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寧遠大戰後金不敗神話的破滅

Atoba 2014-7-5 00:18

寧遠大戰後金不敗神話的破滅

  廣寧大敗消息傳至京城,朝中兵部尚書張鶴鳴嚇得差點拉褲子,為減輕罪責,他立刻「自告奮勇」去山海關「督師」。明熹宗做木匠活兒之餘,聞言大喜,馬上賜其尚方寶劍,讓他立刻赴山海關。
  躲過追查責任這一關,張鶴鳴擦下一頭冷汗,一路磨逼蹭癢癢,行了二十天才抵達山海關。然後,他立即以自己身染重病為由,遞上辭呈,溜回老家。
  明廷只得另覓人選,決定讓兵部右侍郎解經邦經略遼東。這位文人膽子奇小,連連辭任,即使被朝廷革職也再所不惜。丟官可以回家頤養天年,丟命可就吃啥不香了。最後,明廷只得進行「民主」集議,誰得票多,誰就得去。選了半天,王在晉被大家選中,任其為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經略遼東、薊鎮、天津、登萊等處軍務。如此職高權大的位置,王在晉力辭。最後,明熹宗發憤翻臉,表示如果再敢推辭,國法不容。勉強之下,王在晉只能受命。他集中近十二萬精兵於山海關,本人坐鎮關上。
  城上危樓控朔庭,百蠻朝貢往來經。八窗虛敞堪延月,重檻高寒可摘星。風鼓怒濤驚海怪,雷轟幽鼓泣山靈。幾回浩嘯掀髯笑,羌笛一聲天外聽。此詩名為《鎮東樓》,乃明朝成化年間進士蕭顯所作。鎮東樓,今人可能茫然不知此樓為何物,其實就是我們遊客所理解的「山海關」。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大將軍徐達在今天的山海關建關設衛,而「山海關」之名,也是由彼時而起。此雄關倚雄偉的燕山,襟帶遼闊渤海,是一道堅固的防守關壘。而「鎮東樓」僅僅是山海關城四座門樓中的一座,其餘三樓為望洋樓、迎恩樓、威遠樓,每座門樓外都有甕城環而衛之,但如今保存完整的只有鎮東樓甕城,其餘三樓的甕城均毀於上世紀五十年代。
  「天下第一關」五個雄渾大字,相傳為明朝大學士嚴嵩所書。蕭顯的官職,最高不過是兵科給事中、福建按察司僉事這樣的「司局」級,書法也不是特別聞名。但恰如「蘇黃李蔡」四大家後人認為「蔡」是蔡襄而不是蔡京一樣,皆為「忠奸」心理所致,人們感情上傾向於本身老家是山海關的蕭顯,而不是身為相爺的聲名不好的嚴嵩。
  搜索史志,可以發現山海關歷史悠久,商朝時其地屬孤竹,周朝時屬燕地,秦漢屬遼西郡,至隋文帝時代,在這裡設置榆關,唐朝又屬臨渝縣,宋朝時此地屬於遼國,設遷民縣,元朝時稱遷民鎮。延至明代,始稱山海關,歸隸永平府管轄。清朝、民國屬臨榆縣轄下。1948年底,山海關解放,轄於秦榆市。1949年春,秦榆市改稱秦皇島市。
  山海關在遼西走廊西端,又是萬里長城的東部起點。極目北眺,燕山長城如帶,雉堞從立,周繞青山,雄瞰一方;揮手南指,渤海碧波萬頃,石城入海,拱衛海疆;西邊的石河,是阻敵入侵的天然深壕(解放後修水庫,即現在的「燕塞湖」);東有觀喜嶺,又是禦敵的天然屏障。自南北朝時期開始,北齊在天保七年(556)就開始在燕山山脈修築長城三千里,西起西河總秦戍(山西大同),東到大海(山海關),至今在撫寧石門寨,仍可發現北齊長城遺址。隋朝時,隋文帝時代漢王楊諒以及日後的隋煬帝數十萬大軍東征高麗,均從臨榆關(山海關)出大軍。唐太宗御駕征高麗,仍是由此出擊。「長城之枕護燕薊,為京師屏翰,擁雄關為遼左咽喉」(《畿輔通志》),明清時此關更是為京師安全的關鍵屏障。中原政權一直倚山海關為峻險雄關,但五代時後晉的盧龍節度使周德威愚勇不為備,致使榆關被契丹人攻克,遂失屏障。
