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在中國領土上進行的外國戰爭

GooCle 2014-7-27 00:16

在中國領土上進行的外國戰爭

  日俄戰爭,始於1904年2月,迄於1905年9月,是帝國主義為重新瓜分世界、爭奪勢力範圍而主要在中國東北進行的一場強盜戰爭。腐敗無能的清政府,竟置國家主權和人民生命財產於不顧,聽任日俄兩國鐵蹄踐踏我東北錦繡河山。這場爭霸戰爭歷時20個月,最後以日本取勝而告終。
  19世紀末20世紀初,日本和俄國先後進入了帝國主義時期。為爭奪殖民地和勢力范圍,日俄兩國大力擴軍備戰,積極推行向外擴張的政策。當時,中國是各帝國主義列強掠奪瓜分的主要對像之一。1894年日本發動侵略中國和朝鮮的甲午戰爭,強迫清政府簽訂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讓遼東半島。一心想獨吞中國東北的沙皇俄國,不甘示弱,拉攏德國和法國,製造了三國干涉還遼事件,逼迫日本將遼東半島歸還中國。對此,日本懷恨在心,伺機報復。逼日還遼不久,沙皇俄國便以還遼有功為借口,攫取了在中國東北修築中東鐵路及其支線等特權。後來,又強行向中國政府租借旅順和大連,並乘八國聯軍入侵中國之機霸佔了整個東北三省。俄國的擴張野心加劇了它同日本在東北和朝鮮問題上的矛盾。日本經過10年備戰,實力大增,1902年又締結了英日同盟,決心在東北地區捲土重來,建立霸權。
  導致日俄兩國矛盾激化的直接原因是俄國拒絕從中國東北撤軍。《辛丑條約》簽訂後,俄國極力主張各國盡快從中國撤軍,而自己的軍隊卻繼續賴在東北,並任命了遠東總督。日本豈肯罷休,便主動同俄國交涉。為爭奪遠東地盤和掠奪財富,日俄兩國一邊唇槍舌劍,互不相讓;一邊調兵遣將,準備戰爭。由於俄國拒絕從中國東北撤軍,日本於1904年2月6日向俄國發出最後通牒,並宣佈斷絕日俄外交關係。與此同時,日本海軍開始行動。2月8日,日本聯合艦隊偷襲旅順港俄國軍艦,不宣而戰。10日,日俄兩國政府分別相互宣戰,日俄戰爭正式開始。
  俄國太平洋分艦隊主力常駐該地。2月8日午夜,正當俄國軍官在旅順城內舉行慶祝艦隊司令施塔克將軍夫人命名日晚宴的時候,東鄉平八郎指揮日本聯合艦隊突然發起襲擊,連發16枚魚雷,重創俄軍三艘戰艦,揭開了戰爭的序幕。陣陣爆炸聲和炮聲不斷傳來,岸上的俄國軍官立刻懵然驚愕,不知海港出了什麼事。待真相大白後,慌忙返回各自軍艦,組織還擊。日艦不敵,遂被迫退去。俄艦隊司令擔心誤中埋伏,下令各艦不得追擊,避港不戰,固守旅順要塞。
  夜襲旅順港後,東鄉平八郎見俄艦避港不出,又有強大的海岸炮火支援,日本聯合艦隊難以重創俄國太平洋分艦隊,大傷腦筋。為了完全掌握制海權,減輕日方海上交通線所受的威脅,東鄉平八郎決定仿照美西戰爭中的成功做法,將船沉在旅順港出口處,封鎖俄國艦隊,並不斷炮擊俄艦。從2月9日直到3月初,日軍幾次沉船封港行動均未成功。
  3月上旬,俄國新任太平洋分艦隊司令馬卡羅夫到旅順就職,立即採取了一系列防范措施,同時要求艦隊主動出擊。他在瞭解海區及艦船和要塞情況的基礎上,決定在遼東半島沿海地區布設水雷,防止日軍登陸並從側後威脅旅順基地;加緊搶修受傷艦船,派遣艦隊出海活動,加強海陸協同作戰訓練;要求海參崴艦隊出兵南下日本海,積極襲擾日軍海上交通線,牽制日本聯合艦隊行動。馬卡羅夫的這些措施,改善了俄軍的被動處境,使官兵有了戰勝日軍的信心,但4月13日,馬卡羅夫因所乘坐的「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號戰列艦出海返航時觸雷爆炸,喪生大海。新任司令威特蓋夫特認為憑借旅順要塞可以保障艦隊的安全,遂不再採取出擊行動,從此,海上作戰主動權再度落入日軍手中。
  日本戰時大本營鑒於海軍遲遲不能殲滅俄國太平洋分艦隊,便決定採取陸上進攻行動。3月21日,由黑木大將指揮的日本第一軍首先在朝鮮仁川登陸北進,4月中旬進抵鴨綠江邊。由於此舉出乎俄軍意料之外,日本陸軍很快擊潰由扎蘇利奇統率的俄軍東滿支隊,進佔九連城、鳳凰城,造成了威逼遼陽的態勢。與此同時,由奧保鞏大將率領的日本第二軍於5月初在遼東半島莊河登陸成功,5月底進抵金州;由乃木希典大將指揮的日本第三軍也在5月底從大連灣登陸,進逼旅順;由野津道貫上將統率的日本第四軍於5月中旬在遼東半島大孤山登陸,進佔海城。日軍在陸上進攻接連得手,使俄軍處於被動應付的地步。
