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平定突厥名將裴行儉

ustave 2014-5-10 13:45

平定突厥名將裴行儉

   或許是因為武則天存在的原因,或許是出於美化唐太宗的需要,後人對唐高宗統治時代的這段歷史往往有所淡化,事實上,儘管唐高宗懦弱一些,但唐太宗留下的國力基礎仍在,唐朝的政治文明在這一年代都有所發展,而文治武功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平西突厥,滅高麗,戰功遠超越唐太宗時期。一群名將繼續開疆拓土,奠定了今天中華的版圖。而裴行儉將軍,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
   裴行儉出身士族家庭,其裴家自兩晉時代就為名門望族。自晉至唐,裴家人中擔任過將軍職務的就有237人,堪稱是軍事世家。出身於這樣一個家庭,背負家族的榮譽,裴將軍不辱門庭,以其赫赫戰功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富有戲劇性的是,裴行儉的赫赫戰功是因為一場冤案成就的。高宗年代,因反對立武則天為皇后,他遭武氏人誣陷,本該入獄,但唐高宗惜才,於是將其貶為西州(今新疆吐魯番)都督府長史。也正是這一判決改寫了裴將軍一生的命運,使他由碌碌無為的京官成長為叱吒中外的戰將。
   裴將軍第一次獨立指揮的重大戰役就是破西突厥之戰,此前唐朝雖多有征討,但吐蕃此時也將觸角伸向西域。西突厥開始轉投吐蕃,與唐朝分庭抗禮。而此時唐朝屬國波斯被大食所滅,更使得唐朝外交雪上加霜。裴行儉卻抓住此機會,假意護送波斯王子歸國,卻在半路殺一個回馬槍,率重兵痛擊西突厥,一舉殲滅西突厥反叛勢力。並俘虜其可汗。此戰功業堪比李靖夜襲陰山之功。自此,西突厥被迫西遷中亞,基本放棄了與唐朝爭奪西域的企圖。
   此後,裴將軍就將畢生的心血投入到與突厥的戰鬥中,鎮壓東突厥反叛,打擊突厥殘餘勢力,其所到之處,突厥盡數平定。有力的鞏衛了大唐的邊疆。使突厥幾十年不敢騷擾,直到武則天後期,才又侵擾中華。裴將軍本人也病死於征討西突厥的行軍路上,享年64歲。
  裴行儉(619~682.6.9),字守約,絳州聞喜(今山西聞喜東北)人。唐高宗時名臣。裴仁基之子。著有《選譜》十卷,以及《草字雜體》,今均佚。
  裴行儉出自河東裴氏定著五房之一的中眷裴,曾祖父裴伯鳳,北周驃騎大將軍、汾州刺史、琅琊郡公。祖父裴定高,馮翊郡公、襲封琅琊公。父裴仁基,隋左光祿大夫,唐武德年間贈原州都督,諡號忠。兄裴行儼,隋末猛將。 裴行儉幼年時以門蔭補弘文生。貞觀中舉明經,拜左屯衛倉曹參軍。名將蘇定方看重裴行儉,教授他用兵奇術。顯慶二年為長安令。高宗廢王皇后,立武昭儀(武則天),行儉私下和長孫無忌、褚遂良議論,被譖,貶為西州都督府長史。麟德二年(665)拜安西大都護,在西域時,諸部多慕義歸附。乾封初,召為司文(鴻臚)少卿。總章中,遷司列少常伯(吏部侍郎),與李敬玄、馬載同掌選事十餘年,甚有能名,時稱「裴、李」、「裴、馬」。當時承平日久,取得各種資格上吏部候選為官的人劇增,行儉和李敬玄委任員外郎張仁禕創立一些法規,使選任官職有一定的條例可循,為後來所承用。
  行儉少時從大將軍蘇定方學習兵法,後來領兵出征,善於料敵決勝。他誠懇待人,獲得士兵愛戴,故戰多取勝。調露元年(679)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匐延都支與李遮匐反叛,侵逼安西(今新疆庫車)。當時行儉受命冊送波斯王子泥涅師歸國,途經西州時,募得萬騎,便假為畋獵,以計俘都支,將吏於碎葉城為他立碑紀功。由於他「文武兼資」,高宗特授禮部尚書,兼檢校右衛大將軍。同年,東突厥阿史德溫傅、阿史那伏念反叛,行儉以定襄道行軍大總管統兵三十萬出擊。開耀元年(681),以反間計逼伏念執溫傅來降,餘眾悉平。永淳元年(682)四月,行儉病卒,年六十四歲。追贈幽州都督,諡號憲。少子裴光庭,開元年間為侍中,玄宗追贈裴行儉為太尉。
  行儉善於識拔人才,軍中提拔的將領如程務挺、王方翼、郭待封、黑齒常之等,都成為一代名將。
  子裴光庭,後為唐玄宗宰相。裴行儉還有孫登封縣尉裴廣迪。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平定突厥名將裴行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