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Cle 2014-8-3 00:39
用長矛槍炮的祖魯戰爭
祖魯戰爭指19世紀30~80年代南非祖魯人為反抗荷蘭後裔布爾人和英國殖民者的侵略,維護國家的統一和領土完整而進行的英勇鬥爭。戰爭結果雖然是祖魯王國滅亡,英國確立了對南非的殖民統治,但祖魯人所表現出來的前仆後繼、英勇頑強的民族精神贏得了世界人民的稱讚,在南非人民反抗殖民侵略的鬥爭史上譜寫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祖魯人是南非土著居民南班圖人的一支,居住在南非的納塔爾、斯威士蘭和莫桑比克的一些地區。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南班圖人處於原始社會瓦解、部落聯盟興起和國家產生的社會發展階段。1817年,南班圖人部落聯盟的酋長丁吉斯瓦約戰死,祖魯人恰卡(1787~1828)成為首領。他在軍事上繼承和發展了丁吉斯瓦約的改革,建立了一支約10萬人的軍隊,以長矛和盾牌為武器,採用方陣、兩面包抄等戰術;在政治上把3000多個分散部落約50萬人統一起來,削弱各部落酋長的權力,各地由軍事長官治理。這樣,恰卡建立了祖魯王國,英國人稱其為祖魯帝國或祖魯蘭。1828年,丁干(1797~1840)上台執政,繼承了恰卡的事業,恢復和發展了生產,保持了祖魯國家的統一。正是在他的領導下,祖魯人進行了反對布爾殖民主義者的戰爭。
165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南非建立了第一個白人定居點。隨著荷蘭移民的增加,定居點發展成為開普敦,又以開普敦為中心擴大為開普殖民地。荷蘭移民掠奪土著人的土地,建起了農場和牧場,驅趕黑人勞動,自己成為奴隸主。荷蘭移民的後裔被稱為布爾人(意為「農民」)。1785、1806年,英國兩次佔領開普殖民地,1815年正式把南非據為己有。英國人在開普殖民地建起自己的統治機構,剝奪了布爾人的行政權和司法權,規定英語為官方語言,廢除荷蘭貨幣改為英鎊,丈量土地、按地征租、廢除奴隸制,所有這些措施都引起了布爾人的不滿。
英國人同布爾人之間矛盾的發展,導致了布爾人的一次人遷徙。從1836年開始,布爾人趕著大車,浩浩蕩蕩向北和東北方向尋找新的居住地。布爾人的大遷徙一方面是對英國壓迫的逃亡,另一方面卻是對南非土著居民的一次掠奪性遠征。布爾人遠征的重要目標是祖魯王國,這裡既可奪得土著人的土地,也能佔據通向印度洋的出海口。1837年,布爾人越過德拉肯斯堡山脈,源源不斷地開進祖魯王國,從而發生了祖魯人反抗布爾人殖民主義者入侵的「祖魯戰爭」。
1838年2月6日,為了懲罰布爾人通過欺騙手段奪取祖魯人土地的做法,丁干下令將70多名布爾人逮捕處死。隨後,祖魯軍隊四處搜索、襲擊已居住在納塔爾西部的布爾人,大約有300多名布爾人被殺死。
3月,海邊納塔爾港的英國殖民者派兵支援布爾人。很快,丁干的弟弟姆潘達率軍打敗了英國援軍。與此同時,布爾人的兩支援軍也先後被祖魯人打敗。布爾人遭到殖民遠征以來最嚴重的損失,實力減少十分之一,領導層出現分裂,布爾人四外逃散。
在取得對布爾人的初戰勝利後,丁干沒有乘勝追擊,而是過早地偃旗息鼓,為布爾人捲土重來提供了機會。1838年11月20日,比勒陀利烏斯率領一支由464人、57輛牛車、2門火炮組成的援軍從開普殖民地趕來援助。12月15日,這支隊伍在恩康姆河套上擺下了作戰陣式--牛車陣。丁乾麵對強敵猶豫不決,錯過了布爾人最害怕的夜襲時機,直到16日凌晨才開始對布爾人的牛車陣發起攻擊。這是30年代祖魯戰爭中最激烈的一場戰斗:布爾人依托有利的環形牛車陣,用先進的火槍射擊,而祖魯人則手持長矛和盾牌,排成密集隊形,冒著炮火和彈雨,前仆後繼,一次又一次地衝鋒,表現出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恩康姆一戰,祖魯人損失慘重,傷亡3000多人。鮮血染紅了恩康姆河。現在,南非統治者把12月16日定為固定的休假日,以慶祝白人在這一戰中的勝利,而南非民主力量則把它定為「丁干日」,把它看作非洲人民英勇抗擊外來侵略的象徵。
此後,因雙方力量對比懸殊,祖魯人連遭失敗。1839年1月,雙方簽訂和平協議,丁干被迫將圖格拉河以南的大片土地割讓給布爾人,並交付數千頭牲畜和若干噸象牙作為戰爭賠款。然而,布爾殖民者並不滿足。他們勾結、收買丁干的弟弟姆潘達,答應幫助他奪取王位並承認他為祖魯國王,姆潘達則要在稱王後臣服於布爾人。1840年1月,在布爾人700名武士的支援下,姆潘達率軍1000人征討丁干軍隊,並在姆庫齊河以北擊敗丁干。2月,姆潘達成為祖魯國王,把從圖格拉河以北直到黑烏姆福齊河之間的大片土地割讓給布爾殖民者,祖魯王國只剩下納塔爾最北部的土地。布爾人在占領的祖魯人土地上建立了「納塔爾共和國」。但是,布爾人好景不長。1843年,布爾人的共和國便被英國殖民者吞併。
