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為何歷代皇帝長壽者不多

sula 2014-9-7 00:36

為何歷代皇帝長壽者不多

  中國歷代的人君,加起來,大概一共有三百多位。有人做過統計,皇帝長壽者並不多。宋代的《容齋隨筆》,洪邁專門寫了一篇《人君壽考》,來研究皇帝的壽命問題。據他的記載,在宋以前的皇帝,也就只有五位是高齡者。餘下的,平均年齡也就三十幾歲。有的小皇帝繼位時才七八歲,十來歲,有的是在襁褓中登基的。這些兒童皇帝,早殤者就更多了。因為皇位爭奪戰總是十分嚴酷的,對任人擺佈的這些幼帝來說,動不動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那命運是蠻可憐的。
  大多數帝王短命的原因,無非兩點:一是皇帝這個職業的安全係數實在太不高了,覬覦王位者總是很多,而且總是採用暴力手段,一點也不客氣地來奪取帝位。所以,當皇帝者,非正常死亡甚多,被砍頭,被鴆殺、被幽閉處死,在歷史上是屢見不鮮的。二是當上皇帝以後,十之八九太過勞累,日理萬機是一累,縱情享樂也是一累,對付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和後宮三千佳麗,則尤為一累。
  他提到這五位宋以前的高齡帝王,分別為漢武帝劉徹(69歲),吳大帝孫權(70歲),梁武帝蕭衍(85歲),唐高祖李淵(69歲)和唐玄宗李隆基(77歲),都活到了比較高的年齡,可以稱得上是帝王中的老壽星了。但洪邁對這五位長壽皇帝,是很不以為然的,他說:「即此五君而論之,梁武召侯景之禍,幽辱告終,旋以亡國;玄宗身致大禍,播遷失意,飲恨而沒。享祚久長,翻以為害,固已不足言。漢武末年,巫蠱事起,自皇太子、公主、皇孫皆不得其死,悲傷愁沮,群臣上壽,拒不舉觴,以天下事付之八歲兒。吳大帝廢太子和,殺愛子魯王霸。唐高祖以秦王之故,兩子十孫同日並命,不得已而禪位,其方寸為如何?」洪邁說:「然則五君者雖有崇高之位,享耄耋之年,竟何益哉?」言下之意,這幾位皇帝活這麼長久,其實是老而不死,貽禍後人,究竟有什麼用處呢?但平心而論,這幾位倒都曾經是英年有為之君,都曾經有其歷史上光輝的一面。
  即以劉徹來說吧,他即位後,採用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議,控制思想言論,加強封建統治;採用主父偃的「推恩」策,削弱諸侯國和地方勢力,鞏固中央集權;採用孔僅和東郭咸陽的冶鐵、煮鹽、釀酒官府專賣法規,增加朝廷的財政收入;而且開鑿漕渠,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同時對侵擾不已的北方匈奴,改變漢初所使用的和親政策,用衛青、霍去病、李廣等名將,大規模出擊,趕走匈奴,收復失土,開通西域。漢武帝時的中國版圖,疆域之大,在歷史上是少有的。
  其他幾位長壽皇帝,握權早期,也都是很有一番作為的。譬如孫權在魏、蜀、吳三國爭雄中,是個頭角崢嶸的領袖人物。周瑜在赤壁之戰中,打敗曹操,陸遜在夷陵之戰中,打敗劉備,都是和孫權的英明決斷,果敢行事分不開的,他能據有江東一隅五十二年,「國險而民附」,南辟疆土,北御強敵,碧眼兒的英武,連曹操都佩服得恨不能生這樣一個兒子。譬如蕭衍,那是一個博學多才的皇帝,與著名文人沈約是唱和的文友,他還精通樂律,雅善書法,非一般附庸風雅者寫兩句臭詩,題兩筆孬字可比。他當了皇帝以後,也曾勤勉政事,巡郡恤獄,勸課農桑,禁抑豪強,而且躬行節儉,連他兒子都笑話他過於寒酸。至於李淵,要不是他削平了隋末各地的武裝割據勢力,也無法統一全中國,創立偉大的唐王朝。而李隆基在人們心目中,雖然幾乎成了個戀愛至上主義的風流天子,其實他在位前期,頭腦清醒,英武明斷,選賢任能,勵精圖治。開元之治,也是著之於史冊,一直被稱道的。
  這些皇帝後來就漸漸地走向了自己的反面,這說明生理心理衰老的同時,久握權力的腐化結果,也就隨之而來。由於事不躬親,偏聽偏信,自然拒絕直言,喜愛奉承,好大喜功,寵用非人,這也是老人政治的特點,再加之紙醉金迷,聲色犬馬,深閉後宮,嬖倖用政,最後必定是胡作非為,昏聵愚蒙,倒行逆施,禍國殃民。有的駕崩了,還貽害無窮,得後人為他付出代價。
  孫權清醒時,認識到無論如何不能重蹈袁本初、劉景升廢長立幼,造成兄弟廝殺的覆轍,但他到了晚年,對太子的或囚或廢,比袁、劉還要嚴酷,造成了他死後繼承人的大屠殺,在魏、蜀、吳三國中,吳國宮廷裡的血腥記錄,最駭人聽聞了。李隆基當年為了提倡節儉,甚至燒燬宮內奢侈品,令后妃以下不服珠玉錦繡,罷去兩京織錦坊。可他到了晚年,為楊氏姐妹所進行的奢靡淫侈的活動,與他早期的廉政行徑,判若兩人。蕭衍老了以後的糊塗程度,也真令人吃驚,任何一個明智的人都認識到侯景的狼子野心,決不可信,他卻信之不疑,至死不悟。這位引狼入室,咎由自取的老人,最後餓死在他的寶座上,也是活該了。
  洪邁在他的文章最後,「若光堯太上皇帝之福,真可於天人中求之。」這位被吹捧的太上皇,就是宋高宗趙構。罷李綱,用秦檜為相的是他,給岳飛發去十二道金牌的是他,「卑詞遣使,屈己通和」,締結割地,稱臣,歲貢的恥辱條約是他,置長江以北於不顧,只求偏安的是他。完全不像洪邁所捧得那麼了不起。他根本無法和前面五位帝王相比,洪邁非議他們而肯定趙構,是沒有道理的。高宗從一接位起,就打定主意不去收復失地,從心底裡不主張對金抗戰,他的以和立國的國策,實際是他一個極其卑劣的心計,因為他十分害怕被金人俘走的他父親徽宗、哥哥欽宗回來,那樣一來,他的皇帝就當不成了。他為了保住自己的帝位,甘心父兄為虜,身死他鄉,丟掉半壁江山,偏安一隅。
  這一切,參與《四朝國史》修撰,在國史館供職的洪邁,當然不會不一清二楚,但一定要來一句光明的尾巴,也屬難言之隱。看來,本朝人說本朝事,尤其那位告老的皇帝,還在德壽宮裡頤養天年,作家難免有一點違心之言,自是情有可原的事了。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為何歷代皇帝長壽者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