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公元前260年秦趙長平之戰

miertyo 2014-9-15 00:43

公元前260年秦趙長平之戰

  中國古人對戰爭研究的很透徹,交戰雙方戰前各自的戰略、策劃、準備實際上已大體勾劃出戰爭的走向,即「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秦國方面,秦昭襄王任用應侯范睢為丞相後,初掌大權,君、臣都要向外擴張來證明自己。關鍵是秦在任用范睢以後,秦的戰略方針做出了重要的也是非常正確的轉變即“遠交近攻”。在這之前,由張儀主張的以破壞「合縱」為目的的「連橫」方針雖然有效的破壞了「合縱」,但由於「連橫」是以破壞為主,方針自己的針對性不強,沒有重點。雖然由於秦的實力太強大,在東、南方都搶奪了不少的地盤,但同時樹敵太多,面臨著多線作戰的窘境。如之前執政的穰侯魏冉,是楚國人,就攻佔了楚國的大片土地,且秦給他的封地在陶,他就越過韓、趙、魏發動了對齊的戰爭,僅僅為了使自己的封地再大些。而遠交近攻的重點就是攻擊離秦國最近的韓、魏,其他的國家能穩則穩。趙國方面,則是趙惠文王才死,趙成王丹嗣位,以戰國有名的四大公子之一平原君為相,太后主政,政權才完成交接,急需穩定,在戰略上根本沒有什麼實質性的調整。
  周赧王五十三年,公元前二六二年,秦以武安君白起為將,發動了對韓以攻取上黨的戰爭。戰爭進行的很順利,上黨與韓唯一的聯繫野王被秦攻佔,上黨成了一座脫離於韓之外的孤城。韓上黨守馮亭見情形上黨是守不住了,想出一計,將上黨投降趙國,趙國接受上黨,秦國一定全力攻趙,趙國到時候一定會求救於韓國,兩國合力說不定可以能擋住秦的攻擊。於是馮亭派使者到趙國說:「韓不能守上黨,要併到秦國了,上黨的官民都喜歡到趙國,不願意併入秦,願意以上黨十七城併入趙國。」趙王大喜,問平陽君豹,豹回答說:「聰明人會把無緣無故得到的得益看成是一種災禍。」趙王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貪小便宜、好大喜功、目光短淺的昏君,說:「韓人都喜歡我的德治,怎麼能說是沒有緣故呢?」豹回答說:「秦國蠶食韓地,切斷上黨與韓國的聯繫,準備慢慢接收上黨的投降。上黨不投降秦國的原因,實際上是要嫁禍給趙的。秦國辛辛苦苦打了這麼長時間仗,你趙國不費吹灰之力而得到這麼大的便宜,秦面能甘心嗎?不如不要。」平陽君豹基本把馮亭的意圖都分析出來了,可趙王貪心不足蛇吞象,又把這事告訴了平原君。平原君認為可以收,於是趙王就派平原君去接收上黨。靜下心慢慢讀歷史,戰國末期的四大公子都是沽名釣譽之類,沒有一個對自己國家起到積極決定性作用的人物。就這樣,趙國被脫了進來。周赧王五十五年,公元前二六零年,秦完成戰爭的動員,發動了第二次對上黨的戰爭。趙國不是不可以不勞而獲,但要很清醒的認識後果有多嚴重,應當採取積極的措施應對,但是趙國採取的措施遠遠不夠,沒有爭取到其他國家的支持。
