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ekao 2010-9-12 00:50
F-5E/F老虎二式戰鬥攻擊機
[size=16px][img]http://www.defenseindustrydaily.com/images/AIR_F-5Es_Swiss_Knife-Edge_lg.jpg[/img]
F-5戰鬥機是由美國諾斯洛普公司於1962年推出的一款輕型戰機,受到諸多美國盟國與第三世界國家採用,各類衍生型從最早僅有對地攻擊能力的F-5A到強化空對空作戰能力的F-5E以及戰術偵察型RF-5等。
F-5的起源是來自諾斯洛普公司內部於1955年展開的N-156設計案,設計目標是一種低成本、維護簡單的戰鬥機。當時這類戰機的銷售市場並不大,美國陸軍曾對於這型飛機的對地支援功能有興趣,可是負責操作定翼機是美國空軍的責任,他們不願意操作也不同意讓陸軍來操作固定翼作戰飛機。
[img]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b/b3/F-5_3-view.jpg[/img]
儘管從並未成為美軍第一線戰機,F-5用不同於美國優先的角度證明了這是一架成功的作戰飛機。
[img]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1/1f/F-5E_Cockpit_Lampcheck.jpg/800px-F-5E_Cockpit_Lampcheck.jpg[/img]
儀表版
[img]http://taiwanairpower.org/blog/wp-content/uploads/2006/f5e_cockpit_2.jpg[/img]
服役歷史:當甘迺迪總統政府提出「軍事支援計畫」(Military Assistance Program)後,他們需要一種低成本戰鬥機銷售給開發中的國家。其中N-156F在眾多競爭者中最被看好,稍後成為整個系列中的第一型F-5A戰機。第一份生產合約在1964年簽訂,而第一筆海外訂購由挪威在1964年2月簽署。
[img]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5/5c/Norwegian_F5.jpg/800px-Norwegian_F5.jpg[/img]
美國本土以外第一個F-5A用戶為挪威皇家空軍
到1972年生產結束為止,總共生產了636架F-5A,包括200架雙座F-5B。這些F-5B主要是擔負作戰訊練用,除拆除機鼻的M39機炮以外,仍保有一般作戰能力。
越南戰場
1965年美國空軍以「小老虎」(Sukoshi Tiger)計畫評估F-5A的作戰能力,用以吸引外銷訂單。有12架被送到4503戰術中隊(後來的第10戰鬥機特戰中隊)測試,這一批飛機在機鼻加裝空中加油管,機腹添加90磅重的裝甲,機翼下加裝可以拋棄的掛架。機上的航電與飛行控制系統也加以改良,原先固定式光學瞄準系統換裝為前置量計算瞄準儀,取消方向舵角度限制,改編後的型號為F-5C。
[img]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1/11/F-5C_VNAF_23TW_522FS_BienHoa_1971.jpg[/img]
南越空軍的F-5C,邊和(Bien Hoa)基地,1971年
飛機和飛行員於1965年10月抵達位於南越邊和(Bien Hoa)基地。其後4月累積2500飛行任務小時,任務型態包括密接支援,對地阻絕與偵查等。稍後另有6架加入作戰行列,使得總數達到18架。1966年3月,4503戰術聯隊改制成為第10戰鬥機特戰中隊,隸屬於同一基地的第3戰術戰鬥機聯隊,他們在超過3500次飛行任務中僅損失兩架,所有任務都在17度線以南進行,他們也從未遭遇過任何敵機。這個計畫為期很短,只是一個政治性的考慮而非認真的評估F-5A在美軍服役的可能性。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其他美國戰機也曾投入越南戰場以實際驗證他們的作戰能力,如具有超越兩倍音速能力的 F-104 Starfighter和更加複雜的F-102 Delta Dagger都曾在越南嘗試過,但都因為效能不佳而完全撤出越南..
留存的第10戰鬥機特戰中隊所有飛機,在中隊解編後全數轉交給南越政府軍空軍使用。
[img]http://www.nouki.ch/Avions/Img/lockheed-f104.gif[/img]
104 Starfighter
[img]http://www.richard-seaman.com/Aircraft/Museums/YankeeAirMuseum/Fighters/F102DeltaDagger11oClock.jpg[/img]
F-102 Delta Dagger
在此之前,南越政府軍只有慢速的 A-1 Skyraider和A-37 Dragonfly攻擊機(下圖).
