此戰的結果,《三國誌》諸傳皆為蜀軍糧盡退兵。
  《三國誌·張郃傳》:「郃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飛矢中郃膝,薨,謚曰壯侯。」這是較正式的說法,然而卻是為司馬懿隱諱,關於實情,《魏略》所記甚是清楚:「亮軍退,司馬宣王使郃,郃曰:『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宣王不聽。郃不得已,遂進。蜀軍乘高佈伏,弓弩亂髮,矢中郃髀。」木門之戰的過程,劉琳注《華陽國志·劉後主志》,轉引《御覽》卷291,引袁希之《漢表傳》:「亮糧盡,軍還至青封木門。郃追之。亮駐軍,削大樹皮題日:『張郃死此樹下』,豫令夾道以數千強弩備之。郃果自見,千弩俱發,射郃而死。」「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曹操定出這樣的軍法,也是當年有所認識的:征張繡之戰,曹操正是以死地之兵,擊退追來的張繡劉表聯軍,司馬懿對此也定有所知。而此時的蜀軍遠勝於當年張繡劉表聯軍、木門道又是天下至險之地,在這樣的地點追擊這樣的歸師,實際上絕對是將張郃置於死地。張郃對此一定有所覺悟,然而主將有強令,他儘管「不得已」,還是得遵命,而這一次的情況,被他自己料中。與同一個人發生這麼多次爭執,在司馬懿一生中是僅見的,而幾乎每一次都是被張郃所料中,司馬懿在道理上處於劣勢,自郃一死,全魏就再未出現在智計上使司馬懿這樣出於劣勢的人。陳壽對張郃的評價是:「郃識變數,善處營陳,料戰勢地形,無不如計,自諸葛亮皆憚之。」這樣的智將,在朝野內外有著崇高聲望,為敵人所懼怕。
  《三國誌·辛毗傳》末注引《魏略》:「諸葛亮圍祁山,不克,引退。張郃追之,為流矢所中死。帝惜郃,臨朝而歎曰:『蜀未平而郃死,將之若何!』司空陳群曰:「郃誠良將,國所依也」。張郃被明帝和重臣們視為國之支柱,他的死,是當時朝野傷悼之事。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三國曹魏名將征西車騎將軍張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