  從軍事史角度上講,山海關最重要、最出名的年代在明朝。「大將軍徐達發燕山等衛屯兵一萬五千一百人,修永平、界嶺等三十二關」,並「築山海衛城」,又在山海關附近開設碼頭莊港,使其成為接轉山東糧餉和向遼東轉運的轉輸港。本來,明朝前期,主要邊防力量皆在今天的山西、內蒙等地,嚴防退走大漠的蒙古人捲土重來。但是,明中期開始,東北滿族分力興起,遼東成為邊防重地,明朝「竭盡四海之物力以奉榆關(山海關)」,每每在此處關壘內外佈防重兵十數萬人,成為阻止滿洲鐵騎入北京的最重要。由於是咽喉要地,「系天下安危於一垣」。幾十年來,滿族騎兵屢屢試探性進攻,但均於關前止步,無法逾此天險雄關,只能多次繞過山海關從別的隘口越過長城馳騁於華北平原。雖然克勝連連,但皆是得而失之,搶掠而去,原因正在於「山海關控制其間,則內外聲勢不接。即入其它口,而彼(明軍)得繞我後路」(魏源《聖武記》),由此,「(清軍)所克山東、直隸郡邑,輒不守而(棄)去,皆由山海關阻隔之故」。
  山海關這一組龐大的防禦體系,是經過明朝260多年長期經營而最終完成,它以長城為主戰,以山海關城為中心點,共有十大關隘、7座衛城、37座敵台、14座烽火台等建築組成,不僅主次分明,且點線呼應,佈局合理,設計科學。其十大關隘南從老龍頭開始,中間經山海關城,東北延至一片石(九門口),共26公里,十座險關扼咽,重興疊嶂,入海為城,確實有「一夫當關,萬人莫開」之勢。值得一提的是,民族英雄戚繼光在平定東南沿海倭患後出鎮薊州,在山海關一帶大修武備,訓練士兵,改進武器,鞏固了山海關一帶的山海之防。
  王在晉本人並不知兵。他到任後,並無提出有價值的戰略思想,只提出他自己的八字方針拒奴撫虜,堵隘守關。後四字不必講,核心內容是前四個字,拒奴,就是抵禦女真的後金;撫虜,就是想大砸銀子收買蒙古部落以虜制奴。此外,他還提出在山海關外重築一關的不切實際的臭招。幸虧不久後,為明熹宗侍講的大學士孫承宗前往山海關做實地考察,與袁崇煥等人一起否決了王在晉關外建關的荒謬建議。所以,這位王尚書在山海關幾個月,基本沒干實事,皇皇萬言的奏書寫了許多份,皆是書生空談。
  別的大臣視遼東如畏途,大忠臣孫承宗卻以大學士之尊,自己主動要求去山海關擔任遼東經略。他到任後,推薦副總兵趙率教、滿桂二人為助手,與袁崇煥一道,堅持力守關外的戰略方針,在寧遠、錦州一線佈防,依托山海關,使之成為自努爾哈赤至皇太極均不能逾越的堅實防禦體系。孫承宗派出將領至錦州、松山、杏山、右屯、大凌河、小凌河各處築繕城守,如此,自寧遠城向前又推進二百多里,其間至山海關共四百里,加固了以寧遠為中心的寧錦大防線。
  孫大學士賣命賣力如此,由於京城內大太監魏忠賢等人的迫害,他們以柳河之戰明軍損失幾百人為口實(柳河之役是明將馬世龍的冒失進攻,其實只是小規模戰敗,無礙大局),竭力攻擊孫承宗,最後逼使他不得不請辭回家。
  孫承宗走後,閹黨成員高第接手山海關防禦。這位高第甫上任,出於膽怯,他就下令撤除寧錦防線,命外出明軍回縮到山海關佈防。為此,身在寧遠的袁崇煥毅然抗命不從,表示寧可死於城中,決不回撤。袁崇煥堅決,別的明將不得不聽命,紛紛從錦州、右屯等地狼狽回撤,丟失糧儲無數。數十萬遼民,也哭天喊地地被逼,只得重回關內。
  袁崇煥,字元素,廣東東莞人,萬曆四十七年進士。為人慷慨膽略,好談兵。遇老校退卒,輒與論塞上事,曉其阨塞情形,以邊才自許。天啟二年,他由邵武知縣任上入京述職,為御史侯恂推薦,破格撥用,升為兵部職方主事。廣寧潰師,無數明軍明將敗撤於關內,惟獨袁崇煥一人單騎出關,隨行隨觀,精心記憶山川形式,並詳細記錄防禦要點。回京後,他上疏奏言:「給我兵馬錢谷,我一人足守山海關外!」明廷當時為之一振,立擢其為僉事,監關外軍,發帑金二十萬給袁崇煥,讓他招兵買馬。