[img]http://www.kitcutters.com/Zir/ZirA1Skyraider.jpg[/img]
[img]http://www.strategic-air-command.com/aircraft/attack/images/a1h_skyraider.jpg[/img]
A-1 Skyraider
[img]http://www.vnafmamn.com/aircraft/A37_VNAF15.jpg[/img]
[img]http://www.ww2aircraft.net/forum/album/data/511/medium/Cessna_A-37B_Dragonfly.jpg[/img]
A-37 Dragonfly攻擊機
雖然原本南越政府所要求的是美軍正式裝備的 F-4 Phantoms,但是當時 南越空軍 所主要扮演的角色是對地面部隊提供密接空中支援而北越空軍還只是一支僅能擔負要地防空任務的微小空中武力,兩方的主要接戰地域則是在17度線南方,基本上兩方空軍並沒有在空中交手的機會。於是後續的美軍軍援仍然是以F-5系列戰機為主,後期也有若干F-5E型機被交給南越空軍。
[img]http://4.bp.blogspot.com/_YniKlbPh29k/SVYsPDHnt5I/AAAAAAAAC5g/kroRMNIGkH4/s400/f4_phantom2_solo.jpg[/img]
南越政府原本要求的是美軍正式裝備的 F-4 Phantoms...
在 尼克森 擔任美國總統推行 越戰越南化 政策時,美國政府為大幅增加南越空軍的作戰能力以填補美軍撤出時留下的空隙,還從多個盟國調用所軍援的F-5A/B型機給南越政府,美國對這些盟國的支援則在後來個別償還。
南越滅亡時,約有80餘架F-5系列戰機被俘獲,而其中27架F-5E被統一後的越南空軍繼續沿用,諷刺的是,這些飛機在後來被拿來對付柬埔寨共產黨 (Khmer Rouge) 與中共。另外有26架F-5系列戰機飛離南越逃往泰國,這些飛機後來被美國收回並編入序列,主要用作各軍種的戰鬥機武器教育訓練用機。如果單純就F-5的性能參數、運動性和尺寸來看,他和 米格-21 是非常類似的對手。
[img]http://www.afwing.com/intro/mig/MIG/mig21f13.jpg[/img]
米格-21
雖然F-5設計的初衷並不符合美軍的教條因而沒有被美軍所採用,而且在美軍獨力進行北越上空的空中作戰的情形下使這兩種相似的飛機沒有機會打到照面。但是因為美軍使用昂貴的重型長程戰鬥機像 F-105 和 F-4 來執行北越上空的作戰任務時,遭遇北越空軍的 米格-21 而蒙受挫敗時的痛切檢討,同意美軍在當時的戰機設計思路、武器裝備與飛行員缺乏適當的空戰訓練等都是造成這些挫敗的原因,這也就是後來美軍引進F-5戰機作為假想敵機的緣由。
[img]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0/08/USN_F5_aggressor.jpg[/img]
美國海軍用F-5來模擬敵機
1970年代,諾斯洛普贏得了一個「國際戰鬥飛機」(IFA)計畫來取代F-5A。這個計畫造就了一架新飛機:F-5A-21,也就是後來的F-5E。F-5E比F-5A還要長也更大,擁有較多的機翼面積和更先進的航電,原始配備是一具Emerson AN/APQ-153雷達(F-5A/B沒有雷達),以及許多不同的航電種類可以依顧客需求改變。雙座的戰鬥教練機型稱為F-5F,不同於無機炮的F-5B,F-5F為了維持與單座機相近的作戰能力而重新設計了機鼻,保留了雷達和一挺M39機炮。還有一款偵察機版本,RF-5E虎眼。在機鼻裝有一組照相裝置,它仍有一挺機炮但是沒有雷達。
F-5E最後採行的正式名稱為「Tiger II,虎二」,這個名稱來自於在越南測評F-5的幼虎計畫, 並且因為之前已有一個以「虎」為名的戰鬥機:格魯曼公司的 F11F。
[img]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5/53/Formation_of_three_aggressor_F-5E_aircraft_061006-F-1234S-072.jpg/800px-Formation_of_three_aggressor_F-5E_aircraft_061006-F-1234S-072.jpg[/img]
奧地利的F-5E虎II
