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kya 2014-6-10 00:21
史說李世民三征高句麗
唐自貞觀四年(630)征服東突厥之後,一躍而為東亞之共主,遂相繼向西、北、東、西南各方面,展開擴張之攻勢。貞觀八、九年征吐谷渾。十四年滅高昌。十八年滅焉耆;第一次征高麗。二十年滅薛延陀。二十一年再征高麗;滅龜茲。二十二年三征高麗。二十三年太宗崩。
隋朝攻打高句麗慘敗後,國內發生民變而滅亡。高句麗對於繼起的中國王朝唐朝仍然敵視。631年,高句麗開始在遼東建千里長城以防止唐朝的進攻,並與突厥聯盟。而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則以高句麗據有的「遼東」(當時的「遼東」的概念略同於漢朝四郡的範圍,即中國東北遼河以東地區以及朝鮮半島的北部)為「舊中國之有」,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決心將對高句麗的征伐作為中國統一戰爭的最後部分,但是唐對高句麗的進攻起初很不成功,在無數次的戰役中失守戰略要點。在擊敗高句麗的盟友突厥後,唐與新羅聯盟。
642年,淵蓋蘇文殺死高句麗榮留王高建武後立高寶藏為王並自封為「莫離支」攝政。為討淵蓋蘇文和保護唐的盟友新羅,唐太宗認為有必要對高句麗開戰。
644年,唐太宗帶著李世積、李道宗和長孫無忌率軍十萬親征高句麗。645年,唐太宗衝破高句麗的防線準備攻打平壤,似乎大功在即。 不料在安市受阻(今遼寧鞍山海城境內),再也無法前行。由於寒冬惡劣天氣和薛延陀入侵唐朝,唐軍被迫返回。在這之後,唐太宗對高句麗的進攻僅維持在一些小規模的突襲。646年,寶藏王獻給唐太宗兩個美女,表示善意,唐太宗沒有接受。唐太宗以弓服賜給蓋蘇文,蓋蘇文接受,但不遣使者答謝,唐太宗於是下詔削棄朝貢。唐與回紇等鐵勒諸族滅了薛延陀後,647年,唐太宗令牛進達率兵從海上、李世積率兵從陸路攻打遼東半島。648年,唐太宗再派薛萬徹率軍從海上攻打鴨綠江口。隨後,唐開始集結陸海部隊準備在649年再一次大規模攻高句麗。根據舊唐書記載,唐太宗直至649年去世前也一直經營海軍以大舉攻伐高句麗。
貞觀十八年七月二十日,唐太宗派閻立德到洪州(今江西南昌)、饒州(今江西上饒)和江州(今江西九江)籌建400艘軍船,並將幽州(今北京)以及忠於唐的契丹和靺鞨部隊劃給營州的指揮官,讓其對高句麗進行探試性的攻擊。淵蓋蘇文馬上派特使到唐朝貢講和,以避免雙方戰爭的升級。不過唐太宗並沒有接受高句麗的朝貢,反倒將來使拘留起來,指控他們背叛榮留王,與弒君者同謀。
644年冬,唐太宗帶著大多數官員和皇太子李治離開長安開始緩慢向唐與高句麗的邊境進發。房玄齡和李大亮留守都城長安。李世民先是到了洛陽並在那又作了幾個月的進一步準備。大概在645年的新年,唐太宗下令以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常何、左難當為平壤道行軍副總管,冉仁德、劉英行、張文干、龐孝泰、程名振為總管,率4萬3千部隊乘500艘戰船從萊州出發,渡黃海向平壤進發。與此同時以李世績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江夏王李道宗為遼東道行軍副總管,張士貴、張儉、執失思力、契苾何力、阿史那彌射、姜行本、曲智盛、吳黑闥為行軍總管隸之,率6萬部隊從陸地向遼東進軍。
唐太宗對這場戰爭的勝利充滿信心。他認為隋煬帝之所以沒能戰勝高句麗的原因是隋煬帝對自己的人民過於殘忍而高句麗則愛惜自己的人民。 隋煬帝用要反叛的部隊來打高句麗團結一心的軍隊,因此是不可能取勝的。現在這一切都已得到改變。首先這次戰爭是大國打小國。其次這場戰爭是正義之師討伐叛逆之賊。第三這場戰爭是組織有素的部隊攻打另一個混亂的部隊。第四這場戰爭是精力充沛的部隊攻打另一個疲憊不堪的部隊。最後這場戰爭是士氣高昂的部隊攻打另一個抱怨連天的部隊。因此唐這次攻打高句麗是勝券在握。
645年春,唐太宗開始離開洛陽攻打高句麗。蕭瑀被留下來看守洛陽。到了定州(今河北保定)後,唐太宗讓李治留在那負責部隊的後勤任務。與李治一齊留守定州還有高士廉、劉洎、馬周、張行成、高季輔。李世民這帶著長孫無忌、岑文本、楊師道、尉遲敬德、劉弘基、閻立德等大臣繼續前行。岑文本在幽州病逝。與此同時,李世績和李道宗已先與李世民越過遼河並在645年夏,攻下蓋牟(今遼寧撫順)。