  秦派左庶長王齕全權負責此次進攻,進行的非常順利,輕鬆攻克上黨。上黨的老百姓逃往趙國,趙派廉頗在長平駐軍,依地勢接納老百姓,防禦秦軍。在攻下上黨後,王齕轉而進攻趙國長平,進行報復。看完負荊請罪一文,以為廉頗是多麼厲害的一位將領,實際上,廉頗是個欺軟怕硬的角色。四月,趙軍遭遇秦的偵察兵,敗績,廉頗的一個副將陣亡,損失慘重;六月,攻陷趙的兩個堡壘、殺了四個趙軍尉官;趙王一看戰勢不利,就同大臣樓昌、虞卿研究下一步的對策,樓昌的意見是派重臣去求和。虞卿不同意,認為:「現在許不許停戰的主動權在秦國手中。秦國的意圖是一定要打敗趙軍,即使去求和,秦國也不會答應。不如派使者去賄賂魏、楚,如果楚、魏接受了趙國的禮品,秦國以為三國的合縱成功,可能同意求和。」趙王不聽,派重臣鄭朱到秦國去求和,秦接納了鄭朱。趙王得意洋洋的對虞卿說:「秦國接納了鄭朱。」虞卿回答說:「大王必不能請和而趙軍必敗。為什麼呢?各國祝賀戰勝的使者都會到秦國去了。鄭朱是趙國的重臣,秦王、應侯一定會讓各國使者知道鄭朱到秦國求和,各國知道大王向秦國求和,就不會派救兵,沒有救兵,秦是不會停戰的。」
  趙王親手堵死了自己最重要的一條活路,趙國只能靠自己的全部精銳40萬軍隊和秦國戰鬥了。在這期間,趙國又修建了一座壁壘,被秦軍攻破,生俘了兩個尉官,又奪取了趙的西壁壘。廉頗終於發現同秦軍野戰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於是深壘堅壁,死活不肯出戰。這種選擇在當時的情況是最正確的,秦國希望的是速戰速決,不要在長平這牽扯過多精力,而且秦的補給線要比趙國長。但是趙王不管這些,趙國所有的精銳都在這了,人數達40多萬,怎麼就戰不過秦軍,而且因為鄭朱的事被秦國涮了一把,趙王也想在戰場上長口志氣,就催促責讓廉頗,要他出戰。
  這時,應侯又花重金在趙國行反間計,說:「秦軍只怕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為將軍,廉頗好對付,馬上要投降秦軍了。」結合以往趙奢的名頭、廉頗對秦軍的戰績及縮頭烏龜的打法,趙王決定換趙括,就像保級球隊換教練一樣,換換手氣嘛,但這次換錯了,最後一根救命稻草也被拿掉了。當時,藺相如也勸趙王不要換趙括,但趙王意已決。秦軍一聽趙括上任,立刻換武安君白起為主將,王齕為副將,並嚴令軍中有敢洩露此事的殺無赦。趙括上台之後,首先是把所有的幹部都換掉,換成年輕勇敢具有開拓進取心的,然後對秦軍發起了攻擊。秦軍詐敗向後退,40萬的大肉一下子是吃不掉的,必須要把趙軍的隊型拉開,然後再找機會完成合圍。趙括是春風得意馬蹄急,瘋狂的向秦軍進攻,機會終於來了,趙軍的隊型被拉散後,秦軍出手了。首先,在正面戰場上,穩固了防線,在秦軍堅固的防線前面,趙軍無法再前進一步;然後,秦軍派出2萬5千人繞到趙軍的最後方,切斷了趙軍的退路;最重要的是派出5000人的騎兵,將40萬趙軍的輜重部隊切斷,趙軍被一分為二,趙軍的主力沒有糧食等補給了。完成分割包圍後,該秦軍教訓一下趙括了,讓你見識什麼是真正的王牌軍。你不是想打吧,出來吧,秦軍列陣出戰,趙軍實力相差太懸殊,一觸即潰,趙括終於知道了秦軍的厲害,堅決不打,等待救援。
  秦軍看到趙軍的主力糧道被封,將河內郡15歲以上的人全民動員,伏擊趙的運糧部隊及援軍,一隻蒼蠅也別想飛進來。到了九月份,趙軍的主力部隊46天沒有得到補給,內部開始人吃人了。趙括一看挺不住了,必須要突圍了,把軍隊分成4隊,向秦軍發起了玩命的衝鋒,4、5次全被打退。於是趙括親自督軍向秦軍發起了衝鋒,秦軍弩兵的一輪齊射在結束趙括將軍性命的同時,也結束了趙40萬大軍的鬥志,趙軍全部投降,趙括真正做到了不知道是怎麼來的,但知道是怎麼沒的。結束了,白起認為秦兵已攻下上黨,而上黨老百姓不願意降秦而跑到趙國,趙的降兵容易反覆,不全殺了,怕起禍亂。於是使計全都活埋了,只留下240名歲數較小的人放回去報信,長平一戰從開始到結束,趙國共損失45萬人,全是趙軍的精銳。
