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kya 2014-5-18 22:17
LCAC氣墊登陸艇
美國海軍一向以堅強的兩棲戰力聞名,在重要的軍事行動中,美國海軍兩棲船艦亦能發揮效能,達成任務。由於傳統登陸作戰方式已落伍,為增加兩棲登陸成功機率,航速可達40節、標準排水量不到百噸的LCAC氣墊登陸艇被廣泛運用,美國海軍現役的胡蜂級直升機船塢登陸艦、聖安東尼奧級兩棲船塢運輸艦、塔拉瓦級兩棲突擊艦等均配備氣墊登陸艇,隨時參與勤務,以因應大部分無法登陸的海岸線。
一、氣墊登陸艇的誕生
由於全球只有17%的海岸線可實行登陸作戰,傳統的兩棲登陸艇航速慢,又易受潮汐與海灘的限制,美軍開始思考發展可載運足夠的陸戰隊人員、亦能載運戰車或軍用物資,LCAC氣墊登陸艇的概念就此成形。美國海軍於1977年10月設立一個攻擊快艇試驗機構,專責試驗氣墊登陸艇,並先後建造JEFFA及JEFFB等2型;此後,美國海軍以JEFF艇為基礎,制定LCAC氣墊登陸艇發展計畫,預計建造108艘。
1981年,首3艘氣墊登陸船開始建造;1984年,第一艘LCAC交付美國海軍使用,迄今服役於美國海軍的氣墊登陸艇已超過90艘,大多數配置於攻擊特遣艦隊。LCAC氣墊登陸船的中央甲板及兩側等主要結構,均為鋁合金材質,此結構還用以遮蔽裝載全體船員、動力引擎及船上系統等。該船型長26.8公尺、寬14.3公尺,擁有超過60噸酬載重量,動力來源由4部亞諾利康敏TF40B型燃氣渦輪提供,每部可產生4千匹軸馬力。
二、氣墊登陸艇的任務
波斯灣戰爭時,氣墊登陸船曾被有效應用,主要執行牽制性行動任務,並且在索馬利亞成功協助聯合國軍隊從海灘上撤退。孟加拉發生嚴重水災後,登陸氣墊船也曾執行運送食物及民生用品等任務。目前也被規畫賦予救難撤退、人員運輸及掃除水雷等任務。其中又以掃除水雷特別與近岸地區任務相關,即水深約3公尺以內,掃雷艇無法有效執行掃雷任務;氣墊登陸船則可自主甲板上發射火箭推進榴彈,以引爆水雷與地雷。
三、美國積極提升兩棲作戰及後勤運輸能力
1948年起,美國海軍陸戰隊開始以直升機載運兩棲登陸部隊進行突擊任務的實驗。隨後,即著手建造兩棲突擊艦。硫磺島級兩棲突擊艦因此問世。儘管硫磺島兩棲突擊艦性能優異,成功扮演美國海軍兩棲作戰載臺的角色,但美國海軍仍積極研發新式的兩棲作戰艦艇,研發出塔拉瓦級兩棲突擊艦,除具備LPH的全通式飛行甲板,更擁有LPD的艦內塢穴,可裝載登陸艇或兩棲載具。不過,隨著戰場型態、作戰觀念的轉變,美國海軍必須擁有可裝載更多航空器及兩棲登陸載具的艦艇,胡蜂級直升機船塢登陸艦便應運而生,大幅提升其兩棲作戰及後勤運輸能力。
胡蜂級具備操作氣墊登陸艇的能力,這種全升式氣墊艇長26.8公尺、寬14.8公尺,輕載排水量達87.2噸,最大載重約70噸,鋁合金製造的艇體周圍有一圈氣囊,主機為4具TF40B燃氣渦輪,2具位於艇艏,驅動2部氣墊舉升用離心風扇,另2具位於艇艉,負責帶動尾部2具推進用的4葉片可調距導管風扇,總輸出功率達1萬6千匹軸馬力,最大航速50節,滿載時也有40節左右的極速。
四、氣墊登陸艇性能
LCAC能載運1輛M1系列主力戰車或4輛輕型裝甲車,編制5名船員,並可搭載24名全副武裝的士兵。就聖安東尼奧級兩棲船塢運輸艦來說,艦內設有1個全通式泛水塢穴甲板,足以停放2艘LCAC氣墊登陸艇或1艘LCU通用登陸艇。
氣墊登陸艇以4具TF40B燃油渦輪發電機,提供12,240轉軸馬力,並成對安置於船內,其中2對驅動4部直徑1.6公尺的舉升風扇,另2具則驅動2部推進風扇。利用可變斜度的推進器,氣動力方向舵和1對可旋轉船船首噴嘴來進行操控,若以載油量及60噸的負載計算,二級風浪下,氣墊登陸艇可維持每小時91公里的航速,航程則達到328浬,若降低負載,航程還可更遠。
氣墊登陸艇的甲板共168.1平方公尺,載重58,027公斤,海象平和時可提升到68,027公斤。除了貨物甲板外,還有可23名人員乘坐的隔艙,不過乘員的座位非常簡單,且行駛過程中極為吵雜。
雖然美國目前只有90多艘氣墊登陸艇,但對於擴充使用功能構想卻從未中斷,如利用乘員貨櫃甲板模組以增加人員載運能力、加上貨艙空間,就可加載運人數達180人。改裝為醫療後送船,可搭載50副擔架,艙房中還可多載23名可行走的傷患,有助提升受傷人員存活率。
此外,氣墊登陸艇也可作為掃雷艦,在艇上配備1具火箭推進系統後,可在海上射出1條爆炸掃雷索,清除登陸區域裡的地雷。氣墊登陸艇原本未建置武器裝備,美國也開始計畫改裝為支援登陸作戰的砲艇,如25公釐機砲或120公釐的戰車砲,都會裝在艇上作為登陸支援火力之用。
綜合來說,LCAC的航速高於傳統排水登陸艇,可以開上陸地,穿越障礙或複雜地形;而傳統排水艇不僅無法上岸,還受潮汐、水深、近海坡度、灘岸性質及水雷等障礙物影響。因此,氣墊登陸艇能在全球70%的海岸實施登陸作戰,遠超過傳統排水艇的17%登陸率。除此之外,氣墊登陸艇能快速載運人員、裝備通過危險的近海與灘頭,直接上岸並進入陸地,人員裝備再也不須步履維艱的涉水挨打,大幅增加兩棲登陸行動的安全性與成功率。
[attach]83668[/attach]
[attach]83669[/attach]
[attach]83670[/attach]
[attach]83671[/attach]
[attach]83672[/attach]
[attach]83673[/attach]
[attach]83674[/attach]
[attach]83675[/attach]
[attach]83676[/attach]
[attach]83677[/attach]
[attach]83678[/attach]
[attach]83679[/attach]
[attach]83680[/attach]
[attach]83681[/attach]
[attach]83682[/attach]
[attach]83683[/attach]
[attach]83684[/attach]
[attach]83685[/attach]
[attach]83686[/atta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