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中國和尚吃素源自梁武帝

covertutty 2014-6-18 00:21

中國和尚吃素源自梁武帝

  素食之風,古已有之,佛教傳入中國之前,就已經十分盛行。古時吃素,倒不是由於當時經濟落後,沒有肉吃,只能以瓜菜裹腹,而是那時已經出現了「養、助、益、充」的飲食觀念,提倡「五穀為養、五果為助 」。這在最早的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裡就有詳細記載。但主要的原因,還是老莊清靜無為哲學思想的影響。一大批隱逸的文人,崇尚自然,認為吃肉使人氣濁,吃素使人氣清。為追求清氣,極力奉行素食的原則。
   吃素,本是一件好事。但發展到後來,就有些走火入魔。《漢書》裡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有個叫周澤的人,餐餐吃素,以致營養不良生病。老婆怪他,說何苦這樣把自己折磨。周澤一聽,火冒三丈。馬上以“干犯齋禁”的罪名,把老婆送進監獄。「干犯齋禁」,當時可不是小罪,基本和現在的「嚴重破壞社會秩序」差不多。
  佛教在從東漢初年傳入中國,直到南朝梁武帝時的四百多年裡,並沒有規定和尚一定要吃素。佛經《戒律廣本》寫得很明白:佛教沒有吃素的規定。佛家禁止吃的是「葷」。這個葷,並不是我們現在的概念,指雞鴨魚肉一類的動物食品。我們現在講的葷,佛教叫做「腥」,而不叫「葷」。《梵網經》指出:「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蔥、慈蔥、蘭蔥、興渠是五辛」,葷就是這五種蔬菜。葷字從草頭而不從肉旁,說明葷的原始意義,是植物而非動物,至於葷為什麼從植物變成了動物,是後來演變的結果。
  當時,和尚是否吃肉食,是根據不同情況,分別對待,不搞一概而論。佛教分為大乘與小乘。大乘是一心度人,以自度為度人手段,所以什麼肉都不能吃。小乘但求自度不求度人,允許吃三種「淨肉」(「三淨肉」為「 一我眼不見其殺者;二不聞為我殺者;三無為我而殺之疑者」)。
  據相關記載,對於比丘患病者,即生了病的和尚,是需要實行人道主義政策,特殊照顧,什麼肉都可以吃。現今印度、斯里蘭卡等國家的洋和尚,中國蒙、藏、傣等少數民族的和尚,還都是允許吃肉的。
  和尚不准吃肉,是在一千四百多年以前,南朝的梁武帝蕭衍一手策劃並大力推行的「政策」。梁武帝蕭衍是個佛教的超級發燒友,他篤信佛教,自稱「三寶奴」。想當和尚,想得幾乎發瘋,竟然先後四次,擅離職守,跑到同泰寺,捨身向佛,要去當和尚。他還規定佛教是南朝的國教。在他的大力提倡下,南朝境內到處建起了佛寺,大批人出家當和尚、尼姑,全國僧尼甚至達到數百萬人,僅首都健康(今江蘇南京)一地,就有佛寺700餘所,僧尼10餘萬人。
  梁武帝之所以規定和尚不得吃肉,主要是基於兩點考慮:一是他貴為皇帝,酒肉對他來說太平常,何況天天大魚大肉也使他覺得很不利於修身養性,於是一廂情願地推己及人,規定所有向佛之人特別是和尚不許喝酒吃肉;二是梁武帝對佛經酷愛到手不釋卷的地步,一部《大般涅經》爛熟於心。因經書裡規定:「戒殺生」,故而他想若是殺生管殺生,肯定管不徹底,還是要從根本上抓起,乾脆不准吃肉!肉不能吃,則殺生無益無用,故而可以在源頭管住殺生。一經決定,立即緊急傳旨:臣民提倡吃素;和尚一律不准吃肉。於是乎,皇帝金口一開,一呼百諾。一時間,素食者「天下戶口,幾去其半」。
  儘管剛開始推行素食制度時,寺廟中的那些僧眾,儘是一些「酒肉和尚」。但是,梁武帝的用意並不是在於揭露那些僧侶的劣跡,而是要強調他的素食主張。梁武帝連續撰寫四篇「斷酒肉文」的理論根據,是《涅盤》等經的大乘教義。他以教義取代戒律,強令僧尼們一律遵守,否則「當依王法治問」。迫於「皇帝菩薩」的權威,僧尼們只好陪綁和就範。從此以後,我國便形成了佛教徒(包括出家僧尼和在家信徒)一律素食的傳統,並流傳至今。
  既然和尚吃素已成傳統,如今又被廣大僧尼所接受,已不存在改革與創新的問題,繼續延用也無可厚非。只是就事論事地說,作為執政者,是否能夠以個人的好惡制定政策、是否可以憑借權威實施制度,還是值得我們反思的。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國和尚吃素源自梁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