諾斯諾普公司一共為美國空軍需求而生產了792架F-5E、140架F-5F、12架RF-5E,其中大多數依照軍事援助計畫(MAP)交給盟國,這比準允為外銷而生產的還要多,海外授權生產方面馬來西亞產製了56架F-5E、F-5F及RF-5E(期望升級後再加以銷售),瑞士為90架F-5E及F-5F(有些被租給奧地利,奧地利租用的目的是彌補已退役的紳寶公司(Saab)龍式戰鬥機(Draken)但又尚未交付的新式戰鬥機:歐洲颱風(Typhoon)戰機的青黃不接期),南韓則為68架,中華民國則為308架。
[img]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thumb/0/04/F-5_Tiger_Korea.jpg/800px-F-5_Tiger_Korea.jpg[/img]
南韓空軍的雙座F-5虎
[img]http://a3.att.hudong.com/87/46/01300000207464121691462665881.jpg[/img]
巴西 F-5E
許多不同版本的F-5仍在許多國家空軍中服役,其中最先進的是新加坡空軍F-5S,擁有約49架現代化重新設計的F-5S和F-5T雙座機。
[img]http://cdn.wn.com/pd/4d/8c/a7d19965c0c34790397148ee54f5_grande.jpg[/img]
新加坡空軍F-5S
它的升級包括新的以色列製雷達、擁有多功能顯示幕的座艙,能與 巨蟒飛彈 、 AIM-120 AMRAAM 相容,新加坡空軍也由本地維修廠自行依授權修改了一批RF-5E。
[img]http://mypaper.pchome.com.tw/show/article/war116688/A1310325844[/img]
巨蟒飛彈
[img]http://hawks.indians.ru/fig/aim-120-amraam.gif[/img]
AIM-120 AMRAAM
類似的計畫也在智利(以色列支援)跟巴西進行,前者被稱為F-5E 老虎 III,配備巨蟒III、IV型飛彈以及新的座艙儀表、雷達、航電等。後者稱為F-5 Plus,使用JAS-39戰機的雷達以及其他的改良。據信智利空軍的F-5E也可以掛載以色列製的德比中程飛彈,讓戰機具有視距外攻擊能力。中華民國亦有改良 F-5E 的計畫,稱之為「Tiger 2000」,最重大的改良包括 GD-53 雷達以及天劍二型飛彈的發射能力。原型機上大量採用沿自 F-CK-1 戰機的電子與作戰系統,歷史捉弄人的一點是,當年 F-CK-1 戰機開發的過程中,又大量採用 F-5G(即F-20)的裝備技術與經驗。
[img]http://www.taiwanairpower.org/af/f5/5195.jpg[/img]
中華民國空軍是F-5系列戰機最大的使用者。全系列使用時間已經超過40年而款式也是最多的。
在1960年代,隨著F-86軍刀機的老化,中華民國空軍開始要求美方提供後繼機種。1965年,F-5系列戰機開始了在中華民國的服役歷史,依照海外軍售(FMS)與軍援計畫(MAP)的途徑一共獲得了92架單座的F-5A與23架雙座的F-5B。
[img]http://i.ytimg.com/vi/jl0nHXb3sCo/0.jpg[/img]
第一個換裝的單位是駐防臺南的443戰術戰鬥機聯隊,在其後則一共有4個聯隊曾經使用過。1972年,依照美軍的要求把依MAP獲得的48架F-5A移交予南越空軍,其間中華民國空中防務除由美軍調派兩個F-4幽靈戰機中隊駐紮於臺中清泉崗基地以外,另外以移交一批T-38補足機隊數量維持空勤組員的飛行能力與加速F-5E/F戰機獲得的方式來維持。不可諱言的,這也是虎安計畫的起點。
[img]http://i.ytimg.com/vi/I4wITYk5Zs8/0.jpg[/img]
這批F-5A到後來有一部分又交還給了中華民國,其中甚至還包含了一架美軍在越南測評時使用的F-5C。F-5A/B系列戰機一直到1987年6月30日從中華民國空軍正式除役,但是在此之前全數的F-5A與大部分F-5B都早已被封存,甚至被改裝成遙控靶機。這些遙控靶機都是由單座的F-5A所改裝,在天劍計畫中居功甚偉,截至2000年左右,這批靶機還有兩架停放在清泉崗機場漢翔廠區。除此之外中華民國用以與菲律賓交換P-51陳展與用來和比利時以阿里山11號計畫交換F-104星式戰機拆零機的也都是這批F-5A/B。
1973年,中華民國政府與美國政府簽訂了一份協議-由航空工業發展中心(AIDC)在諾斯洛普公司的授權之下生產100架F-5E戰機。這項定名為虎安(Peace Tiger)的生產計畫一直持續進行到1980年代中期,截至最後的虎安6號計畫為止,一共生產了242架單座的F-5E與66架雙座的F-5F。第一架出廠的F-5E(美軍序號 74-0958/本軍序號5101)在1974年10月30日離線出廠,為慶祝當時總統蔣中正的88歲生日命名為中正,而非沿用原廠所賦予的虎II。
