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紅色戰機在一個歐洲經濟強國的故事

GooCle 2014-8-28 22:51

紅色戰機在一個歐洲經濟強國的故事

中立政策與紅色戰機——芬蘭空軍的紅色戰機
[attach]89737[/attach]
軍隊是國家政治的延伸,這一點在芬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芬蘭----位於北歐,東側聯袂俄羅斯,西端接壤瑞典、挪威,南臨芬蘭灣,是連接東歐與北歐的要衝。約9,000 年前冰河末期,芬蘭人的祖先就已定居與此,並創造了這個美麗的國家。令人神往的芬蘭有極地的白雪、旖旎的湖光,有發達的科技和工業。根據統計芬蘭是世界上最為發達的國家之一。國家的經濟繁榮必須有強大的軍隊來保障,並與之相輔相成,芬蘭空軍也不例外。芬蘭空軍目前裝備有F/A-18 等先進戰機,枕戈待旦地守衛著“千湖之國”的領空。但該國空軍歷史上也曾經裝備過“華約陣營”的標準戰機:蘇制的系列飛機。於是便出現歷史上最為有趣的一幕:在“冷戰”對抗激烈的年代,西方夢魘的米格飛機自由地翱翔在一個“歐洲典範”經濟強國的天空上。
[attach]89738[/attach]
芬蘭空軍的F-18

中立政策的產物

   芬蘭國家的發展模式和意識形態與蘇聯有著很大的不同,更不是華約的成員國,且作為歐洲的經濟發達國家為什麼會選用蘇制戰機呢?這裡有歷史和政治的原因必須加以闡述。歷史上蘇聯與芬蘭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上溯到19世紀初芬蘭曾是沙皇俄國的一個大公國。在俄國十月革命期間,芬蘭才成為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不過,也就從這時開始,芬蘭與蘇聯的關係變得複雜起來。兩國之間宿有芥蒂,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曾因陸上領土爭端爆發過戰爭(註一):1939-1940 年因為領土爭端爆發了蘇芬“冬季戰爭”。 1941-1944 年納粹德國進攻蘇聯,芬蘭參與對蘇戰爭(芬蘭稱“續戰”)。。二戰之後,隨著蘇聯勢力的擴張(波羅的海三國成為了蘇聯的組成部分,中東歐國家也成了蘇聯的勢力範圍),芬蘭與蘇聯的關係又開始變的微妙起來。特殊的歷史背景再加上鄰國的地位,蘇聯的坦克不需要橫渡英吉利海峽,不需要越過柏林牆,就可以直接攻入赫爾辛基。在這種受人挾制的環境下,芬蘭開始小心翼翼地處理與蘇聯的關係,也從此開始奉行不介入大國紛爭的中立政策。特別是在冷戰時期,迫於東西方的壓力,芬蘭即沒有全方位地倒向西方,也沒有倒向東方。國家的中立政策也充分體現在國防建設上,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經濟強國的芬蘭僅選購性能相對落後蘇聯戰機:任何先進的西方戰機出現在蘇聯的邊境線上,都會極大地刺激習慣頤指氣使的莫斯科,當然蘇聯也不會將先進武器賣給潛在敵人。小小的紅色戰機實際上是芬蘭政府中立政策的一個縮影,在這一點上政治意義遠遠的大於戰機本身。

“先進”的紅色戰機

   芬蘭空軍基本在二戰期間消耗殆盡。戰後芬蘭開始組建新的空軍,由於中立政策的緣故,芬蘭即沒有接受美國的軍事援助也沒有採購西方的先進戰機,而芬蘭本國的航空工業並不發達,性能相對落後的蘇聯戰機成了選擇之一(註二):同一時期芬蘭還採購了瑞典的“龍”式戰鬥機。 另外與空軍的情況類似,芬蘭陸軍也大量採購蘇聯的裝備如:T-72、BMP-1 等。。二戰後芬蘭空軍共使用過5種蘇制戰機,分別是伊爾-28,米格-15U,米格-21F-13,米格-21U和米格-21BIS。

伊爾-28
[attach]89739[/attach]
芬蘭的伊爾-28R(NH-3)