  日軍的滿洲軍總司令部原準備待第三軍攻克旅順後,統一指揮四個軍,同俄軍進行遼陽會戰。但由於旅順要塞易守難攻,日軍從8月19日至24日強攻數日,晝夜突擊,僅奪佔了一些外圍工事,而且傷亡約2萬人。在這種情況下,日軍只好放棄迅速攻佔旅順的計劃,改取圍攻久困之計。鑒於第三軍已不能北上,而推遲遼陽會戰又對整個戰局不利,為在俄國大批援軍趕到戰區之前消滅遼陽俄國守軍,日軍「滿洲軍」總司令大山巖決定抓緊戰機,乘勝決戰,以現有三個軍兵力一舉殲滅遼陽之俄軍。當時,俄軍雖在兵力火力上佔絕對優勢,但統兵將領卻舉棋不定,朝令夕改,最後在開戰前一天才決定採取先防後反的方針,致使前線指揮官倉促應戰。
  8月24日凌晨,戰鬥打響。日本第一軍首先向俄軍左翼迂迴,第二、四軍則繼而向俄軍右翼發起主攻。苦戰至9月7日,日軍以損失2.4萬人的代價,在俄軍主動放棄遼陽的情況下,進佔遼陽。此後,雙方重兵又在沙河地區展開激戰,互有勝負,形成對峙之勢。這時,日軍決定在沙河地區轉入防禦,集中全部後備力量於旅順方向,盡快攻佔旅順要塞。
  旅順爭奪戰是日俄戰爭中具有重大意義的戰役。只要旅順牽制著日本第三軍,只要旅順港的俄國太平洋分艦隊還存在,日軍就無法結束戰爭,就無法保證海上交通線不受威脅。
  因此,日軍不惜任何代價攻取旅順。自8月日軍首次強攻旅順受挫之後,調整部署,增調兵力,改變戰術。9月至11月底,日軍經過3次強攻,並輔以坑道爆破,終於在12月5日攻克了瞰制旅順全城和港灣的203高地。隨後,日軍便以大口徑榴彈炮轟擊俄軍陣地和港內俄艦。俄軍太平洋分艦隊曾試圖突出港灣,駛往海參崴。但由於港外有日艦封鎖,此舉未成,大部主力戰艦都毀於日軍炮火。1905年1月1日,俄軍將領無心再戰,主動向日軍請降,旅順遂落入日軍之手。
  旅順陷落和俄國太平洋分艦隊主力被殲,使日俄戰爭發生重大轉折。日軍竭盡全力去圍殲東北俄軍於奉天地區,勝利結束戰爭。奉天會戰是日俄戰爭最大的一次決戰。日軍投入兵力五個軍約27萬人,俄軍則集中了約30萬人。由於俄軍主帥庫羅帕特金胸無韜略,分散使用兵力,主要作戰方向判斷失誤,致使損兵折將,於3月9日棄城敗逃。此役,俄軍損失近12萬人,日軍傷亡約7萬人。
  奉天會戰後,沙皇政府仍不甘心失敗,繼續向中國東北增兵,同時希望從歐洲東調的艦隊能有所作為,但當這支艦隊正經對馬海峽準備駛向海參崴基地時,遭到東鄉平八郎指揮的日本聯合艦隊的突然而猛烈的攻擊。於是,雙方在對馬海峽和日本海展開了一場大規模海戰。東鄉平八郎指揮有方,首先集中火力猛打俄國艦隊的旗艦,使俄艦各自為戰,陷入一片混亂。經過2天激戰,俄國艦隊除三艘艦隻逃往海參崴之外,其餘全部覆沒。對馬海戰的結束,宣告了俄國在歷時20個月的日俄戰爭中的徹底失敗。1905年9月5日,俄國被迫同日本在樸茨茅斯簽訂了《日本和俄國和平條約》,即《樸茨茅斯和約》。
  日俄戰爭是帝國主義初期的一場大戰。彈丸島國日本最終能打敗陸上強國俄國,不禁令世人刮目相看。分析日本取勝的原因,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鑒於戰爭潛力明顯弱於俄國,從軍事、政治、外交等方面進行充分準備,並以速戰速決為戰爭指導思想;二是重視奪取和掌握制海權,先機制敵,突然襲擊,從海陸兩個戰場封鎖和殲滅俄國太平洋艦隊;三是正確選擇戰機、登陸地段和主攻方向,同時靈活機動作戰,陸海協同作戰;四是士氣高漲,作戰勇敢,指揮官訓練有素。如聯合艦隊司令東鄉平八郎曾在英國學習軍事,指揮作戰謹慎而詭詐;五是內部團結,指揮統一,後方近。
  俄國雖出兵百萬之眾,但最終還是失敗了,這與其政治上、軍事上的失策是密切相關的。俄國歷來把遠東看作次要戰場,認為自己的戰略重心在歐洲。因此,俄國在遠東雖有很大野心,但實際上缺乏必要的戰爭準備。高級指揮官還抱有僥倖取勝心理,對日本的國力和日軍作戰能力及突然襲擊行動估計不足;後方遙遠,運輸能力低,後勤保障混亂;作戰指導上令出多門,內耗大,行動消極,海軍避港不出,陸軍坐守增援;國內矛盾尖銳,戰爭又加速了新的革命危機來臨,使沙皇專制制度走向墳墓。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在中國領土上進行的外國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