在海路,張亮已越過渤海並攻下卑沙(今遼寧大連)。為了震懾高句麗,張亮派先遣船隊到鴨綠江入海口,但並沒有按唐太宗最先要求進一步向平壤進發。很快,李世績和李道宗將隋煬帝曾久攻不下的遼東(今遼寧遼陽)包圍,並在唐太宗到來時拿下了遼東,白巖城城主孫代音請降。隨後李世民開始向安市城(今遼寧鞍山)進軍。高麗北部耨薩高延壽、高惠真帥高句麗、靺鞨兵十五萬救安市,唐軍在駐驊山大破之,高延壽、高惠真帥其眾三萬六千八百人請降。此戰中薛仁貴穿上異於眾人的白色衣甲,手持方天畫戟英勇作戰,自此得到太宗賞識,成為唐朝大將。安市城之戰在攻安市城前,唐太宗就得知安市城地勢難攻,安市城主楊萬春(中國及朝鮮史書中均失安市城城主的名字,朝鮮民間傳說此人名叫楊萬春。)機智勇敢有一支強大的守城部隊。淵蓋蘇文攝政高句麗後,楊萬春拒絕接受淵蘇蓋文攝政。淵蘇蓋文曾發兵攻打安市城,但沒有成功,因此只好讓楊萬春繼續擔任其職務。
唐太宗打算先攻打較為容易的建安城(今遼寧營口)。這樣拿下安市城南邊的建安城,安市城也就不攻而破。李世績對此表示反對。他認為如果唐太宗先攻建安城,安市城就會切斷唐從遼東的供給線使唐陷入被動。於是唐太宗決定還是先圍攻安市城。當唐太宗和李世績的部隊到達安市城後,安市城的守城者見到唐太宗的旗幟就在城牆上大聲漫罵,李世民大怒。李世績於是請求唐太宗拿下安市城後坑殺全城百姓。這使得安市城的守衛者更加奮力抵抗唐軍。就這樣李世績一時間拿不下安市城。
一天,唐太宗從安市城中傳出殺雞宰豬的聲音。於是告訴李世績說高句麗人可能在宴請守城部隊準備突襲。李世績於是作好了高句麗會在晚上突襲的準備。事不出所料,安市城當晚真的對唐進行了突襲。不過早有防備的李世民,親自率兵擊退了高句麗的進攻。與此同時,李道宗開始在安市城的東南構築一個用於進攻安市城的土山。為此,安市城也不斷加高東南邊的城牆。雙方這樣對峙了60天後,李道宗的土山已經高到可以看到安市城的裡面。李道宗和他的手下傅伏愛登上了土山頂。忽然,土山出現了倒塌,並倒在了安市城的城牆上。安市城的城牆也因此倒塌。傅伏愛這時卻擅離職守。高句麗趁亂發動進攻佔領了土山,並使其成為安市城防守的武器。唐太宗一怒之下,公開處死了傅伏愛並下令對土山進行瘋狂攻擊。不過打了三天也沒拿下來。李道宗於是赤腳向李世民請罪。不過李世民寬恕了他。
隨著冬天的臨近,唐的供給也開始匱乏。645年九月十八癸未日(10.13),唐太宗下令撤退。 李世民在從遼東撤退的時候,強迫遼東的居民遷往唐的地域內。據《資治通鑒》和《三國史記》記載,大約有7萬高句麗人被迫從遼東遷入唐。李世民在過遼河的時候,遇到了泥沼。動用了1萬人填平泥沼後,唐的大部隊才通過遼河。 一些士兵因此在寒冬等待時被凍死。唐太宗很後悔發動了這場戰爭,說要是魏徵還活著,魏徵一定會勸阻他不要發動這場戰爭。十二月,在定州到并州(今山西太原)的路上,李世民病癰,在并州修養了幾個月後才回到長安。回到長安後,唐太宗將一般政事交由了太子李治處理。朝鮮18世紀以後的詩文、筆記小說稱唐太宗眼部受到了箭傷。受傷說法於史無據。
唐太宗撤退後,淵蓋蘇文更加不把唐放在眼裡,並時常偷襲唐的邊境。唐太宗多次要他停止對新羅的攻擊,但淵蓋蘇文對此毫不理睬。646年,寶藏王獻給唐太宗兩個美女,表示善意,唐太宗沒有接受。唐太宗以弓服賜給淵蓋蘇文,淵蓋蘇文接受,但不遣使者答謝,於是當年冬,唐太宗下詔削棄高句麗的朝貢,不再承認高句麗的政治地位,考慮滅亡高句麗。
647年,唐的大臣指出雖然645年對高句麗的進攻不成功,但戰爭使高句麗進入饑荒。因此建議唐太宗小規模攻打高句麗使高句麗農民無法耕作加劇高句麗的饑荒。於是唐太宗令牛進達和李海岸從海上攻打遼東半島南部,李世績和孫貳朗從陸路穿過遼河襲擊高句麗。據說這兩支部隊的襲擊使高句麗蒙受損失。
648年,唐太宗派薛萬徹和裴行方再次從海上攻擊高句麗。古神感也在一邊接應。李世民相信這些對高句麗的小規模襲擊已消弱了高句麗的力量,於是準備在649年率30萬部隊摧毀高句麗。一些唐的官員指出發動這樣規模的戰爭需要有一年的糧食儲備,並需要建造更多的戰船。由於劍南道(今中國四川、雲南和重慶)一直沒有捲入從隋到唐的討高句麗戰爭,因此唐的官員建議在這一地區建造船隻。唐太宗對此表示同意並派強偉到劍南道籌建船隻,下令船造好後經長江、東海運到萊州。除此之外,越州(今浙江紹興),婺州(今浙江金華)和洪州也負責建造一些船隻。不過人們很快就意識到劍南道的人並不擅長建造船隻,因此劍南道最後只負者提供建船的木材。這些木材被運到潭州(今湖南長沙)造船。
649年,唐太宗去世,依照唐太宗的遺願攻打高句麗的計劃被取消。高句麗不滅,宋明痛史要提前,從隋煬帝到唐高宗,偉大的君王為子孫免除了後患,即唐太宗所謂「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然而,龍戰於野,其血玄黃。含章可貞,無成有終。唐對高句麗的用兵,沒有因為太宗之死而停下腳步,高句麗經過了太宗的三度征伐,已經式微,終於於668年,被唐高宗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