  仗是打完了,要弄清這45萬人是怎麼沒的,按我認為重要程度排列一下主要因素。第一,決策者。秦王與應侯范睢可以得滿分,對政治手段的運用、對戰爭形勢的把握、對前線的支持方面基本沒有漏招。趙王君臣絕對不及格,目光短淺,處置失當,首先接受上黨這片地,趙國就不佔理,秦軍初次攻擊上黨的時候,趙國沒有援助韓國,韓人守不住,投降趙國,你屁顛屁顛的接受,在道義上背上了不勞而獲、落井下石的罪名,縱觀整個戰役,韓國一兵一卒也沒有援助過趙國;在發生意見分岐,需要作出正確決策的時候,趙王更是沒法同秦王相比,鄭朱、趙括,一招比一招昏,鄭朱成為天下各國的笑柄、趙括更是為中華民族豐富了紙上談兵這句成語,有這樣的決策者,趙國能贏才怪。第二,秦軍的戰鬥力。秦軍的戰鬥力到底是什麼樣呢,現在的史料並無詳細的記載,只能從他的對手中來還原秦軍的戰鬥力了。史記蘇秦列傳蘇秦遊說韓王的時候說「地方九百餘里,帶甲數十萬,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溪子、少府時力、距來者,皆射六百步之外。韓卒超足而射,百發不暇止,遠者括蔽洞胸,近者鏑弇心。韓卒之劍戟皆出於冥山、棠溪、墨陽、合賻、鄧師、宛馮、龍淵、太阿,皆陸斷牛馬,水截鵠雁,當敵則斬堅甲鐵幕。革抉盾芮,無不畢具。以韓卒之勇,被堅甲,跖勁弩,帶利劍,一人當百,不足言也。」
  韓地方九百多里,戰士數十萬,天下強弓勁弩都產自韓國。溪子弩、少府產的時力、距來兩種弩,射程都在六百步之外。韓的士兵躺在地下,用腳蹬住弩機,扳動弩機(和電影英雄裡秦弩兵發射的鏡頭是一樣的),能連續射100多支箭,遠的透過防護射出洞來,近的箭尖透心而入。韓戰士用的劍、戟都產於冥山、棠溪、黑陽、合賻、鄧師、宛馮、龍淵、太阿,非常鋒利,在陸上殺牛馬、水中斬大雁,對敵重甲都防不住。箭手用的皮胳膊套、拴盾牌的帶子,都具備。以韓士兵的英勇,穿著重甲、踏勁弩、佩戴利劍,一人當百,不在話下。再看看蘇秦說魏王,「今竊聞大王之卒,武士二十萬,蒼頭二十萬,奮擊二十萬」,現在我聽說大王的士兵,武士20萬、蒼頭20萬、奮擊20萬,魏的武士是魏的精銳部隊,蒼頭是指頭上包著頭巾的士兵,奮擊也是一種士兵的名稱,和蒼頭都比武士差一個檔次。
  魏的武士到底是什麼戰鬥力,據漢書刑法志記載,「魏氏武卒,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個,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宅」,魏國的武士,穿著三屬盔甲(上衣、大腿、小腿),帶著十二石張力的弩,配箭支50個,背著長矛,帶著頭盔,別著劍,裝著三天的糧食,一天跑百里地,符合標準就免掉他家的租賦,給其上好的田地。而形容秦軍時,衝鋒的時候,光著膀子,左手提著人頭,右手脫著活的俘虜。古今的戰爭誰的遠程武器更佔優,誰在戰場上就有更大的優勢,就有更多的主動權。根據蘇秦的描述,韓國應當是當時除秦以外,武器、盔甲加工最先進的國家,弩的射程達到了600步,按現在一步在0.7米左右計算,射程在400米左右,而魏的主力有些職業軍人的味道,力量和耐力的標準放到現在,可能軍隊裡沒幾個都達到,形容秦人的形象用來嚇唬嚇唬小孩子行,戰場上衝鋒的時候不穿盔甲那不是找死嘛,但卻實實在在的發生了。
