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5 2010-8-5 21:56
二十世紀非暴力抗爭的象徵 印度聖雄甘地
[size=16px][color=blue]「當我絕望時,我會想起,歷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兇手,一段時間內他們似乎是不可戰勝的,但終究難逃失敗。認真想想這些,永遠都是這樣。」──甘地 [/color][color=#000000][/color]
半個世紀多以前,在充滿民族壓迫的時代,甘地用宗教的熱情及無畏的精神喚醒3億同胞的民族自信心,領導印度人民擺脫英屬殖民地的命運。他採用的策略是「非暴力」、「不合作」,並多次進行絕食,成功爭取印度的自由獨立,被尊為印度的國父。 [color=#000000][/color]
[color=#000000][/color]
[b]堅定不移的精神領袖[/b]
[color=#000000][/color]
甘地經常說自己的價值觀很簡單,那就是「真理」、「非暴力」。甘地指出,非暴力是靈魂的品性,如果一個人沒有自我淨化,遵守非暴力原則將成為空洞的夢想。他以印度最簡單、最原始也最傳統的方式生活,參與勞動,力行禁欲,並且堅持素食。他一生中沒有任何官職,一心懸念的只有民族的統一和人民的生活。
在當時種族複雜、信仰多樣、種姓隔離的印度,甘地以真理的旗幟讓所有印度人願意團結。對甘地而言,「非暴力」與「真理」是分不開的,就像一枚錢幣的兩面,非暴力是手段,而堅持真理則是目地。甘地相信通過非暴力的手段,足以喚醒人內在的善性,從而使惡人從善,戰勝一切邪惡。 [color=#000000][/color]
[color=#000000][/color]
甘地對自己的信念堅定不移,雖然備受牢獄之苦,仍然堅持「只有真理和愛能使人得勝」。他說:「當我絕望時,我會想起,歷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兇手,一段時間內他們似乎是不可戰勝的,但終究難逃失敗。認真想想這些,永遠都是這樣。」
[color=#000000][/color]
[b]年輕律師遭受歧視[/b]
甘地並非一開始就是我們所熟悉的苦行僧模樣。他是商人之子,母親為一虔誠的印度教徒,年輕時自英國倫敦大學法學院畢業後,考取律師執照。1893年甘地受聘到南非處理訴訟案件,初次搭乘火車,雖然買的是一等車廂的票,卻因為種族歧視被要求換到三等車廂,他堅持不從,結果從一等車廂被英國車長連人帶行李拋下月台。生平第一次受到種族歧視,甘地相當痛心。 [color=#000000][/color]
當時同為英屬殖民地的南非,種族歧視根深蒂固,有許多歧視印度移民的法令,例如印度人必須隨身攜帶身份註冊證明、唯有印度人每年必須繳納人頭稅、只承認按照基督教儀式舉行的婚禮等。目賭同胞所受的欺凌,甘地決心為印度僑民爭取權利。甘地希望打破以暴易暴的惡性循環,他不斷勸說印度人民不要以牙還牙,用真誠打動群眾,使他們不再盲目的使用暴力手段。 [color=#000000][/color]
[color=#000000][/color]
1906年,針對「禁止印度向南非移民」的法令,甘地倡導以「非暴力」反抗種族歧視,要求取消這一法令。甘地多次與英國人交手,雖然受到毒打與監禁,他始終百折不撓,堅守原則,不卑不亢,最後終於迫使南非政府對移民政策作了讓步。 [color=#000000][/color]
[color=#000000][/color]
[b]非暴力的精神力量[/b]
[color=#000000][/color]
甘地曾充滿睿智的說:「以眼還眼,只會使整個世界都盲目。」他所提出的「非暴力」哲學思想,是一種「精神的力量」,既繼承了印度傳統宗教與倫理學說,又吸收西方政治哲學和人道主義思想。「非暴力」絕不是弱者的行為,只有深具正義,視死如歸的人,才敢於使用非暴力手段,堅持真理。這種「非暴力」的道德力量,是強權殖民的不義體制最無法對付的精神力量。 [color=#000000][/color]
[color=#000000][/color]
在南非抗爭的成功,使1915年回到印度的甘地已經頗有聲譽。他在印度各地考察,看見人民生活悲苦,而本土上層階級卻因宗教差異而嚴重分化。甘地以自己的言談舉止、思維理念,獲得印度教與伊斯蘭教領袖尼赫魯、真納等人的認同,願意共同採用「非暴力」、「不合作」手段對抗殖民政府。
[color=#000000][/color]
[b]全民支持的不合作運動[/b] [color=#000000][/color]
1919年甘地首次提出「不合作」主張,在反英情緒日益高漲的印度,「不合作」運動受到全民的支持。所謂「不合作」運動就是不和英國政府合作,放棄殖民當局授予的職位和頭銜、不買英國製的東西、不上英國人的學校、不承認英國人的法律,展開遊行、集會、罷工,甚至抗稅。 [color=#000000][/color]
當時英國以低價從印度購買棉花,在英國製成衣服後,再高價賣回印度,所以拒買英貨後,衣服成了印度人民最大的問題。甘地以身作則,勸導印度人民每天用一些時間紡紗,以土布解決穿著問題。人們被甘地的堅持深深感動,紛紛將英國製的衣服成批燒毀。 [color=#000000][/color]
[color=#000000][/color]
1930年甘地發動著名的「食鹽長征」,進行第二次「不合作」運動。新的食鹽法規定人們只能到食鹽專賣店買鹽,而且購買時要徵收重稅。為了突顯食鹽專賣的不合理,甘地號召群眾從德里徒步遊行400公里到丹地海邊自製食鹽,沿途不斷有群眾加入,追隨者數以千計。
[b]坦然面對牢獄苦痛[/b] [color=#000000][/color]
在爭取印度獨立的漫長歲月中,甘地幾經坐牢、絕食。也多次被捕入獄,他不反抗退縮,也不恐懼逃避,坦然面對牢獄生活,平靜的表現出「不合作」的勇氣與精神。瘦弱的甘地,也曾多次艱難的度過長時間的絕食,以靈魂的力量抵抗暴力,他的絕食,總能喚起印度人的民族熱情與反抗壓迫的鬥志。 [color=#000000][/color]
[color=#000000][/color]
甘地的「不合作」運動,使英國失去廣大市場,造成嚴重經濟損失,打擊了殖民政府的高張氣焰,最後迫使英帝國開始籌劃如何撤出印度、移交政權。1947年,英國總督和尼赫魯、真納三方共同宣布印度、巴基斯坦分治方案,歷經苦難的印度終於宣告獨立。 [color=#000000][/color]
甘地一生為印度獨立而奮鬥,今天,甘地已經成為舉世公認的非暴力抗爭象徵,他「堅持真理」的信念以及「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抗爭方式,對納爾遜‧曼德拉和馬丁‧路德‧金恩領導的人權運動影響極大。愛因斯坦曾說:「我認為甘地的觀點是我們這個時期所有政治家中最高明的。我們應該朝著他的精神方向努力:不是通過暴力達到我們的目地,而是不同你認為邪惡的勢力結盟。」[/s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