AIDC從組裝F-5E/F開始逐步建立超音速飛機的製造能力,到虎安計畫後期甚至能夠製造組裝整組單座前段機身回銷原廠。由於製造專用型架過於昂貴且數量上不夠經濟,AIDC的F-5F是以將向諾斯洛普原廠購買的前段機身與本地製造的後機身結合組裝成機的方式生產。早期生產的機體據說有縱樑扭曲的情形,但後期已完全改善過來。
1974年12月,中華民國空軍開始以嵩山計畫為代號的換裝計畫。第一個完成換裝的單位還是駐防臺南的443戰術戰鬥機聯隊,在全盛時期,全軍共有五個作戰聯隊裝備了F-5E/F戰機。
F-5E/F在中華民國空軍服役的期間臺海熱戰已過,所以沒有與中國人民解放軍交戰的機會。但是,中華民國軍方曾經執行「大漠計畫」,以志願退役的空軍飛行員支援北葉門對南葉門的作戰,據信北葉門的中華民國 F-5E 飛行員有擊落 MIG17 以及 MIG21 戰機之記錄。在整個服役期間有兩次由叛國人員駕駛飛往中國大陸的事件。分別是:
1. 1981年8月8日,黃植誠駕F-5F(美軍序號77-0343/本軍序號5361),該機據說陳列於北京某地。
[img]http://club.militaryy.cn/attachments/img201003/FF7CD88C369F477A83DF0B6BA37C41EC.jpg[/img]
[img]http://img1.qq.com/news/pics/9121/9121903.jpg[/img]
[img]http://t3.gstatic.com/images?q=tbn:7up7jXHsh7liMM:[img]http://www.milchina.com/uploadfile/2010/0528/20100528040515582.jpg[/img] &t=1[/img]
圖為黃植誠"投誠"照片..
2. 1989年11月2日,林賢順駕F-5E(美軍序號74-0977/本軍序號5120),人員因油盡棄機跳傘,飛機墜毀於廣東。
[img]http://s96.tku.edu.tw/~496611210/ROCAF/Fightingcrafts/F-5/F5E.01.jpg[/img]
1998年,因F-104戰機機務狀況老化而於前一年除役,中華民國空軍委託新加坡宇航依諾斯洛普授權改裝7架F-5E為RF-5E作為戰術偵察機使用。該型偵察機除正常戰訓任務外尚支援國土探勘與災害搶救。在921地震當中曾出動拍攝受災情形以供搶救單位參考。
[img]http://www.taiwanairpower.org/af/f5/5404.jpg[/img]
[img]http://www.taiwanairpower.org/af/f5/5380.jpg[/img]
中華民國空軍頂尖的F-5E/F中隊.第46假想敵中隊
[img]http://www.afwing.com/intro/f5/f5etaiwan2.jpg[/img]
由於機齡的老化與1990年代大量新一代戰機的引進,目前在中華民國空軍中F-5E/F已經退居第二線,扮演對地對海打擊與新進戰機飛行員先導訓練的任務。雖然漢翔公司在2000年也推出了針對F-5E的航電升級計畫-TIGER 2000,但是在空軍本身無意採用並受到中華民國本身特殊政經外交情勢的雙重影響之下,該計畫已經胎死腹中。
[img]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6/61/F5E810015.jpg/800px-F5E810015.jpg[/img]
[img]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a/ad/TIGER_2000.jpg/800px-TIGER_2000.jpg[/img]
停放漢翔翔園的TIGER 2000
[img]http://www.taiwanairpower.org/af/f5/5287.jpg[/img]
攜帶AGM-65B小牛空對地飛彈的F-5E
F/A-18 大黃蜂: F-5的表親
或許在這裡提到F/A-18會讓人覺得有些怪異,但是F/A-18事實上是從F-5的設計重新檢討之後得到的結果。1972年,美國空軍提出了輕型戰鬥機(Light Weight Fighter,LWF)研究計劃並邀請廠家投標。諾斯洛普在進行內部研究之後,以F-5的設計為基礎在針對LWF規範進行強化之後推出了P530方案作為對LWF的回應。在入選之後,空軍賦予P530方案YF-17的編號並同意撥款製造兩架原型機與通用動力的YF-16進行對比試飛。在1974年,空軍決定把LWF從一個研究計劃正式立項作為F-15的輔助戰鬥機並改名為空戰戰鬥機(Air Combat Fighter,ACF)計劃,而在對比試飛後空軍宣佈YF-16為較優者而贏得了ACF的650架採購案。但是海軍則不同意這項結論,而選擇繼續發展YF-17。由於諾斯洛普缺乏設計建造艦載機的經驗,於是邀請設計過F-4的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參與設計,兩家公司合作的結晶就是之後的F/A-18。
