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5 2010-8-5 21:57
古代官員五花八門的“提案”
[size=16px] 中國歷朝歷代官員的“提案”,包括向帝王提出的書面和口頭的建議、意見,有益國計民生、治國安邦的固然不少,但也有很多官員的“提案”不著邊際、平庸瑣屑,無補於朝政的改進、國家的治理,其中甚至不乏雷人的“提案”。直言難求以及官員“提案”質量不高,曾困擾著一代又一代的帝王 [color=#000000][/color]
中國歷朝歷代官員的“提案”,包括向帝王提出的書面和口頭的建議、意見,有益國計民生、治國安邦的固然不少,但也有很多官員的“提案”不著邊際、平庸瑣屑,無補於朝政的改進、國家的治理,其中甚至不乏雷人的“提案”。直言難求以及官員“提案”質量不高,曾使一代又一代的帝王困擾。
[b] 明朝七件雷人“提案”[/b] [color=#000000][/color]
[color=#000000][/color]
相當一部分官員出於保身、固位的目的,常常在向皇帝上書或口頭報告時,提出一些無關宏旨、沒有任何風險的意見。於是,雷人的“提案”便紛紛涌現。以下列舉明朝七件雷人提案:
[color=#000000][/color]
提案一:野蠶結繭,建議開慶祝會。明永樂初,禮部尚書李至剛上奏皇帝:今年山東一些地方野蠶結繭,繅的絲送到禮部,請率領百官慶賀此事。明成祖一句話就把禮部官員打發了,他說:“野蠶成繭亦常事,不足賀。”此“提案”被否定原因:少見多怪。 [color=#000000][/color]
[color=#000000][/color]
提案二:陰雲遮住日蝕,提議祝賀。永樂四年(1406)夏歷六月初一,據預報這一天應當發生日蝕,因陰雲遮蔽而不見。禮部尚書鄭賜以為是吉兆,提議祝賀。明成祖說:在天的這一方,因陰雲蔽日見不到日蝕,不等於他處也見不到。天空很大,能見到日蝕的地方,多得很哪。此“提案”被否定原因:缺乏常識。
[color=#000000][/color]
提案三:皇帝講話多了,勸諫皇帝少說話,養養精神。明成祖與群臣討論政事,一談就是老半天,有的官員便進言:皇上啊,您講話這麼多,可不利於身體調養啊。作為君王,貴在“簡默”(講話簡約,有時不發一言)。明成祖不領該官員的情,說道:天下這麼大,百姓的苦樂,措施的利弊,必須廣詢博訪才能有透徹了解。並非我喜歡多講話,而是不得不如此。不敞開講,官員們怎能言無不盡?此“提案”被否定原因:有阿諛之嫌。 [color=#000000][/color]
提案四:據說山谷中傳出“萬歲”聲,要求慶賀。永樂十三年(1415)春,貴州布政司向朝廷報告:有人在太岩山聽到山中連續發出“萬歲”的呼聲,這是皇上威德遠播,感動山川的明証。尚書呂震請求慶賀。明成祖說:在山谷呼喊,會聽到回聲,這是常識,哪裡是什麼奇異的事情?此“提案”被否定原因:捕風捉影。
[color=#000000][/color]
提案五:有兔唇缺陷的人不能擔任武官。永樂年間,兵部提議,在有世襲武官資格的人當中,凡有“兔缺”(兔唇、唇裂)缺陷的,均不得世襲武官。明成祖說:“武臣當察其智勇怯弱及武事如何,豈當論相貌?孫臏既刖,智尚可用。”他說,戰國時軍事家孫臏雖然被削掉了膝蓋骨,但他的智謀可用。明成祖斷然拒絕採納兵部的提議。此“提案”被否定原因:歧視有生理缺陷的人。
[color=#000000][/color]
提案六:一家被盜,十家負連帶責任。明代宗景泰年間,南京守備陳豫等人上奏:永樂年間有過先例,一家被盜,四鄰十家有責任幫助擒盜。若擒獲盜賊,賞銀五十兩,鈔二千貫,文綺“四表裡”,並可分得盜賊的財產。如坐視,被盜人家的損失就要由四鄰十家共同賠償。不但如此,還要將這十家的人戴枷示眾,直到盜賊被逮才能釋放。陳豫等人要求正式實施這種連坐法。這份“提案”被朝廷壓下。此“提案”被否定原因:措施極端,強調嚴刑峻法過頭。
[color=#000000][/color]
提案七:天上見到壽星,要求慶賀。明永樂十五年(1417),壽星現,群臣請賀,明成祖說:往年壽星出現,你們以為是祥瑞,紛紛致賀。然而四方旱澇、蝗災、流行病比比皆是,卻很少有人向我報告。他對群臣的提議不予採納。這個“提案”被否定的原因:隻關心天上的事,不關心地上的事。
