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僰人 千年懸棺

ihao 2010-9-2 19:33

僰人 千年懸棺

位於宜賓市珙縣以西59公裡的洛表鎮麻塘壩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僰人懸棺集中處。9月25日,在文物專家的指揮下,工人用鋼管搭起高高的腳手架——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的一次僰人懸棺『整容』正式開工。

  千年懸棺密集珙縣

  麻塘壩南北長5000米,東西寬400至1000米。其東西兩側聳立著30多座石灰岩山峰,山峰四周的陡崖絕壁上,懸掛著一具具棺木,清晰可辨。這次『整容』前,經過專家們連日來一處處周密統計,除掉以前自然墜毀的部分,珙縣麻塘壩有懸棺223具,蘇麻灣有懸棺42具,兩處共有265具。其中,鄧家岩、九盞燈、棺材鋪、獅子岩、貓兒坑等處的岩壁,懸棺較集中,僅貓兒坑一處,就集中有懸棺12具。大多懸棺均系明代和明代以前所置,距今已有幾百上千年歷史。棺內頭骨骷髏保存完好昨日在懸崖絕壁上開啟的兩具懸棺中,除發現部分鐵器、陶片等外,棺材中的死者骨骸歷歷可數,頭骨骷髏保存完好,尤其是棺木乾燥,在懸崖上歷經千年風雨而未曾腐朽。這兩具懸棺均用楠木制成,至今每具還重約500公斤,要4個工人纔能從懸崖上抬出。

  負責現場開棺的宜賓市文物管理所所長崔陳介紹,這兩具懸棺內未發現文物,估計曾遭遇過膽大包天的盜棺者從懸崖上掉下來進行洗劫。但明、後兩日還要繼續開懸棺,從目前掌握的情況分析,肯定會有珍貴文物出現並給人驚喜。昨日首先開工維修麻塘壩三仙洞長約100米的岩區內的29具懸棺,即7具木樁式懸棺,16具洞穴式懸棺,6具岩墩式懸棺。對於此次維修,國家文物局已撥專款180萬元,通過修復『整容』後,既有利於旅游開發,同時對研究考證懸棺葬式的文化內涵,族屬的演變和僰人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生活等諸方面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

  僰人為何葬懸棺

  什麼叫僰人?他們現在何處?僰人死後,為何要建這樣奇特的『空中墓地』?在那刀耕火種的年代,這些棺木是怎樣放置上懸崖峭壁的?這些都是難解之謎。

  負責這次懸棺『整容』的文物專家、宜賓市博物館副館長、副研究館員何澤宇先生介紹說,早在戰國和秦漢時期,僰人就在宜賓一帶群居。在《呂氏春秋·恃君覽》中,就有『毛羌,呼唐,離水之西,僰人野人』之句。可見,很早以前,僰人就在宜賓一帶定居生活。僰人驃悍驍勇,多為歷代王朝統治者不容。他們曾多次被征討,加之棲身於荊棘叢林,虎豹出沒之地,歷經艱辛,開拓荒野,建造家園,被譽為披荊斬棘的人。

  『僰』,即人字上加『棘』字。這個民族的人死後,行『懸棺葬』,即把棺木懸置於峭壁懸崖上,民間俗稱『掛岩子』。僰人為什麼對亡人要施行『懸棺葬式』呢?這是因其民族的心理意識、信念和習俗諸因素所決定的。在僰人的心目中,把死者的棺柩,掛在高岩就是吉祥,棺木墜落下來,就意味著『是祖』。這樣,後人纔會興旺發達。至於僰人的消亡,比較確切的說法是明朝萬歷年間遭到明政府軍數百天的滅絕性圍剿所致。

  在關於懸棺的安置問題上有四種說法:一說:鑿岩為路,待棺柩安放停當和崖畫繪制好後,再把路毀掉;二說:如修埃及金字塔樣,先用土填埋崖壁,爾後再挖去填土;三說:搭廂架;四說;從崖頂放繩索。目前大家比較同意從崖頂放繩索的說法,因當地岩壁上有一些如繩索勒放的印痕,而當時當地的條件,用前三種方法似乎不是很現實。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僰人 千年懸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