  只有一種解釋,那就是秦的遠程武器比韓的還要遠,殺傷力還要強,作戰時,秦在實施遠距離的攻擊後,對方的陣地早已被射的千瘡百孔,到處是傷員,穿著盔甲太影響搶奪戰利品了,輕裝上陣,跑的快,搶的多,我再想不出更合理的解釋了。秦軍一出關對各國動不動就是幾萬幾萬的殺,什麼韓弩、魏武卒,統統不好使,一次兩次是偶然,每次都這樣就說明秦軍的戰鬥力應當高出其它國家一個檔次,是一支令人恐懼的部隊。第三,主將。因為秦軍的戰鬥力太強了,這樣的軍隊主將太好當了,只要腦子不進水,不犯大錯誤,很難被擊敗。並不是貶低白起,白起確實厲害,但如果廉頗換成秦軍的主帥,並不一定比白起差,這是我將主將的因素排在軍隊戰鬥力下面的原因。事實上,戰國時期趙國的優秀將領能夠運用智慧同秦軍抗衡的只有2個人,一個人是趙奢,趙括的父親,當時已經死了;另一個叫李牧,當時還未成名。十年前,公元前二七零年,秦圍攻趙的閼與,趙王召廉頗、樂乘商議,問能不能救閼與,都說道遠路狹險不能救。趙王問趙奢,趙奢說道路狹險,正如兩隻老鼠在穴中爭鬥,主將英勇的能勝。於是趙王讓趙奢領兵去救。趙奢成功的先示弱麻痺秦軍,然後突然襲擊,搶佔高地,利用地形打敗了秦軍。憑此一戰,趙奢被封為馬服君,與藺相如、廉頗並列,所以當時趙王對廉頗表示不滿,要換掉他,不是沒有原因的。廉頗對秦沒立過什麼功,只是對燕齊之流的耍耍威風罷了,後來,有些人對趙王沒有再啟用廉頗感到惋惜,根據廉頗以往對秦軍的戰績,用不用他沒什麼大用。也許不用趙括,白起能更費些腦筋,趙軍不至於輸的那麼慘罷了。第四、情報工作。兩國的情報工作差距真是太大了,秦國能把趙國夠資格帶兵的人物特點、將領更替摸的一清二楚,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反觀趙國,連敵方的主將都不知道是誰,要是陰間有靈,別找錯人報仇了。
  長平之戰直接導致白起同范睢之間的矛盾被放大,白起提前謝幕。長平之戰後,白起準備一舉拿下趙國都邯鄲。白起兵分三路將邯鄲的外圍掃清,邯鄲已經暴露在秦軍的鐵蹄之下。韓魏一看,壞了,白起你是鬧著玩下死手呀,趙國要是完了,韓、魏也好不到哪去。魏、韓派蘇代遊說范睢說:「趙滅亡了,秦王就為天下的大王了,武安君位列三公,你能在他的官位下面嗎?到時候,你想在他下面也不能了。秦國前一陣子攻打韓國,包圍了上黨,而上黨的百姓都最投降了趙國,天下的百姓一直不願併入秦國。現在滅了趙國,北面的人併入燕,東面的併入齊,南面的併入韓魏,秦國得不到幾個人。不如給趙個台階下,割地得利,不要給白起再加功了。」
  蘇代的話是兩層意思,第一是攻下趙國,白起的地位就要超過范睢;第二層意思是雖然盡有趙地,但是一片荒地,沒人了,所以不要這麼做。第二層意思純粹扯淡,蘇代只要把第一層意思剖析清楚了,范睢必會說服秦王撤兵。范睢的發家史是扳倒了當時的秦相穰侯魏冉,並把魏冉趕回封地陶,范睢是魏冉的第一大仇敵。而白起是魏冉發現並一手提拔的,魏冉對白起有知遇之恩,而且白起同魏冉的私人關係非常好,白起的地位一旦高過范睢,范睢就沒什麼好果子吃了,於是召回了白起。自此,秦國失去了一舉滅趙的最佳時機,反而給以後的統一製造了麻煩。因為長平一戰,趙損失了精銳主力及大量的物資,而且心理處於崩潰邊緣,諸侯的救兵短期內難以形成有效救援。等趙人的心理恢復了以後,趙國就不好打了。再也不會有投降這一說,投不投降都是死,困獸猶鬥,何況人乎。結果第二年,王齕再攻邯鄲,大敗,白起也因為有怨言而被賜死,一代戰神以悲慘的方式退出了歷史舞台。至此,秦國統一六國的進程大大減緩,一是各國的抵抗強烈,再者白起之後數年秦並無優秀將領,直到呂不韋相秦,蒙驁、王翦等大將出現。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公元前260年秦趙長平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