1960年芬蘭接收了4架伊爾-28S,其中編號NH-1的首架伊爾-28S為轟炸改進型,剩餘3架為偵察型號伊爾-28R。由於芬蘭是“二戰”戰敗國,戰後的巴黎和平條約(註五):1958年芬蘭採購了法國福賈公司的CM.170“教師”作為中級教練機。禁止芬蘭使用“任何具有炸彈艙的轟炸機”和“擁有任何的轟炸機中隊”,因此這些伊爾-28只能歸屬到運輸機中隊。伊爾-28也僅能從事航拍、海事監測、污染監控的工作。雖然受到了種種限制,但伊爾-28恰好滿足了芬蘭空軍的需求,且表現十分出色。1981年當伊爾-28開始退役的時候,芬蘭空軍甚至還難以找到合適的繼任者。退役後的NH-4存放在Keski-Suomen博物館。

米格-15U

  1962年芬蘭接收了4架米格-15U教練機(編號MU-1、2、3、4),芬蘭空軍開始進入戰鬥教練機時代。這4架飛機供31聯隊(Karelia)使用,作為芬蘭空軍首批的噴氣式高級教練機(註四):1944 年2 月芬蘭作為戰敗國與蘇聯等國簽訂。 除此之外芬蘭與蘇聯有關的條約還有,1940 年“冬季戰爭”後芬蘭被迫同蘇聯簽訂割讓領土的《芬蘇和約》和二戰後1948 年4 月芬蘭與蘇聯簽訂的《友好合作互助條約》。。在芬蘭空軍發展史中,4架米格-15U功不可沒,為芬蘭空軍培訓出第一批超音速戰鬥機的飛行員。這4架米格-15U也是芬蘭戰鬥教練機的元老,一直服役到1978年。在米格-15U的服役生涯中,芬蘭空軍飛行員對其的評價是:機動性能很棒,但設備太過時了。退役後MU-1存放在Hallinportti博物館,MU-2存放在Vesivehmaa博物館、MU-4存放在Keski-Suomen博物館。
[attach]89740[/attach]
Hallinportti 博物館中的米格-15U

米格-21F-13

  1963-1965 芬蘭共採購22 架米格-21F-13。這種“先進”戰機的到來使芬蘭空軍迅速步入了現代化。米格-21F-13 是芬蘭空軍第一種兩倍音速的戰鬥機,同時也是第一種可攜帶空空導彈的戰鬥機,它的到來為芬蘭空軍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芬蘭空軍米格-21F-13 的主要武器兩枚R-3S 近距格鬥空空導彈,SRD-5M Kvant 跟踪雷達和ASP-5ND 航炮,另外還可選裝AFA-39 照相設備用於偵察任務。雖然米格-21 使芬蘭空軍已經實現了“革命化”的進步,但它確是名副其實的晝間戰鬥機,並不能執行任何夜間任務。1986 年米格-21F-13 作了最後的飛行,隨後被更為先進的米格-21BIS 型代替。退役之後,MG-92 存放入Keski-Suomen 博物館。有趣的是,一架芬蘭空軍31 聯隊的米格-21F-13(編號:MG-61)退役後作為禮物送回了俄羅斯。至今MG-61 仍作為紀念碑,靜靜地立於俄羅斯的空軍基地內。
[attach]89741[/attach]
芬蘭空軍米格-21F-13

米格-21BIS

   芬蘭空軍自1978 年開始裝備性能更為先進的米格-21BIS。到1986 年最後一架米格-21BIS 交付,芬蘭空軍總共採購了20 架米格-21BIS。相對於米格-21F-13,芬蘭飛行員更欣賞比斯型號的米格-21。與米格-21F-13 相比,米格-21 比斯,發動機推力更大,起飛重量減小,爬高性能得以大大改善,飛機的航空電子設備和武器系統更加先進。機載導彈也發生了變化,用R-60 空空導彈取代了R-3S 近距格鬥空空導彈。
[attach]89742[/attach]
米格-21BIS
[attach]89743[/attach]
米格-21BIS

