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長者之風:李典

GooCle 2014-8-27 00:25

長者之風:李典

李典(174—209,一說180—215),字曼成。山陽郡钜野縣(今钜野)人。史載李典深明大義,不與人爭功,崇尚學習與高貴儒雅,尊重博學之士,在軍中被稱為長者。李典有長者之風,官至破虜將軍,三十六歲去世。魏文帝曹丕繼位后追為愍侯。

  李典年少好學,博覽群書,有才華。從父李乾,早期跟隨曹操破黃巾、擊。突襲兖州的時候,派李乾回老家乘氏安撫民眾。李乾手下有幾千家賓客,當然是呂布拉攏的對象。就派出薛蘭、試圖招降李乾,李乾不從,遂為薛李二人所殺。當時的兵馬是父死子繼,李乾死后,其子李整繼之,李整死后李典成為了其所率領的數千部曲的領袖。后跟隨曹操平定兖州有功,任中郎將,離狐太守。當時李典最多只有二十二歲(殺薛李時是195年,李典最早死于209年,李典死時36歲,他當中郎將的時候也最多只有22歲),即得此高位,可以推斷出所立功並不小。
后來曹操攻擊、,李典和負責運軍糧,當時走的是水路。袁尚既派率軍駐守在河上斷絕水道。運輸隊不得過,曹操對此也沒有什么辦法,只能讓李典水路走不通就走陸路。高干大概是看到對面的只是曹軍的運輸隊,沒有放在眼里,又有地利,防備比較松懈。李典由此看出了敵軍有可乘之機,認為敵軍自峙地利,防守松懈,裝備少,攻之必破。說服程昱及其他將領渡河進擊高干,大破之,打通了通往曹軍主力的水路。按年份算,當時李典也就是二十出頭一點,有此膽色,有此敏銳的觀察力,可以說已是良將之才。


  在演義中有一場著名的博望坡戰役,而歷史上確實是有這么一場作為原型的戰役,不過主角並非諸葛亮,而是,這場戰役里面獲勝的是劉備軍。但可以說,如果領兵的是李典而不是夏侯惇,獲勝的也許是曹軍。劉備北侵,李典跟隨夏侯惇對付劉備。劉備見大軍到,遂把軍營燒掉退兵。領兵追襲,李典看出其中有詐,勸道:“賊無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狹窄,草木深,不可追也。”夏侯惇以及曹營里著名的另一位智將于禁卻都看不出如此淺顯的道理,想是恃著兵多,以為可以用大石壓死蟹的方式把劉備軍打垮,傻乎乎的就猛追了下去。于是毫無懸念的就中了埋伏,最后還是李典帶著兵去把夏侯惇救出來。


  其實講到李典,我想大家一定會想起另一個人——。因為無論是在《》里面還是《》里面,有很多戰役他們都是並肩子上的。相對來說,樂進以勇猛聞名,李典以智謀見長,這一對搭檔,可以說是相當完美的。


  在曹操軍攻擊烏丸的時候,高干叛變,這個時候我們看到了這對搭檔第一次有記載的合作,曹操派李樂二人攻擊高干,二人包圍壺關城直至十一月曹操親自出陣。


  第二年八月,這對搭檔再度出擊,東征海賊,大破之,管承逃入海島。
      由于數次立功,李典升遷為捕虜將軍,后遷破虜將軍。
      到后期,李典被曹操派到合肥,與張遼,樂進一起率七千多人鎮守,防御,曹操自己就跑去了打。老實說這七千多人實在是少了點,也太看不起東吳的實力了,以這三人的身價和東吳的威脅少說也得給個三五萬的。大概曹操是想著自己剛剛攻打完孫權,孫權不敢妄動的原因吧。可惜曹操前腳剛走,孫權后面立馬拉了十萬人就把合肥給圍了。面對此危機,張遼認為等得援軍到,合肥也守不住了,應該主動出擊。雖然李,樂,張從來就不和(還有個于禁,張,于,樂三人互相都看對方不順眼),但李典卻沒有拘泥于私仇,慷慨激昂的說:“此國家大事,顧君計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義乎。”(他這樣說,看來仇還是挺深的)遂與張遼精選八百人,攻擊吳軍,一度逼退東吳軍。這就是著名的逍遙津之戰,這一戰打亂了吳軍的陣腳,大長了魏軍士氣。吳軍圍城十余日,見沒有破城的機會,只有撤走。當然這場仗首功應歸在戰斗中勇猛無匹的張遼,但同樣不計前嫌出戰的李典也同樣功不可沒。


  很可惜的是,這樣的將才卻英年早逝,三十六歲就死了。否則他的成就必不低于他的好搭檔樂進。他的功績也受到了領導者的肯定,做皇帝的時候在曹操的宗廟里面留了一個位置給李典,肯定了他一生的功績。


  三國志是這樣評價他的“典好學問,貴儒雅,不與諸將爭功。敬賢士大夫,恂恂若不及,軍中稱其長者。”這就是李典,一個值得尊敬的人。如果一個人只有三十六歲就被部下稱為長者,他的品德和為人是可想而知了。而且他不與諸將爭功,這也許就是他一直職位都不算太高的原因,但這有什么呢,他的智謀可以看出並不遜色于曹魏的大部分將領,而且如果他不是早死,必定可以獲得更高的成就。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長者之風:李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