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 2010-8-8 00:44
納粹德國海軍
[size=16px]納粹德國海軍[size=3]Sample Text[/size](德語:Kriegsmarine,意為戰爭海軍)是指1935年至1946年期間的德國海軍。戰爭海軍取代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德意志帝國海軍和魏瑪共和國的國家海軍,為德意志國防軍中的海軍力量。戰爭海軍起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凡爾賽條約》的嚴格限制,當時明文規定其噸位總數和禁止潛艦的研製,但在威瑪共和國的海軍人員暗中推動下,與外國企業合作研究海軍科技。其後阿道夫·希特勒上台廢除《凡爾賽條約》和簽訂《英德海軍協定》,德國海軍開始大量建造新式船艦。在重建的過程裡,德國海軍曾研製一個特殊的艦種—裝甲艦和執行大型造艦計畫—Z計畫。原本德國海軍預計1945年為開戰時間,計畫建立一支能與頭號假想敵—英國皇家海軍匹敵的水面艦隊,其中包括建造航空母艦。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在1939年爆發,德國海軍在許多方面都尚未準備,便以一支有限力量的海軍去攻擊運載英國國內需求物資的商船,並消滅因分散護航而較弱的英國海軍艦隊。
[color=#000000][/color]
[color=#000000][/color]
[img]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8/8c/War_Ensign_of_Germany_1938-1945.svg/270px-War_Ensign_of_Germany_1938-1945.svg.png[/img]
[color=#000000][/color]
起初德國海軍戰果頗多,擊沉不少同盟國商船,但因為希特勒對水面艦隊始終印象不佳,認為其建造緩慢且戰果小;而潛艦部隊建造速度快,還在法國陷落而取得西部港口後,對英國發動大規模的潛艦戰中取得一系列豐碩的戰果。德國海軍隨著戰事的進行,開始將戰力中心自水面艦移往潛艦部隊的「噸位戰」,而前者逐漸轉為存在艦隊的功能。德國海軍的潛艦數量在戰爭爆發時是當時世界海軍列強中最少者,但因為潛艦總司令卡爾·鄧尼茨以狼群戰術、先進的通信制度和戰略規劃而取得所有交戰國潛艦部隊裡最大的戰績。到了1943年,德國潛艦在大西洋越來越力不從心,盟軍不但破解了密碼機和開發了多種先進反潛武器,如更先進的聲吶、雷達、深水炸彈,還投入了大量護衛航空母艦和反潛戰鬥群進行護航;同年5月,德國潛艦因為損失過高而放棄了狼群戰術,改以單艦巡弋的方式繼續作戰。戰爭末期,德國海軍雖研製了先進的通氣管式潛艦,如XXI級潛艦和XXIII級,並投入使用直到戰爭結束,但仍無法扭轉戰敗的結果。 [color=#000000][/color]
[color=#000000][/color]
[color=#000000][/color]
[img]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thumb/3/30/Pt-2745-75dpi.jpg/230px-Pt-2745-75dpi.jpg[/img] [color=#000000][/color]
戰時一張關於戰爭海軍的政治宣傳海報,上寫道:「加油!德意志的戰爭海軍。」
[color=#000000][/color]
[color=#000000][/color]
[img]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3/3e/HMS_Ark_Royal_sinking.jpg/230px-HMS_Ark_Royal_sinking.jpg[/img]
英國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於地中海被德國潛艦擊沉。 [color=#000000][/color]
[color=#000000][/color]