這七件“提案”的通病是不議民生大事,不議朝政大事,不議國家大事。有的“提案”,對民生問題雖有涉及,但觀點偏激,一無可取。 [color=#000000][/color]
[b] 古代皇帝怎麼獲得“提案”[/b] [color=#000000][/color]
封建時代官員上書皇帝,是其議政的一個重要方式和渠道。 [color=#000000][/color]
官員上呈皇帝的書面報告,名稱很多,有奏報、奏章、題本、奏本、題奏等等。上奏帝王的各類文字,總稱奏疏或奏議。
[color=#000000][/color]
掌管奏疏的通政司這類機構,對於朝廷來講,是一個重要的機構。下情上達,靠它﹔帝王和朝廷了解全國民情、輿情,靠它﹔最高當局掌握全國官僚機構的運作情況,靠它。如果它不能正常、有效運轉,那麼,皇帝和朝廷就要閉目塞聽了。 [color=#000000][/color]
明成祖時,規定通政司所收奏疏,要全部上呈皇帝,不得以種種借口截留。然而通政司官員擅自作主,將所收四方奏疏,分成要件和非要件,將要件上呈明成祖,而將他們認為的非要件轉送吏、戶、禮、兵、刑、工“六科”。明成祖得知后非常生氣,他說:設立通政司,目的就是使言路暢通,信息暢通,現在全國各地的報告,我都不能全面了解,通政司不是等於虛設了嗎? [color=#000000][/color]
[color=#000000][/color]
通政司官員眼中的非要件奏疏,在明成祖看來,很可能就是重要奏疏。他說:我治理天下,希望全面掌握民情,“雖細微事不敢忽”,連細節都不敢忽略。又說,一個皇帝,不熟知民情和民生之事,是很危險的,“自古昏君,其不知民事者多至亡國”。他正是吸取了歷史上亡國之君的教訓,才這麼重視官員的書面報告。 [color=#000000][/color]
口頭報告,是百官議政的另一種重要方式和渠道。他們可以在上朝時或皇帝召見時,向皇帝提出建議、意見。勤於政事的明成祖,一天之中,不光上早朝,還上“午朝”和“晚朝”。永樂初,明成祖告訴大臣們,早朝因時間關系不能暢所欲言,午朝或晚朝盡可從容向他報告。
[color=#000000][/color]
[b] 想聽實話為何這麼難[/b]
[color=#000000][/color]
清醒的皇帝都希望聽到臣下的真話、實話。他們深知,專喜聽阿諛話的皇帝會犯糊涂,而皇帝犯糊涂,就意味著有可能步歷史上昏君的后塵。
但是,皇帝要想聽真話、實話,可不是那麼容易的。明代的好幾個皇帝,都曾感嘆求直言難。
明成祖曾對通政司官員說:地方官來朝,我都命他們報告民間疾苦,他們總是說,“田谷豐稔,閭閻樂業”,隻講贊頌太平盛世的話,不說真話,不說實情。最近聽說山西飢民有吃樹皮草根的,然而沒有一個官員向我報告這件事。 [color=#000000][/color]
[color=#000000][/color]
明仁宗就曾因大臣們很少有人向他進言,下了一道詔令,其中說道:我繼位之初,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下詔向全國的官員求直言,這是我的真實意思,而“涉月累旬,言者無幾”,響應者寥寥。 [color=#000000][/color]
[color=#000000][/color]
明宣宗因負責監察的御史們“多懷顧忌,少有敢言”,遂對右都御史顧佐等說:朝廷立法,凡各衙門官員及普通百姓,都允許向朝廷提建議、意見。況且提意見是御史們的職責所在,你們都是我所倚信的,“豈可有所顧忌”?你們要明白自己的職責,“若當言不言,以失職論”。 [color=#000000][/color]
[color=#000000][/color]
其實,深感求直言難的皇帝,豈止明代的幾個皇帝?就連唐太宗都有過這樣的感慨。貞觀十五年(641),他問魏征:近來大臣們都不議論政事,這是什麼原因呢?魏征答道:陛下虛心聽取意見,應當有人進言。不過官員中有三種人:懦弱之人心懷忠直而不能言,疏遠之人恐君王不信而不得言,懷祿(留戀爵祿)之人害怕危及自身而不敢言,所以大家都保持緘默。 [color=#000000][/color]