米格-21U
[attach]89744[/attach]
芬蘭於1965 年採購了米格-21U 系列戰鬥教練機作為米格-21 的教練機。米格-21U 戰鬥教練機的引進也是芬蘭空軍“蘇化”的一個方面。採用某型戰鬥機的雙座型號來訓練飛行員,是蘇聯空軍的一個固有模式(米格-21、米格-25、29,蘇-27 都有相應的戰鬥教練型)。這種模式與西方空軍有著很大的不同。由於這種模式在高級訓練階段有較好的效果,西方國家也曾進行效仿,開發自己的戰鬥教練機(F-5 的雙座訓練型)。正是採購蘇聯軍機的緣故,再加上飛行員從米格-15U 直飛米格-21 有很大的困難,芬蘭空軍才在這方面先行了一步,首先接受了蘇聯的戰鬥教練機的模式。1986 年米格-21U 全部退役,芬蘭採購了英國的“鷹”式高級教練機,又在飛行員培訓​​方面開始逐步的西方化。
[attach]89745[/attach]
31 聯隊的臂章(米格-15U,米格-21BIS,米格-21F-13,米格-21U)
[attach]89746[/attach]
第2 中隊隊徽(米格-21F-13)

紅色故事的結束

   隨著蘇聯的解體,威脅的消失,芬蘭空軍也終於可以擺脫政治的製肘,進行徹頭徹尾的現代化了。從芬蘭空軍1992年決定 ​​拋棄米格-29,選擇F/A-18這一點就可以看出,主要是政治因素,決定著芬蘭空軍的發展(註六):芬蘭於1992 年開始選購新型戰機,當時參加競爭的有俄羅斯米格-29A,美國的F/A-18、法國的幻影-2000-5 和瑞典的JAS-39“鷹獅”。。1992年初,芬蘭開始採購美國的F/A-18“大黃蜂”,紅色戰機紛紛退役,芬蘭空軍特殊的紅色戰機歷史也慢慢結束了(退役的紅色戰機要么回爐,要么進了博物館)。芬蘭空軍的紅色戰機性能雖然落後的,甚至在軍事技術上毫無價值,但我們今天透過這些戰機,卻能看到在冷戰的歲月裡,芬蘭如何能受惠於自身的中立政策,如何能在東西方的夾縫中發展自己,保持國家的獨立,不僅逐漸地擺脫了歷史的陰影,而且步入世界強國之林。紅色戰機的故事就代表著芬蘭一段特殊的歷史,特別值得我們回味。紅色戰機歷史的結束,是否意味著中立政策將退出歷史舞台?特別是當東歐國家和蘇聯的加盟共和國紛紛加入北約的時候,芬蘭是選擇堅持還是選擇捨棄?冷戰期間,芬蘭以自己獨立自主發展的事實,反證了西方強硬派所謂的“芬蘭化” (註七):西方許多激進政治家擔憂芬蘭可能成為蘇聯的“準加盟共和國”,藉以“芬蘭化”來諷刺芬蘭的中立政策。。在新的形式下芬蘭將如何選擇呢?這也是所有芬蘭人都要面臨的問題。

蘇聯解體後芬蘭與歐盟、北約的關係

  蘇聯解體後,芬蘭對其外交政策進行了重大調整,將發展同歐盟的關係作為外交重點。1995 年1 月1 日芬蘭成為歐盟成員,但此舉更多的是考慮經濟利益而不是改變了政治趨向:在國防上芬蘭依然奉行獨立防禦、軍事不結盟的政策。芬蘭既希望從歐盟合作進程中獲得好處,又擔心本國的利益在這一進程中得不到保障,國家主權部分喪失。因此,芬蘭對歐盟防務合作進程非常謹慎。2003 年的歐洲峰會上,芬蘭總統哈洛寧所強調的“歐盟各國之間互相提供安全保障不會增加芬蘭和歐盟的安全,歐盟不應該變成一個軍事聯盟”更體現了芬蘭在歐盟中的立場。

   蘇聯解體之前,芬蘭奉行中立政策,不越雷池一步。蘇聯解體後,芬蘭開始加強與北約合作,但目前並不准備加入北約。

   芬蘭與北約合作大事記
    1992年6月芬蘭成為北大西洋合作委員會(NACC)的觀察員,
    1994年5月芬蘭與北約簽署“和平夥伴關係計劃”框架協議,
    1997年芬蘭首次派出156人快速反應部隊赴挪威參加北約聯合軍事演習,
    1997年11月芬蘭在布魯塞爾正式設立駐北約代表處,
    2003年1月北約秘書長羅伯遜訪芬,
    2003年5月芬蘭準將基柳寧出任北約駐科索沃多國維和旅旅長。
[attach]89747[/attach]
芬蘭空軍的米-8 直升機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紅色戰機在一個歐洲經濟強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