祖魯人抗擊布爾殖民者的鬥爭--19世紀30年代的祖魯戰爭就這樣結束了。
19世紀50年代,祖魯王國經歷了一場內戰。姆潘達之子克特奇瓦約反對卑躬屈膝的賣國政策,立志維護國家的獨立和尊嚴,獲得祖魯人的擁戴和支持。10月的一次戰鬥,克特奇瓦約擊敗以翁布齊拉為首的投降派,執掌國政。克特奇瓦約(1826~1884)是19世紀下半葉,南非祖魯人的傑出領袖。他在內憂外患中渡過青年時代,親眼目睹了殖民者的侵略擴張和南班圖各族人民的悲慘命運,決心重整國力,再現恰卡和丁干時代的輝煌。
克特奇瓦約實行嚴格的軍事制度,通過各種途徑搞到槍支彈藥,聘請英國人約翰·丹恩訓練祖魯軍隊,建立自己的騎兵。不久,他建立起一支40萬人、裝備幾百條槍,善於騎射的強大軍隊。此時,正值英國殖民者擴大其對南非侵略的時期。在1871年侵佔金剛石產地西格利誇蘭、1877年吞併德蘭士瓦後,英國殖民者把下一個目標瞄向了祖魯王國。
1878年12月,英國駐南非最高全權代表B·弗裡爾向克特奇瓦約提出最後通牒,要求他解散軍隊,准許英國總督進駐南非並有權監督祖魯人的行動。與此同時,還在邊界上部署6個營的精銳部隊。遭到克特奇瓦約斷然拒絕後,英國殖民者於1879年1月11日發動了蓄謀已久的戰爭。
切爾姆斯福德勳爵率領1.3萬人的英國殖民軍渡過圖格拉河,向祖魯王國大舉進攻。1月22日,雙方在伊桑德爾瓦納山展開激戰。克特奇瓦約趁夜色昏暗包圍一路英軍,並突然發起攻擊。祖魯戰士冒著猛烈的炮火衝向敵營,同敵人展開了肉搏戰,最後取得輝煌勝利,打死打傷英軍1600餘人,己方傷亡3000人,繳獲步槍1000多枝、子彈50萬發,並且收復了大片失地。
克特奇瓦約在勝利後,幻想通過談判謀求和平,但事與願違。英國拒絕任何談判,將軍隊增至2萬人,配備火炮36門,決心為自己的失敗進行更大的報復行動。在6月1日的戰鬥中,祖魯人挫敗了英軍的進攻,並打死了拿破侖三世的兒子路易。7月4日的烏隆迪村一戰決定了戰爭的結局。開闊地上,5000枝火槍和數十門火炮的射擊使祖魯軍無法接近敵軍陣地,更不能進行擅長的白刃戰,一批一批的戰士倒在血泊之中,祖魯軍隊當場戰死3000人。這時,英軍出動全部騎兵,向祖魯軍隊發起衝鋒。祖魯軍隊遭到慘敗。
這次決戰失敗後,祖魯王國一蹶不振。英國佔領後把它劃分為13個小酋長國分而治之,最後於1887年正式併入納塔爾殖民地。
祖魯人為反抗兩個殖民主義者的侵略進行了半個世紀的英勇鬥爭,最後以失敗告終。失敗的根本原因是力量對比懸殊。布爾人是荷蘭後裔,繼承了尼德蘭資產階級革命的果實,英國也在17世紀中葉進行了資產階級革命,在18世紀中葉又進行了工業革命,生產力大幅度提高,成為世界上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而祖魯人則處於原始社會向國家過渡的初始階段,生產力水平低下,生產方式極為落後,武器僅是長矛和盾牌,雖購買了一些槍支,但總體上還處於冷兵器時代。
以落後、原始的生產方式對付先進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初級農業和畜牧業對付大工業,以冷兵器對付熱兵器,失敗是可想而知的。除此而外,祖魯人幾代國王在對殖民者的鬥爭中懷有僥倖心理,一旦戰爭勝利便停止戰爭,給敵人以喘息之機。在對付先進的、佔優勢的敵軍時,原始部落民族擅長的戰爭方式,如游擊、襲擊、伏擊、夜戰等優勢在祖魯戰爭中也沒有發揮出來。
祖魯人的鬥爭雖然失敗了,但他們給殖民軍以沉重打擊。
英軍損兵折將數千人,耗資500萬英鎊,而且導致國內政局動盪,保守黨的迪斯累裡政府成為眾矢之的,被迫讓位於自由黨。以格提斯頓為首的自由黨公開承認對祖魯人的戰爭是「我國歷史上最駭人聽聞的戰爭之一」。祖魯戰爭成為當時歐洲各國報紙的重大新聞,祖魯人的鬥爭精神贏得了各國有識之士的稱讚。英國保守黨首相迪斯累裡痛苦地承認,祖魯人是「一個多麼驚人的民族啊,它打死了我們幾個將軍,使我們的一些主教改變了自己的信念,並『結束』了法蘭西王朝的歷史」。恩格斯熱情讚揚祖魯人作出了任何歐洲軍隊都不能做的事情。他們沒有槍炮,僅僅使用長矛和投槍,在被公認為世界第一的,建立在密集隊形基礎之上的英國步兵後裝槍的彈雨之下,「不止一次打散英軍隊伍,甚至使英軍潰退... ...」
祖魯人在伊桑德爾瓦納山戰役中所取得的勝利,是非洲人民反對殖民主義鬥爭歷史上的一次重大軍事勝利,直到15年後埃塞俄比亞人在阿杜瓦戰役把意大利軍隊打得落花流水、潰不成軍時,才取得了比這規模更大的勝利。祖魯人民反抗殖民者的英勇鬥爭,在非洲近代歷史上、在世界人民反對殖民主義的鬥爭中,譜寫了光輝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