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含義

deesphr 2014-7-7 00:15

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含義

  多少年來,人們在形容一種情勢的無奈時,往往用一句話來概括: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 這句話,含義多多,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就是這句話的語素中,含有強烈的、明確的無奈因素。說白了,是否可以理解成為:這個蜀國真的找不出人來了嗎!怎麼連廖化這樣的居然也當上先鋒官了?! 那麼,廖化在三國風雲中到底是何等樣人?是不是真的如此的不值一提?為弄清這一點,我對比史書和小說,找到了一些資料,對於廖化有了一點新的認識,在此僅對眾“三國”迷們發表一點淺見。 在陳壽的《三國志》中,對於廖化記述的很簡單,只是寥寥百餘字:
  廖化,字元儉,本名淳,襄陽人也。為前將軍關羽主簿,羽敗,屬吳。思歸先主,乃詐死。時人謂為信然,因攜持老母晝夜西行。會先主東征。遇於秭歸。先主大悅,以化為宜都太守。先主薨,為丞相參軍。後為督廣武,稍遷至右車騎將軍。假節,領並州刺史,封中鄉侯,以果烈稱。官位與張冀齊,而在宗預之右。咸熙元年春,化、預俱內徙洛陽道病卒。 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廖化的形象豐滿了,多次出現在我們面前:
  ... ...且說關公來趕車仗。約行三十裏,卻只不見。雲長心慌,縱馬四下尋之。忽見山頭一人,高叫:“關將軍且住!”雲長舉目視之,只見一少年,黃巾錦衣,持槍跨馬,馬項下懸著首級一顆,引百餘步卒,飛奔前來。公問曰:“汝何人也?”少年棄槍下馬,拜伏於地。雲長恐是詐,勒馬持刀問曰:“壯士,願通姓名。”答曰:“吾本襄陽人,姓廖,名化,字元儉。因世亂流落江湖,聚眾五百餘人,劫掠為生。恰才同伴杜遠下山巡哨,誤將兩夫人劫掠上山。吾問從者,知是大漢劉皇叔夫人,且聞將軍護送在此,吾即欲送下山來。杜遠出言不遜,被某殺之。今獻頭與將軍請罪... ...關公聽言,乃拜謝廖化。廖化欲以部下人送關公。關公尋思此人終是黃巾餘黨,未可作伴,乃謝卻之。廖化又拜送金帛,關公亦不受。廖化拜別,自引人伴投山谷中去了... ...(第二十七回)
  ... ...玄德曰:“吾與龐士元、黃忠、魏延前往西川;軍師可與關雲長、張翼德、趙子龍守荊州。”孔明應允。於是孔明總守荊州;關公拒襄陽要路,當青泥隘口;張飛領四郡巡江,趙雲屯江陵,鎮公安。玄德令黃忠為前部,魏延為後軍,玄德自與劉封、關平在中軍。龐統為軍師,馬步兵五萬,起程西行。臨行時,忽廖化引一軍來降,玄德便教廖化輔佐雲長以拒曹操... ...(第六十回)
  ... ...雲長便令廖化為先鋒,關平為副將,自總中軍,馬良、伊籍為參謀,一同征進... ...(第七十三回) 
  ... ...殺至三更,正東上喊聲連天,乃是關平、廖化分兩路兵殺入重圍,救出關公。關平告曰:“軍心亂矣,必得城池暫屯,以待援兵。麥城雖小,足可屯紮。”關公從之... ...公問曰:“誰敢突圍而出,往上庸求救?”廖化曰:“某願往。”... ...(第七十六回)
  ... ...漢中王聞之,大驚,即與文武商議曰:“曹操已死,曹丕繼位,威逼天子,更甚於操。東吳孫權,拱手稱臣。孤欲先伐東吳,以報雲長之仇;次討中原,以除亂賊。”言未畢,廖化出班,哭拜於地曰:“關公父子遇害,實劉封、孟達之罪。乞誅此二賊。”玄德便欲遣人擒之... ...(第七十九回) 
  ... ...卻說司馬懿被張翼、廖化一陣殺敗,匹馬單槍,望密林間而走。張翼收住後軍,廖化當先追趕。看看趕上,懿著慌,繞樹而轉。化一刀砍去,正砍在樹上;及拔出刀時,懿已走出林外。廖化隨後趕出,卻不知去向... ...(第一百三回)
