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明末文人參戎釀敗績

boiboi 2014-7-21 00:34

明末文人參戎釀敗績

  袁應泰(?~1621),明末大臣。字大來,鳳翔(今屬陝西)人。他忠於明朝,在接替熊廷弼擔任遼東經略後,想要有所作為,但以文人而參劃軍事,缺乏才能,最終使遼東重鎮遼陽失陷,遼河以東盡歸後金,再也沒有回到明朝天下來。
  袁應泰自幼發奮苦讀,於萬曆二十三年(1595)考中進士,授職為臨漳(在今河北南部)知縣。在任臨漳知縣時,袁應泰積極為老百姓辦事,曾築長堤40多里,以防漳水暴漲淹沒農田。他調集黃河水穿過太行山,又引沁水(黃河支流,在山西東南部),修築了25個堰,灌溉農田數萬頃,鄰縣都分享到了便利。有一年連下暴雨,河水暴漲,在朱旺這個地方決口,淹死了許多百姓,衝倒了許多房屋,百姓陷於困頓中。袁應泰得知,馬上搭建了一些帳篷,準備了飯食,讓老百姓前來住宿、吃飯,以渡過難關。受災的老百姓都高高興興地前往,交口稱讚袁應泰的德行。
  袁應泰的政績傳到朝廷,明神宗朱翊鈞大為高興,將他升職為工部主事,掌管兵部武選郎中之事。袁應泰在此任內,發現了數百名假冒世職的人,便毫不手軟地將這些人淘汰、遣散。過了幾年,朝廷又將袁應泰調任淮徐兵備參議。萬曆三十五年(1607)十月,山東久旱無雨,莊稼顆粒無收,老百姓由於飢餓,紛紛背井離鄉。袁應泰在山東設粥廠,賑濟流民。袁應泰又指揮百姓修繕加固城牆,疏浚護城的溝壕,修復先聖之廟,飢餓的百姓因此都有了飯吃。為了賑濟災民,袁應泰又多方搜集額外稅及漕運等稅數萬金,先後發放給災民。災民拿著這些銀兩,高興地返回故土,開始生產務農。消息傳到朝廷,戶部彈劾袁應泰擅自挪用官稅。當時,袁應泰已陞遷為副使,遭到彈劾後,袁應泰被免官,立即返回京城。
  袁應泰被免官後,過了很長時間,大概是萬曆四十七年(1619),朝廷又起用他為河南右參政,以按察使的職位在永平(治所在今河北盧龍,為通往遼東的咽喉)治兵。當時,努爾哈赤率後金軍進攻明朝的遼東,戰事十分吃緊。袁應泰積極練兵,準備軍用物資,修建堡壘,整頓樓櫓(用以偵察、防禦或攻城的高台)。對關外所需要的草料、火藥之類的物資,往往剛發出需要的指令,袁應泰就馬上準備好了。因此,時任遼東經略的熊廷弼對袁應泰非常信賴。
  萬曆四十八年(1620)七月,神宗駕崩。八月,太子朱常洛即位,是為光宗,改元泰昌。但光宗在位僅一個月,便於九月初一病逝。九月初六,皇長子朱由校即帝位,是為熹宗。熹宗即位後,面臨著內憂外患:國內宦官魏忠賢專權,外有努爾哈赤的虎視眈眈。泰昌元年(1620)九月,袁應泰升為右僉都御史,出任遼東巡撫。過了一個月,遼東經略熊廷弼被免去職務,袁應泰晉陞為兵部右侍部,代熊廷弼為遼東經略,以薛國用為遼東巡撫。
  袁應泰受任後,殺了一匹白馬祭祀神靈,發誓以身委遼,並上疏熹宗朱由校:「臣願意與遼東相守始終,更希望文武諸臣不懷二心,與臣相始終。如果有托詞拒絕命令的人,其罪不得赦免。」熹宗優詔褒獎了他,並賜給他尚方寶劍。袁應泰就用尚方寶劍殺了貪於財物的大將何光先,又淘汰了無能的大將李光榮以下十多個人。之後,袁應泰謀劃進兵攻取撫順(今屬遼寧),計劃用兵18萬、大將10人,並上表熹宗,陳述他的用兵方略。