一篇1974年刊載於Aviation Week雜誌的文章當中描述了YF-17如何從F-5脫胎而來。當時諾斯洛普在設計F-5的經驗中發現了較大的翼前緣延伸面(LEX)有助於提升飛機的運動性,於是在YF-17上被大幅加大到座艙前方,而YF-17所採用的機翼剖面則與F-5相同,但是安裝位置則由F-5的低單翼改變為高單翼。而LEX在靠近座艙之處有兩道開口能在高攻角姿態時讓氣流通過,垂直尾翼也被盡可能的往前移以破壞由LEX產生的強大渦流,而這樣的設計也間接的提升了YF-17的生存性。但是這種設計的缺點也在日後的F/A-18A上被暴露出來,當垂直尾翼結構長時間承受渦流衝擊時所造成的垂尾根部裂痕。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則是透過在LEX上加裝整流片與加強垂直尾翼結構的手段來改善。
性能諸元(F-5E Tiger II)
一般資料
載員: E/1 F/2
長度: 47 ft 4.75 in (14.45 m)
翼展: 26 ft 8 in without wingtip missile rails (8.13 m)
高度: 13 ft 4.5 in (4.08 m)
翼面積: 186 ft² (17.28 m²)
Airfoil: NACA 65A004.8 root, NACA 64A004.8 tip
空重: 9,558 lb (4,349 kg)
載重: lb (kg)
最大起飛重量: 24,664 lb (11,187 kg)
發動機: 2具× 奇異(通用電氣)的J85-GE-21B 渦輪噴氣引擎, 3,500 lbf dry, 5,000 lbf afterburning (15.5 kN / 22.2 kN) each
零升力阻力係數: 0.0200
Drag area: 3.4 ft² (0.32 m²)
方位比: 3.86
內部油箱: 677 US gal (2,563 L)
外部油箱: 275 US gal (1,040 L) per tank in up to 3 tanks
性能
最高速度: 917 kt (1,700 km/h)
航程: 760 nm 戰鬥,2,010 nm 巡航 (1,405 km / 3,720 km)
升限: 51,800 ft (15,800 m)
爬升率: 34,400 ft/min (175 m/s)
翼面荷重: lb/ft² (kg/m²)
升阻比: 10.0
武器
2具口徑20 mm Pontiac M39A2加農機砲,每具280發
最高達7,000英磅(3180公斤),包括:M129 Leaflet炸彈、500英磅(225公斤)Mk82炸彈、2,000英磅(900公斤)Mk84炸彈、CBU-24/49/52/58 cluster munitions、AIM-7 麻雀飛彈, AIM 9 響尾蛇飛彈、AGM-65 小牛飛彈、AIM-120 先進中程空對空飛彈、Python-3(用於泰國升級型的F-5T上)、以及Python-4(用於新加坡的升級型F-5S/T、泰國的升級型F-5T、以及智利的升級計畫:F-5E 虎三。
中華民國空軍F-5E/F的武裝
AIM-9P4局部全向紅外線導引短程空對空飛彈
AGM-65B小牛光學影像導引短程空對地飛彈
BLU-1B/E 汽油燃燒彈
CBU-20(MK-20)石眼式集束炸彈
GBU-10/12鋪路二型兩千磅/五百磅雷射導引炸彈(由部分裝置AVQ-27雷射標定器的F-5F進行導引)
LAU-3 十九發裝2.75吋火箭夾艙
MK-82/84 五百磅/兩千磅傳統自由落體炸彈
MK-82SE 五百磅蛇眼減速緩降炸彈
MK-117 七百五十磅傳統自由落體炸彈
伊朗革命之前,美伊有過很長一段蜜月期,伊朗空軍曾經從美國引進了180架F-5E/F“虎”式戰機,直到目前還有約數十架堪用。
[img]http://homepage.tinet.ie/~steven/images/f5_jpg.jpg[/img]
顯然,集30年使用和維護經驗...伊朗用逆向工程的方式拆解分析自有的F-5戰鬥機,之後由伊朗研發出2款本土製戰鬥機:Saeqeh戰鬥機及Azarakhsh戰鬥機。[/s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