[img]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f/fe/Bundesarchiv_Bild_193-04-1-26%2C_Schlachtschiff_Bismarck.jpg/230px-Bundesarchiv_Bild_193-04-1-26%2C_Schlachtschiff_Bismarck.jpg[/img] [color=#000000][/color]
俾斯麥號戰鬥艦
[color=#000000][/color]
[img]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3/38/Bundesarchiv_DVM_10_Bild-23-63-65%2C_U-Boot_U_36.jpg/230px-Bundesarchiv_DVM_10_Bild-23-63-65%2C_U-Boot_U_36.jpg[/img]
U-36(VII級) [color=#000000][/color]
[color=#000000][/color]
[color=#000000][/color]
[img]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e/ec/German_WW2_torpedo.jpg/230px-German_WW2_torpedo.jpg[/img]
G7a魚雷 [color=#000000][/color]
[color=#000000][/color]
[color=#000000][/color]
過少的戰爭資源和錯誤的應用方式 [color=#000000][/color]
戰爭海軍在二戰中的失敗是由於許多不同的因素,包括世界大戰爆發過早,使得錯估開戰時間的雷德爾Z計畫近乎停擺,而鄧尼茲早已預料戰事的到來並加速推動潛艦的生產時,海軍的巨大資源已花費在造船廠建造各艘戰艦,因此建造快的潛艦與建造慢的水面艦隊德國海軍皆未擁有;同時,德國海軍戰略因為過度受到魏格納「交通戰」理論影響,使得原本數量就已經很少的水面艦隊在戰爭前期所分配到的任務為分開攻擊商船,其效率非常低,也未曾考慮過集中施行存在艦隊的應用,其單艦突擊的作戰方式也就導致了俾斯麥號的沉沒;此外,德國海軍軍官高估了分散攻擊的效力,也低估英國護航系統的彈性與軍事實力。德國海軍與分配戰爭資源的戈林上也有著衝突,該人又身兼空軍總司令一職,為德國海軍在海空作戰與航空母艦的開發上有極為不良的影響。 [color=#000000][/color]
武器與裝備上的限制
在大西洋海戰逐漸由潛艦主導的同時,盟軍無論是在護航體制還是武器裝備上都在不斷演進,包括無線電測位網、新型深水炸彈、反潛迫擊砲、新型雷達、探照燈、高頻率測向儀和支援群的應用。支援群彌補英國早期護航兵力不足,在驅趕德國潛艦後往往不能將其擊沉就回到船團的情況,反而有餘力擊沉德國潛艦。同時支援群中的護航航空母艦因為配有長程飛機,可彌補陸基飛機所不及的「空隙處」,使續航力不長的潛艦浮出水面時不斷受襲,且盟軍壓倒性的生產力更將此問題放大。戰爭期間德國潛艦在對盟軍的科技優勢上也未作到實質的反制,潛艦在水面航行速度仍比水下來的快、德軍設計用來躲避雷達的美托裝置(英語:Metox)也無法應付盟軍的搜索手段、早期德軍設計潛艦用加強艦砲的錯誤方式來反制盟國空軍、後期開發的導引魚雷也被福克瑟音響機(英語:Foxer)所破解,德軍最優秀的潛艦科技—通氣管式潛艦的開發與服役過晚、還有缺乏海軍航空兵與航空母艦等。鄧尼茲直到1943年戰局逆轉時才開始命令屬下研製新型武器,未即時爭取到科技優勢。 [color=#000000][/color]
[color=#000000][/color]
並未取得決定性勝利
縱使德國海軍在整場戰爭中多是扮演牽制和輔助性的角色,它也錯過了幾次少有的決定性戰役,如在敦刻爾克戰役中剿滅盟軍部隊或是在其撤退途中即時組織進行對英登陸作戰。潛艦在戰爭初期也一直未有足夠的數量實行狼群戰術,特別是在英國還在為護航制度猶豫且空軍飛機數量不足之時,之後又因為分散到各不同的戰場而未有集中使用,例如像印度洋、太平洋和非洲大陸東岸等對戰略全局影響不大的地方。其他還有初期魚雷問題、恩尼格瑪密碼機的破解,導致噸位戰的差距增大,沒有即時彌補,而盟軍生產力不斷地上升,這個差距也逐漸增加。
[color=#000000][/color] [/s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