  袁應泰是文人出身,為官精明,辦事勤勉,性格剛強堅毅,但他是書生本色,水利方面十分在行,兵法武備卻非裡手,指揮、治理軍隊對他來說實在是勉為其難。熊廷弼任經略時,執法嚴厲,軍隊整肅。袁應泰上任以後,以寬鬆政策待下,一改熊廷弼的嚴厲之風,對許多法規多有改易。這時,蒙古國五部,有四部正在鬧饑荒。當地饑民都成群結隊入塞討飯,有些饑民來到了遼東。袁應泰見饑民們蓬頭垢面,很可憐他們,對部下說:「我如果不救濟這些饑民,他們就必定會歸附敵人,等於是為對方增加兵力。」於是,袁應泰下令招降蒙古饑民。來歸降的人非常多,袁應泰命這些人居住在遼陽和瀋陽,與當地老百姓住在一起,每月發給豐厚的糧米。然而這些人不知感恩,在吃飽喝足後,反而大肆掠奪百姓財物,甚至姦淫民女,百姓都苦不堪言。有識之士談及此事,都認為袁應泰收降過多,或者暗中被敵收買利用,或者有敵人的間諜混雜其中,以作內應,將來的禍亂難測。袁應泰對這種擔憂不以為然,還自詡得計,準備借這些蒙古降人來抵抗後金軍兵。不久,袁應泰指揮士兵與後金兵在三岔兒交戰,便以蒙古降人為前鋒。戰鬥結束後,清點人數,蒙古降人陣亡的有20多人,袁應泰於是以此為例來反駁眾議。許多人見他一意孤行,也就不好再說什麼。
  努爾哈赤一向忌憚熊廷弼治軍嚴明,如今聽說袁應泰治下甚寬,高興地說:「熊廷弼去職,這個袁應泰我不必怕了。」努爾哈赤決定進攻明朝,厲兵秣馬,積極準備奪取遼沈。天啟元年(1621)二月,努爾哈赤率八旗軍士攻陷了瀋陽的屏藩奉集堡和虎皮驛。三月十二日,努爾哈赤率後金軍進攻瀋陽。瀋陽總兵官賀世賢、尤世功輕敵,率兵千人出城力戰,大敗而還。第二天,後金軍又如狂風似的來攻瀋陽城,把守城門的兵士慌忙報知賀世賢。賀世賢到城上督戰,命令兵士放箭,又把許多木石扔下城去。後金軍在城外架起雲梯,向城上進攻。正在忙亂中,賀世賢忽然看見西城火起,便急忙跳上馬,向西方奔去;才到西城,東城又火起了,急忙轉過馬頭,向東城跑去;看看快到東城,那南城、北城又同時火起。賀世賢知道城中有了奸細,便向自己衙門跑去。到了衙門口,只見裡面人聲鼎沸,火光耀眼。他一見大怒,提著一柄刀槍進門去,看見擾亂的兵民中夾著許多蒙古的降人,大喝一聲,見著蒙人便砍。蒙古降人眾多,賀世賢一時之間豈能殺得完?不久,蒙古降人便作了後金軍的內應,裡應外合,瀋陽城被攻破,賀世賢、尤世功二將力戰而死。
  瀋陽被圍時,總兵官陳策、童仲揆等趕去援助,行至渾河,瀋陽已經陷落。諸將都憤慨地說:「我們不能救瀋陽,在此三年有什麼用?」紛紛請戰。於是,游擊周敦吉與石砫都司秦邦屏率領川兵先渡過渾河營救橋北,童仲揆、陳策及副將戚金、參將張名世率領浙兵3000人營救橋南。周敦吉部中的營陣尚未穩定,後金兵已經圍攻過來。明朝諸將奮勇迎擊,擊敗了後金白旗兵,又擊敗了黃旗兵,斬殺落馬的後金兵兩三千人。但後金兵擊退一層又圍上來一層,反覆擊殺了三遍。明軍衝殺抵擋,又飢餓又疲勞,卻沒有後繼援軍,遂被後金兵衝散、斬殺,存留下來的川兵退入橋南浙兵營繼續戰鬥。後金兵追擊圍攻明軍,浙兵用火器抵抗,擊死了很多後金兵。後來,火器用盡,浙兵又與後金兵戰鬥了很久,終因體力不支而敗,明朝將領幾乎全部壯烈犧牲。
  當時,明朝總兵官朱萬良、姜弼擁兵來到渾河,觀望浙兵被圍攻而不救,坐視浙兵敗退被殺戮一空。自遼東用兵以來,明朝將士因畏懼後金兵,都望風而逃,唯獨這次以萬餘人抵擋數萬後金兵,英勇無畏。雖然因力竭而全軍覆沒,時人都稱讚他們死得壯烈。瀋陽陷落的消息傳到駐守遼陽的袁應泰耳裡,不覺大驚,剛要出兵援應,得了詳細報告,方知有蒙古降人為內應,才導致城破。袁應泰後悔地說道:「悔不該招降這些蒙古饑民!」急令兵士將城門關閉,逐一搜查民家。一天之內,抓獲七八十名蒙古人。從各人身上搜檢,果然得了好幾封通後金兵的書信。當下,將幾十個蒙古人的腦袋砍下來,從此不准蒙古人入境。
