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初唐名將李衛公

ustave 2014-5-10 13:45

初唐名將李衛公

  中國自漢朝以來,到唐朝又迎來了一個盛世,一群名將為帝國建立了一連串的豐功偉績,裴行檢,李績,侯君集等,無不戰功赫赫,名垂青史。然而其中最負盛名的,還屬李靖將軍,他幾乎是唐朝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他的故事被編成了神話和傳說,在一代一代人心中廣為傳誦。他與紅線女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
  與傳說中的遊俠李靖相同的是,歷史上的李靖年輕時也曾是一位除暴安良的俠士,後來結識李世民,隨他太原起兵,從此效忠一生。所不同的是,與傳說中李靖天馬行空無拘無束的性格相比,歷史上的李靖是位極其謹慎的人,《唐史》中記載,李靖平日寡言少語,性格內向,每與其他將領發生爭執,往往謙讓再三。但他一開口就可抓住事情的要點,言簡意賅陳述要義,因此很得唐太宗的賞識。其作戰風格也與氣魄狂放的李績侯君集不同,其用兵極為低調,卻每每出其不意,一戰而搗中敵人的要害。因此其每次出征前,雖態度謹慎,戰果卻為最大。
  李靖最為經典的戰役有兩次,一次為征東突厥戰役,一次為征吐谷渾戰役,兩次戰役都盡顯其謹慎的用兵態度和不戰則已戰則必勝的作戰風格。征東突厥戰役,突厥三十萬大軍壓境北線,與唐軍相持,李靖卻完成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最偉大的迂迴穿插戰。3000鐵騎夜襲陰山,迂迴穿插千里,直導突厥老窩,要知道,此戰是在風雪連天的臘月進行的,以漢人組成的唐軍戰士,要完成這一壯觀的長征,所要面對的不止是突厥精銳騎兵,還有中原人所難以想像的嚴寒,但唐軍將士爬兵臥雪,硬是完成了這一不可想像的奇跡,此戰殺敵萬人,突厥軍與唐軍傷亡比例高達10:1,更重要的是,突厥幾十萬大軍就此全線崩潰,突厥可汗也遭俘虜。此戰基本解除了突厥對唐朝的威脅,一戰定乾坤,可謂蓋世奇功。而征討吐谷渾戰役則有所不同,吐谷渾盤踞青海,地勢險要,唐朝三次征討均無功而返。後李靖掛帥,一改先前正面進攻的策略,幾十萬唐軍硬是從青海甘肅交界的狹窄小路穿越過去,從吐谷渾身後發起攻擊,一舉殲滅吐谷渾。盛唐詩人王昌齡曾讚頌此戰“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捲出轅門,前軍鏖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此戰基本打通了中國進軍西域的道路,從此,自五胡亂華以來,200年後,中國軍隊再次進入西域地帶。
  李靖(571~649.7.2),字藥師,雍州三原(今陝西三原縣東北)人。隋末唐初名將,是唐朝文武兼備的著名軍事家。後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他的舅舅韓擒虎也是隋朝名將。
  李靖出自隴西李氏定著四房之一的丹陽房,是東晉東莞太守李雍長子李倫的後代。李靖善於用兵,長於謀略,著有數種兵書,惟多亡佚。
  隋煬帝時代,李靖16歲就擔任長安功曹(掌管人事,相當於縣府人事主任),不久雍州舉行科舉考試,他考中及第,被任命為汲縣、安陽、三原三縣縣令,考績連續被評為最優,深獲尚書左僕射(左相)楊素,吏部尚書牛弘的賞識。大業末年,李靖被派往北方前線,調任馬邑郡丞,在李淵帳下和突厥作戰。與李淵相處後,李靖發現他有「四方之志」,即擁兵自立的意思。於是李靖把自己偽裝成囚徒,前往江都,準備向隋煬帝密告。結果走到長安的時候,因兵荒馬亂不能前行,滯留在那裏。李淵自太原起兵後,迅速攻下長安,李靖被俘。臨斬前,李靖大叫:「您興起義兵,本是為了天下,除去暴亂,怎麼不欲完成大事,而以私人恩怨斬殺壯士呢?」李世民勸父親赦免李靖。被李世民召入幕府,充做三衛。
