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iebi 2014-5-24 13:58
洪武二年開平之戰的深遠意義何在?
據史料記載,洪武二年常遇春和李文忠攻開平之戰,一舉拔掉元朝上都,使元順帝倉皇逃竄蒙古內地,一年後病逝。此戰後,明朝修築了開平衛,俯瞰整個北方蒙古草原,之後的幾十年,雖然蒙古人偶有勝仗,但基本都是被明軍追亡逐北。
分析明朝戰爭史,可看出此戰對明朝來講,至關重要。雖說徐達攻克元大都,標誌著元朝滅亡,但開平是元朝的上都,也是蒙古草原重要的戰略要地。蒙古人敗退大草原後,並未真正大傷元氣,若固守開平,隨時都可伺機反撲。明軍奪取開平,也就意味著卡住了蒙古草原的咽喉。故真正導致明蒙雙方攻守易形的就是主場戰鬥了。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與遊牧民族作戰,一是要作好打持久戰的準備,二是要建立強大的騎兵隊伍,三是要搶佔到關鍵的戰略要地。明軍在開國初期,經歷無數戰爭考驗,打持久戰和擁有強大騎兵都不是問題,此次奪取開平,無疑於「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試想,漢武帝反擊匈奴,第一槍就是在河套平原打響,因此才有了後來匈奴的倉皇西逃;唐朝反擊突厥,首戰也是先取定襄,才有了重創突厥的奇功;而宋之敗亡也在於幽雲十六州的丟失,使得宋軍痛失戰略要衝地,百年來一直處於強敵的壓迫之下。
開平戰役的重要意義正在於此。儘管此戰的戰果算不上豐碩,但戰略意義重大非比尋常。
此戰後,明朝修築了開平衛,作為繼續進逼蒙古帝國的基地,之後徐達藍玉等人的一連串勝仗,也正是此戰打下的基礎。遺憾的是,自宣德開始,處於削弱藩鎮勢力的目的,以及文官統治集團的短視,開平衛最終被廢弛,鬆散的蒙古部落聯盟得以繼續騷擾長城沿線,以至於釀成了土木的慘案和明朝皇帝被俘虜的恥辱,前人創業,後人連守業也沒守住,很是讓當年病勢於柳河川的常遇春將軍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