  行前,他去看望了被雙規軟禁在京城的熊廷弼。兩人唔談整整一天,相見恨晚。特別是老熊得知這位袁爺自己持同樣的先守後戰的戰略方針,大喜之下,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向袁崇煥傳授了自己寶貴的戰爭經驗,並畫詳細地圖與對方。到山海關後,袁崇煥撫定哈剌慎諸部,深夜進駐中左所(距山海關約四十里)。在孫承宗支持下,他在天啟四年(1624)重築寧遠城,使這個原本的堡壘小城,儼然成為關外重鎮,防守設施極其完備。
  果不其然,天啟六年(1626)開春,努爾哈赤親率六萬後金精兵,矛戈一新,直向寧遠殺來。此城位於遼西走廊中段,西距山海關一百公里左右,東距瀋陽三百公里,北依高山,南瀕大海,實為通往山海雄關的咽喉所在。此次出兵,後金號稱二十萬。努爾哈赤抵達寧遠後,先招降袁崇煥。袁崇煥笑謂使者:「二十萬大軍,沒那麼多吧,聽說只有十三萬,我大明將士,又有何懼!」然後,他率大將滿桂、祖大壽等人集體招集將士,誓以死守。為激喚忠義之氣,袁崇煥熱血為書,親執牛酒,遍拜將士。明軍上下思憤,踴躍效死。
  於是,在袁崇煥精密佈置下,明軍盡撤城周百姓入城,堅壁清野,並在城上安罩了當時最為先進的西洋紅夷大炮十餘門。值得一提的是,寧遠城內,明軍只有兵力不到二萬人。見勸降不成,努爾哈赤下令後金軍進攻。一時之間,後金大辮子兵蔽野而來。他們群湧向前,先推楯車,依次弓箭手、車兵、重鎧鐵騎,堅實而又殺氣騰騰往城牆方向移動。袁崇煥鎮靜淡定,手揮令旗,明軍發炮。震耳欲聾之間,炮彈在後金隊伍中開花,堅厚高大的楯車以及週遭的推車後金士兵頓時間被炸成木肉混合的屑沫,紅霧狂飛。即使如此,後金兵仍奮不顧死,螞蟻一樣踴至城下,玩命挖鑿城牆。幸虧天寒地凍,寧遠城多處城牆磚石雖然穿,但凍土堅實,沒有垮塌下來。
  由於攻至城下的後金士兵不在大炮射程內,明軍想出新招,把火藥塞入棉被中,投入牆下正挖牆角的後金士兵群中。然後,守城明軍用弓箭射火,登時棉被四處開花,大火燒死不少後金兵,他們攻城的楯車、雲梯也被紛紛點燃。這樣,激戰二天有多,由於寧遠城上紅夷大炮太厲害,努爾哈赤只得望城興歎。惟一讓他略感安慰的是,後金一部攻殺覺華島守衛糧倉的明軍數千人,總算掙回一點面子。惱急之餘,後金軍把島上數千居民均屠殺殆盡。
  二十七日,努爾哈赤騎著高頭大馬,撤圍前想親自再看一眼寧遠城。結果,大炮又響,一枚鐵丸透入堅甲,直插入他的背中。雖然當時不要命,也使得這個老女真賊酋立馬吐血。受傷加上兵員重挫,他只能下令解圍回軍。後金軍撤退途中,袁崇煥命令祖大壽、滿桂等人率領明軍追擊,突出奇兵,把代善一軍殺得大敗虧輸,金雞嶺下,留下兩三前大辮子的屍體。後金軍狼狽而去。
  由於高麗參一天幾根吃著,受傷的努爾哈赤在病榻上殘喘了半年多,最後還是抱恨而死。當然,清朝的官方文件諱口不言努爾哈赤真實死因,只說他是病死。明朝人講這位奴酋是寧遠失敗後疽發於背而死,即氣悶而死。其實,大炮的鐵丸子才是他真正的死因。
  勝訊傳來,明廷上下,一片歡呼。八年以來,第一次生挫後金兵鋒。由此,袁崇煥被提升為右僉都御史,加遼東巡撫,諸將各有升賞。當然,廠臣魏忠賢功勞最大,寧運大捷被說成是他本人指揮幃幄的結果,其宗族子弟,為此均得蔭賞。一直駐守山海關畏縮不出兵求援的高第,由於他是閹黨人員,只落得去職閒住的小小處分。
  寧遠之戰後,堅城大炮,成為明軍戰略指導思想。為此,明熹宗還下詔封十幾門西洋大炮為安國全軍平遼靖虜大將軍,這比起秦始皇封避雨的五棵大松樹為「大夫」,確實有進步意義。此後,明與後金之間的形勢,從原先後金單方面的進攻,變成了雙方的戰略對峙。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寧遠大戰後金不敗神話的破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