  ... ...卻說維維傳令退兵,廖化曰:“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今雖有詔,未可動也。”張翼曰:“蜀人為大將軍連年動兵,皆有怨望;不如乘此得勝之時,收回人馬,以安民心,再作良圖。”維曰:“善。”遂令各軍依法而退。命廖化、張翼斷後,以防魏兵追襲... ...(第一百十四回)
  ... ...卻說輔國大將軍董厥,聞魏兵十余路入境,乃引二萬兵守住劍閣;當日望塵頭大起,疑是魏兵,急引軍把住關口。董厥自臨軍前視之,乃姜維、廖化、張翼也... ...(第一百十七回)
  ... ...乃遷後主赴洛陽。止有尚書令樊建、侍中張紹、光祿大夫譙周、秘書郎卻正等數人跟隨。廖化、董厥皆託病不起,後皆憂死... ...(第一百十九回)
  從上面的記敍,我們看到:廖化的首次出現,是在關羽千里走單騎的時侯。此時,該是官渡之戰前後,那時,廖化還只是個落草為寇的少年將軍,算來年紀也就十六、七歲。
  廖化歸於劉備帳下是在劉備進川的路上,演義對於廖化來歸只用了簡單數語,而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張國良先生的《三國志評話》則對此做了細緻的描寫,大意是——
  曹操得知劉備進川,派徐晃等將假冒黃巾餘黨伏兵於宜都道,夜劫漢營,劉備措不及防單騎而走,在騰龍山下遇到五位占山的大王,殺退曹軍,這五位在三國中均較為有名,即:廖化、王甫、趙累、丁立、白壽。
  廖化、王甫、趙累回荊州成為關羽部下;丁立、白壽隨劉備進川,後來,在諸葛亮的《出師表》中專門提到此二人。劉備進川在211年,孔明此時30歲,此時的廖化該是二十七、八歲左右的青年。 在諸葛亮的南征六次北伐中,廖化出場不是很多,我想可能是因為趙雲、魏延、張苞、關興、王平、馬岱、吳班等大將尚在的緣故。在“五丈原”諸葛亮去世前的一場大戰中,廖化單騎追司馬,後者被殺得丟盔棄甲,算算,這時的廖化已經是五十歲的中年人了。 諸葛亮死後,姜維九伐中原,作為諸葛亮的舊將,姜維手下,不過廖化、張翼、張嶷等幾人了,廖化做為復興漢業的中堅力量,奮戰在北伐的前線,直到蜀國滅亡。 蜀漢建國共43年,先主二年,後主四十一年,那麼,蜀國滅亡時的廖化早已是鬢似雪、眉如霜八十多歲的老將軍。 廖化的身份、才能、武藝與劉備手下的許多將領,如關、張、趙、馬、黃、魏延、關平等等是無法相比的。他既不是劉備起兵時的老部下,也不是身名顯赫的將軍;他既沒有出眾的統兵才能,也沒有卓絕的武功業績。那麼,是甚麼讓普普通通的廖化為蜀漢的事業付出了整個一生?
  個人認為,那就是做為一個人最為可貴的品質---始終不渝的忠誠! 做為關羽的先鋒官,在北伐的過程中,廖化一馬當先、衝鋒陷陣;關羽敗守麥城,他單騎突陣赴上庸求救,面對劉封、孟達的見死不救,他痛哭失聲、叩頭出血;劉備伐吳,廖化力陳劉、孟二人的罪惡,指出造成關羽遇害的禍首。 關於荊州丟失後的廖化,《三國志》的記載則是這樣的:關羽敗亡後,廖化隱姓埋名被迫歸屬了吳國,日日想著回歸先主,於是假稱死亡,攜奉老母晝夜向西,正好在秭歸遇到東征的劉備,重新回到蜀營。從這一點上我們也可看到廖化的品格。 由此,我得出這樣的結論:
  廖化是三國中經歷了魏、蜀、吳整個興衰過程極少數人中的一個;廖化對關羽、對劉備的感情發自內心,情真意切;他對蜀漢的事業忠心耿耿、始終不渝,奮鬥了整整一生。 因此,關於“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講那一長串 重點來啦:它所歎息的絕不是廖化的平庸與無能,而是在歎息----廖化這樣的忠臣勇將已經是太少太少了。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