聽不到官員的真話,有帝王自身的原因,也有官員方面的原因。從皇帝這個角度講,他雖然下了詔令,懇求直言,但官員們多不信,因為歷史上向皇帝進言的官員罹禍的不在少數。從官員的角度講,官場不乏“官油子”。唐朝宰相蘇味道便是這類官員的典型。蘇味道熟悉中央政府機關辦事慣例,善於“佔奏”(口頭報告)。但他擔任宰相,不過尸位素餐,拿了朝廷的俸祿而不盡職。他從未提出過有獨到見地的建議、意見,一味阿諛皇上,處事圓滑。他常對人說:“決事不欲明白,誤則有悔,模棱持兩端可也。”即不要態度明顯地發表自己的意見,模棱兩可最好。於是他便得到了一個雅號:“模棱手”。官場上“蘇模棱”越多,君王越難聽到真話。 [color=#000000][/color]
[color=#000000][/color]
[b] 對官員上書言事的引導[/b]
歷史上很多帝王都曾對官員進言作過引導。他們用各種方式向官員們表明了求諫的誠意。
[color=#000000][/color]
在這方面做得好的,無過於唐太宗。貞觀初年,他對王公大臣們說:“帝王如果以為可以自我完善,不必借助官員們糾正自己,是很危險的。隋煬帝就是因為把官員的口封住了,聽不到他們講君王的過失,才導致敗亡的。隋朝的滅亡離我們不遠,你們看到凡施政不利於民眾的,都要直言進諫、規勸。”他為了表示求諫的誠意,還把官員們的上書一篇篇貼在牆上,時常觀看。
[color=#000000][/color]
有的皇帝樹立了上書言事的“樣板”,讓官員們學習。明成祖就曾命黃淮、楊士奇等編纂《歷代名臣奏議》一書。永樂十四年(1416),此書編成,共350卷。所收奏議,上自商周,下迄宋元,漢以后搜羅大備。《四庫全書提要》稱此書為“古今奏議之淵海”。 [color=#000000][/color]
[color=#000000][/color]
還有的皇帝鼓勵民間上書,用民間上書來倒逼官員上書。明宣宗即位之初,就下詔書一道,宣布:凡施政措施對軍民有害無益的,允許平民上書提出意見。宣宗要求:朝廷官員要正確對待民間上書,隻問上書內容是否可取,不問上書之人地位如何。又規定,下面發生的事,有關官員該言不言,隱匿不報,以失職論。
宣宗的號召在民間產生了良好的反應。德州平民的一封上書,被寫進了史書。這封上書說,德州是軍事、交通要地,一有軍情,經過德州的兵船一艘接一艘。兵船的督運者們都向地方索要超過標准十倍的民夫,並敲詐勒索。兵船運載的私貨,遠多於官物,軍士將私貨沿途發賣牟利。兵船騷擾、禍害地方不淺,要求皇帝命有關衙門查禁。宣宗將上書交兵部議處,兵部提出了解決方案,得到宣宗的允准。 [color=#000000][/color]
[color=#000000][/color]
...................................................... [color=#000000][/color]
2009年兩會“爭議”提案 [color=#000000][/color]
[color=#000000][/color]
煙盒上印醒目爛肺、爛牙等圖片
[color=#000000][/color]
廣東籍全國人大代表黃細花建議:嚴禁美化煙盒。她認為,既然短時間內無法全面強制戒煙,就嚴禁美化煙盒,改印上醒目的爛肺、爛牙、骷髏等圖片,讓人從“思想戒煙”開始。
[color=#000000][/color]
發行1000元鈔票
“我建議,能不能發行大面額的人民幣?比如500元、1000元的。”在全國政協會議上,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律師協會副會長朱征夫拋出這個建議,稱可拉動內需。
[color=#000000][/color]
將“人民幣”改稱為“中華元” [color=#000000][/color]
全國政協委員、重慶市發改委副主任吳剛認為,將“人民幣”改稱為“中華元”,有利於增強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話語權,有利於增強中華民族認同感,有利於實現國家統一,有利於促進人民幣成為世界貨幣。
穿國服刺激經濟增長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東華大學教授嚴誠忠提議,應鼓勵老百姓購買精神文化產品,靠創新拉動內需,穿國服是一個很好的案例。
[/s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