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戰爭史上的「絞肉機」-凡爾登之戰

GooCle 2014-7-25 00:14

戰爭史上的「絞肉機」-凡爾登之戰

  1914~1918年,帝國主義國家兩大集團為重新瓜分世界而展開了一次大廝殺,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在這次大戰的中期,德軍在東線即對俄作戰取得重大勝利的情況下,為盡快打敗英、法軍隊,其主攻方向轉回到西線,決心首先攻克法軍堅守的戰略要地凡爾登。然而,事與願違,德軍不僅沒有攻下凡爾登,而且慘遭失敗,以致使同盟國實力大為減弱,戰場局勢迅速向有利於協約國方面轉化。由於這次交戰破壞之慘烈,傷亡之巨大,因而軍事歷史學家稱之為「絞肉機」之役。
  凡爾登是法國東北邊境的戰略據點,是法國整個國防線的支撐點。凡爾登築壘地域正面寬達112公里,由法軍第三集團軍(由埃爾將軍指揮,擁有11個師,632門火炮)防守。築壘地域由四道防禦陣地組成,全縱深15~18公里。其中三道是野戰防禦陣地。第四道防禦陣地由凡爾登要塞的永備工事和兩個堡壘地帶構成。
  德軍指揮部計劃以第五集團軍(由威廉皇太子指揮,擁有17個師,1204門火炮,其中重型火炮683門,168架飛機)攻佔凡爾登地域。計劃在正面的一個狹窄地段(寬15公裡)實施突破。在主要突擊方向上,德軍在兩個法國師正面展開了六個半師,879門火炮(其中重型火炮522門),這就使德軍處於優勢:步兵比敵軍多兩倍,炮兵比敵軍多三倍半,火炮密度達到每公里正面50~110門。
  為了不暴露主要突擊方向,德軍決定在寬達40公里的正面上,以整個集團軍的炮兵進行八個半小時的衝擊前的炮火準備。航空兵用於轟炸敵軍後方目標和掃射防禦陣地上的法軍。德軍於2月21日發起進攻,當天佔領了第一陣地,在隨後的四天中(2月22~25日)又攻佔了兩道陣地和杜奧蒙堡壘,但未能突破敵人的防線。步兵進攻時採用縱深戰斗隊形以散兵線分波次推進,最前面為強擊群。法軍總指揮霞飛將軍於2月25日命令第二集團軍(司令官為貝當將軍,5月1日起為尼韋爾將軍)投入交戰,並通過巴勒杜克-凡爾登公路(又稱「神聖之路」)運送作戰部隊和物資。從2月27日至3月6日,沿這條公路用3900輛汽車輸送了19萬名士兵和2500多噸軍用物資。這是大規模汽車輸送的第一個範例。
  從3月5日起,進攻正面擴大到30公里,德軍將主要突擊方向轉向馬斯河左岸,並由急促的衝擊改為穩步進攻,但是仍未奏效。經過70個晝夜(從2月至4月)作戰,德軍總共才推進6~7公里。凡爾登戰役成了一場消耗戰、磨盤戰。
  1916年6月,德軍指揮部再次試圖突破凡爾登築壘地域的防禦,又未成功。到7、8兩月德軍仍未能摧毀法軍的防禦,1916年6月,俄軍在西南戰線突破成功。7月,盟軍在索姆河發起進攻。8月,法軍發起反突擊。這些情況迫使德軍指揮部不得不在凡爾登一帶轉入防禦(9月2日)。1916年10月24日,法軍轉入反攻,至12月18日法軍收復杜奧蒙堡壘和沃堡壘。12月21日,法軍前進到他們在2月25日原先據守的地區。德國預定在1916年戰局中迫使法國退出戰爭的戰略計劃,經凡爾登附近一戰遭到破產。
  凡爾登之戰的規模和殘酷性都是很大的,法軍先後投入了70個師的66個師,德軍投入了46個師,雙方死傷約100萬人。因此凡爾登之戰有「絞肉機」之稱。凡爾登之戰是大戰中期階段的決定性一戰,法軍站住了腳跟,德軍不但未能一舉迫使法國投降,反而使自己軍力開始衰落,日益陷入了內外交困的境地。凡爾登一戰之後,德軍就逐步走上了失敗的途徑。1918年11月10日德皇威廉二世逃往荷蘭,11月11日德國宣佈投降,大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結束。
  德軍企圖在一個狹窄地段上先使用急速攻擊,後轉入穩步進攻,並採用炮兵摧毀,步兵佔領的原則去突破堅固的防禦,顯然不是高招。法軍指揮部為了變更作戰部署而大量使用汽車,這在歷史上是首次。在凡爾登戰役進程中,廣泛地使用了迫擊炮、輕機槍、擲彈筒以及噴火器。法軍採取野戰工事與永備工事相結合的辦法組織防禦的經驗,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多數國家認為應在邊境地帶修建築壘地域的一個根據。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戰爭史上的「絞肉機」-凡爾登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