  後金兵攻佔瀋陽後,努爾哈赤在瀋陽城內休整了五天,整頓兵馬器械,於天啟元年三月十八日轉攻遼陽。遼陽是遼東首府,是明朝在東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遼東經略都駐節於遼陽。但遼陽以瀋陽、奉集堡和虎皮驛為藩屏,明朝的精銳部隊大多在這三個地方駐防,遼陽駐兵只一萬餘人。袁應泰將守衛奉集、威寧諸軍撤下,匯合在一處,合力防守遼陽。袁應泰令軍士沿城掘壕,引水灌滿,沿壕溝環列兵器,將火炮排列在城垛上,派士兵環列四面守衛。三月十九日,後金軍來攻遼陽,袁應泰率領總兵侯世祿、姜弼、梁仲善、朱萬良、李秉誠等,出城五里應戰。
  這時,努爾哈赤領兵已到,梁仲善不問好歹,向袁應泰要了一支令箭,帶著五千兵馬殺入後金陣中。侯世祿和姜弼見梁仲善孤軍深入,怕他吃虧,急忙領五千兵馬上前接應。不料,後金兵見梁仲善殺來,便放進他圍住廝殺,同時截住侯世祿、姜弼,使他們不得與梁仲善接應。二人幾次衝鋒,都被亂箭射回。後金兵一聲吶喊,拚命上前,衝入明軍陣內,刀槍並舉,殺死明兵不計其數。侯、姜二人雖拚命應敵,但軍心已亂,明軍見著後金兵便嚇得亂竄。袁應泰正在陣內督戰,見兵士紛紛退後,便大怒起來,砍死幾個逃兵。但是那些退後的兵士,情願後退被殺,也不肯向前應戰。袁應泰眼看不敵,大敗下來,只得罷戰收兵,查點兵馬,損失一萬餘人。梁仲善失蹤,袁應泰想:「梁仲善定是陣亡了。」內心哀痛不已。當天夜裡,袁應泰住在軍營中,沒有回遼陽城。
  第二天,後金兵將城西大閘打開,把壕溝灌滿了水,又分兵堵住城東的洩水口。明兵在壕內伏不住,便進入城內,後金兵趁勢渡過壕溝,大喊著攻打明軍。激戰了很長時間,後金兵越來越多,明軍將士敗退,逃入城中,被殺死、淹死的人不計其數。袁應泰也進入遼陽城,與巡按御史張銓等分兵固守。監司高出、牛維曜、胡嘉棟及督餉郎中傅國都越城逃命去了,城內軍民都驚慌起來,人心渙散。
  三月二十一日,後金兵攻城更急,袁應泰督促諸軍列盾大戰,又遭到大敗。戰鬥進行到傍晚時分,遼陽城中的譙樓起火,後金兵從小西門進入遼陽城,城中大亂。城中居民更有打開門,點亮燈以待後金軍;婦女們也盛裝打扮站在門外歡迎。事後,有人說這是蒙古降人作敵內應,事先串通好的。接著,後金兵潮湧般地殺進城來。袁應泰看看大勢已去,無法挽回,歎息了數聲,便避入城北鎮遠樓。這時,巡按御史張銓氣喘吁嘸地跑上鎮遠樓。袁應泰見了張銓,流著淚道:「公無守城之責,應該趕快逃走,我要死在此地了。」說完,他就佩帶起劍印,自縊而死。袁應泰的內弟姚居秀見此,也自殺而死。  
  綜觀滿清早期與明朝的遼東爭奪戰,可以說發生在公元1612年的遼沈戰役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之前的滿清雖然屢次擊敗明軍,但因為熊廷弼積極防禦的戰略,始終無法在遼東站穩腳跟,遼沈戰役後,滿清佔領遼陽瀋陽兩大堅城,並定都瀋陽,終於有了最穩固的根據地。為其勢力的發展壯大打下了基礎,而在遼沈爭奪戰的過程裡,正是袁應泰戰前戰後一系列荒唐的部署和指揮成全了滿洲人的勝利。從這個意義上說,雖然他壯烈殉國,但對於明亡清興的最後結局來看,他真是死一萬次也不夠。但說起來,這個悲劇還是由明朝文官帶兵的悲劇造成的,把一個為政幹練的文官放在他並不熟悉的崗位上,只能算是明朝決策者的無能了。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明末文人參戎釀敗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