  武德四年(621),李靖向唐高祖獻上平滅蕭銑的十策,唐高祖採納,任命李孝恭為夔州總管,李靖為行軍總管,大造戰艦,訓練水軍。唐軍自夔州(今四川奉節東)順江東下,以廬江王李瑗出襄州(今湖北襄陽),黔州刺史田世康出辰州(今湖南沅陵),黃州總管周法明出夏口(今漢口),李孝恭接受李靖乘水漲敵懈、迅速進軍江陵的建議,親率戰艦二千多艘順江而下,直搗腹心,攻克荊門(今湖北宜都西北)、宜都(今屬湖北),進抵夷陵(今湖北宜昌),蕭銑部將文士弘率精兵數萬屯清江(今清江入長江口),前來救援。十月初九李孝恭留李靖守營,自率兵擊文士弘,結果戰敗。文士弘乘勝縱兵搶掠,人皆負重。李靖乘其混亂揮軍出擊,大破文士弘軍,獲舟船400餘艘,斬殺及溺死者近萬人,追至枝江(今湖北枝江西南)以東的百里洲,再敗文士弘軍。李靖將舟船散棄江中,任其飄流,以惑援蕭之眾。二十一日蕭銑聽從了中書侍郎岑文本的勸告,投降唐軍。李孝恭接受李靖和岑文本的建議,嚴明軍紀,對蕭銑的降將家眷予以保護,江南各地的叛將紛紛前來投降,李靖因功封永康縣公。李淵又命李靖為嶺南道撫慰大使,招撫了嶺南96州,長江中游及嶺南地區盡為唐有。
  貞觀元年(627),官拜刑部尚書,賜封四百戶。貞觀二年(628),同時兼任檢校中書令。貞觀三年(629),轉任兵部尚書。
  唐初,東突厥為最大邊害。貞觀三年(629)以李靖為總指揮「定襄道行軍大總管」,分六路進攻突厥,次年寒冒雪抵達朔州。貞觀四年(630)正月,李靖率三千精騎趁黑夜攻下頡利可汗的牙帳所在地定襄,頡利北撤鐵山,李靖趁勝追擊,以一萬精兵趁夜襲擊陰山,斬義成公主,俘虜頡利可汗,東突厥自此平定。太宗說:「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名書竹帛。卿以三千輕騎,深入虜庭,克復定襄、威振北狄,實古今未有。」封李靖為代國公。此戰實為李靖軍事生涯成就最高的戰役。
  貞觀八年(634),西北吐谷渾王慕容伏允犯境,李靖主動請纓,太宗即任命李靖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統帥唐帝國與西域諸國(如突厥、契苾)聯軍征討吐谷渾。慕容伏允火燒荒野,盡毀草原,以為唐軍不會追擊,李靖採納侯君集之議,分兵兩道追殲,親率李大亮等部由北道切斷其通往祁連山的退路,並迂迴至其首府伏俟城(今青海湖西),李道宗等部由南道追截南逃的吐谷渾軍。南道唐軍歷經無人之境二千餘里,於烏海(今青海苦海)大破伏允部。貞觀九年(635),李靖在積石山(今青海阿尼瑪卿山)追至且末(今屬新疆),大敗吐谷渾軍,伏允部下不堪唐軍追擊,殺伏允,伏允之子大寧王慕容順斬天柱王,率部降唐,其國土遂盡歸唐朝。貞觀十一年(637),改封為衛國公。
  貞觀二十一年(647),李靖應唐太宗召,商議討伐高句麗,並自請率兵,唯太宗以其年老而未許。貞觀二十三年(649)卒,享壽七十九,諡號為景武,陪葬昭陵。李靖墓「制如衛(青)、霍(去病)故事,起塚象鐵山、積石山,以旌奇功。」遠看作三丘,中間為圓錐形,兩旁平面作長方形,東斷西連,與李勣墓三丘平面作倒「品」字形不同。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初唐名將李衛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