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嵇康及古琴曲《廣陵散》

bearman 2010-6-24 10:12

嵇康及古琴曲《廣陵散》

[size=16px]嵇康除在文學,思想上取得重要成就外,還在音樂方面為後人留下了寶貴財富。 [color=#000000][/color]
  嵇康從小喜歡音樂,並對音樂有特殊的感受能力,有極高的天賦。《晉書·嵇康傳》雲,嵇康「學不師受,博覽無不該通」,這與其思想上的狂放不羈、不受禮法約束有很大關係。 [color=#000000][/color]
  嵇康可謂魏晉奇才,精於笛,妙於琴,還善於音律。尤其是他對琴及琴曲的嗜好,為後人留下了種種迷人的傳說。據《太平廣記》三百十七引《靈鬼志》說:嵇康燈下彈琴,忽有一人長丈餘,著黑衣革帶,熟視之。乃吹火滅之,曰:「恥與魑魅爭光。」嘗行,去路數十里,有亭名月華。投此亭,由來殺人。中散(嵇康字)心中蕭散,了無懼意。至一更,操琴先作諸弄,雅聲逸奏,空中稱善。中散撫琴而呼之:"君是何人?」答雲;「身是故人,幽沒於此,聞君彈琴,音曲清和,昔所好,故來聽耳。身不幸非理就終,形體殘毀,不宜接見君子。然愛君之琴,要當相見,君勿怪惡之。君可更作數曲。」中散複為撫琴擊節日:「夜已久,何不來也?形骸之間,複何足計?」乃手擊其頭曰:「聞之奏琴,不覺心開神悟,況若暫生。」邀與共論音聲之趣,辭甚清辨,謂中散曰:「君試以琴見與。」乃彈《廣陵散》,便從受之,果悉得。中散先所受引,殊不及。與中散誓:不得教人。天明語中散:「相遇雖一遇於今夕,可以遠同千載。於此長絕,不能悵然。」 [color=#000000][/color]
  嵇康有一張非常名貴的琴,為了這張琴,他賣去了東陽舊業,還向尚書令討了一塊河輪珮玉,截成薄片鑲嵌在琴面上作琴徽。琴囊則是用玉簾巾單、縮絲製成,此琴可謂價值連城。有一次,其友山濤乘醉想剖琴,嵇康以生命相威脅,才使此琴兔遭大禍。
  嵇康創作的《長清》、《短清》、《長側》、《短側》四首琴曲,被稱為「嵇氏四弄」,與蔡邕創作的「蔡氏五弄」合稱「九弄」,是我國古代一組著名琴曲。隋煬帝曾把彈奏《九弄》作為取士的條件之一,足見其影響之大、成就之高。 [color=#000000][/color]
  面對司馬氏的黑暗統治,嵇康是憤然不平。為表示反抗,他經常逃入山林,與竹林七賢相與邀遊。袁顏伯《竹林七賢傳》云:「嵇叔夜嘗採藥山澤,遇之於山,冬以被發自覆,夏則編草為裳,彈一絃琴,而五聲和。」正因嵇康這種憤世嫉俗的表現,使他在音樂創作與演奏上才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上文提到的《廣陵散》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它至少在漢代已經出觀。其內容向來說法不一,但一般的看法是將它與《聶政刺韓王》琴曲聯繫起來。《聶政刺韓王》主要是描寫戰國時代鑄劍工匠之子聶政為報殺父之仇,刺死韓王,然後自殺的悲壯故事。關於此,蔡邕《琴操》記述得較為詳細。 [color=#000000][/color]
  今存《廣陵散》曲譜,最早見於明代朱權編印的《神奇秘譜》(1425年),譜中有關於「刺韓」、「衝冠」、「發怒」、「報劍」等內容的分段小標題,所以古來琴曲家即把《廣陵散》與《聶政刺韓王》看作是異曲同名。
  嵇康所彈奏的《廣陵散》是這一古代名曲經嵇康加工而成的一首曲子,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正像一首民歌一樣,凝聚著歷代傳頌者的心血。據《世說新語·雅量》載:
  嵇中散臨刑東市,神氣不變。索琴彈之。奏《廣陵》。 曲終曰:「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於今絕矣!」 [color=#000000][/color]
  正因為嵇康臨刑索彈《廣陵散》,才使這首古典琴曲名聲大振,一定程度上,《廣陵散》是因嵇康而「名」起來的。但所謂「於今絕矣」則非指曲子本身而言,它主要反映了嵇康臨刑時的憤激之語。事實上,琴曲《廣陵散》經《神奇秘譜》保存,一直流傳到今天。 [color=#000000][/color]
  正因為嵇康有著很深的音樂功底,所以,他臨刑前,有三千太學生共同向司馬氏要求「請以為師」,但未被允許,使「海內之士,莫不痛之」(《晉書》本傳)。因此,嵇康的名字始終與《廣陵散》聯繫在一起。 [color=#000000][/color]
  《廣陵散》樂譜全曲共有四十五個樂段,分開指、小序、大序、正聲、亂聲、後序六個部分。正聲以前主要是表現對聶政不幸命運的同情;正聲之後則表現對聶政壯烈事蹟的歌頌與讚揚。正聲是樂曲的主體部分,著重表現了聶政從怨恨到憤慨的感情發展過程,深刻地刻劃了他不畏強暴、寧死不屈的復仇意志。全曲始終貫穿著兩個主題音調的交織、起伏和發展、變化。一個是見於「正聲」第二段的正聲主調: [color=#000000][/color]
  另一個是先出現在大序尾聲的亂聲主調:
  正聲主調多在樂段開始處,突出了它的主導體用。亂聲主調則多用於樂段的結束,它使各種變化了的曲調歸結到一個共同的音調之中,具有標誌段落,統一全曲的作用。
  《廣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國現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殺伐戰鬥氣氛的樂曲,直接表達了被壓迫者反抗暴君的鬥爭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藝術性。或許嵇康也正是看到了《廣陵散》的這種反抗精神與戰鬥意志,才如此酷愛《廣陵散》並對之產生如此深厚的感情。
  《廣陵散》在歷史上曾絕響一時,建國後我國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根據《神奇秘譜》所載曲調進行了整理、打譜,使這首奇妙絕倫的古琴曲音樂又回到了人間。 [color=#000000][/color]
  嵇康除以彈奏《廣陵散》聞名外,在音樂理論上也有獨到貢獻,這就是其《琴賦》與《聲無哀樂論》。
  《琴賦》主要表現了嵇康對琴和音樂的理解,同時也反映了嵇康與儒家傳統思想相左的看法。 [color=#000000][/color]
  《聲無哀樂論》是作者對儒家「音樂治世」思想直接而集中的批判。其中閃爍著嵇康對音樂的真知灼見。[/size]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嵇康及古琴曲《廣陵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