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冊
登錄
搜索
社區銀行
好玩遊戲區
統計
幫助
ihao論壇
»
軍事武器介紹
» AH-1 Cobra 眼鏡蛇系列攻擊直昇機
‹‹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
發新話題
發佈投票
發佈商品
發佈懸賞
發佈活動
發佈辯論
發佈視頻
打印
AH-1 Cobra 眼鏡蛇系列攻擊直昇機
kimogi
新手上路
個人空間
發短消息
加為好友
當前離線
1
#
大
中
小
發表於 2010-4-26 10:15
只看該作者
AH-1 Cobra 眼鏡蛇系列攻擊直昇機
美國海軍陸戰隊AH-1W超級眼鏡蛇的雄姿。
AH-1Z是眼鏡蛇族系的最新成員,相較於AH-1W可謂大幅翻新,基本上能視為一架全新的攻擊直昇機。
機型 AH-1眼鏡蛇(Cobra)
類別 攻擊直昇機
製造國/廠 美國/ 貝爾(Bell)
使用國 美國、西班牙、巴基斯坦、土耳其、日本、南韓、泰國、約旦、巴林、中華民國等
機身長
(不含主旋翼)(m)
13.87
全長
(含主旋翼)(m)
AH-1F:17.46
AH-1W/Z:17.68
主旋翼直徑(m) 14.63(AH-1W/Z)
機高(m) 4.32(AH-1W/F)
空重(kg) 4822(AH-1W)5584(AH-1Z)
最大起飛重量(kg) 4536(AH-1J)
6350(AH-1T)
6697(AH-1W)
8400(AH-1Z)
最大巡航速率(km/hr) 278(AH-1W) 296(AH-1Z)
最大平飛速率(km/hr) 352(AH-1W)
407(AH-1Z)
爬升率(m/min) 587(AH-1W)852(AH-1Z)
任務作戰半徑(機內燃油)(km) 61(AH-1W)208(AH-1Z)
續航力(km) 635(AH-1W)
滯空時間 2小時48分鐘(AH-1W)
3小時30分鐘(AH-1Z)
發動機
連續/2.5分鐘緊急最大輸出功率(軸馬力)
AH-1S:T-53-L-703發動機X1──1800()
AH-1T:T-400-WV-402發動機X2
AH-1W:T-700-GE-401發動機X2──每具1437/1723
AH-1Z:T-700-GE-401C發動機X2──每具1662/1940
乘員 2
感測系統 AH-1Q/S/T/W:M65光學瞄準系統暨望遠瞄準單位(TSU)
AH-1W改良型:NTSF-65夜間標定系統(包含CCD攝影機、第二代前視紅外線(FLIR)、雷射測距/標定儀、光學瞄準單元等)
AH-1Z:AN/AAQ-39鷹眼光電目標瞄準系統(TSS):(包含一具第三代FLIR、一具高解析度電視攝影機、一具雷射目標指示/測距儀,以及一具雷射照明追蹤儀(LST))
武裝 固定:
AH-1G/Q:機首GAU-2B/A 7.62mm機槍或XM-129 40mm榴彈發射器共*2
AH-1S/W/Z:機首M-197三管式 20mm旋轉機砲 X 1
外載:
兩個武器掛載短翼:每個短翼下方有兩個掛載點,可加掛四聯裝BGM-71拖式反戰車飛彈發射器(AH-1Q/S/J/T/W),或四聯裝AGM-114地獄火反戰車飛彈發射架(AH-1F/W/Z,AH-1F/W只能掛載兩個四聯裝地獄火飛彈發射器,AH-1Z則能掛載四個),或7/19聯裝2.75in空射火箭發射器,或AIM-9響尾蛇空對空飛彈(AH-1F/W/Z),或AGM-122反輻射飛彈(AH-1W/Z)。AH-1Z的短翼尖端增設一個掛載點,可掛載AIM-9空對空飛彈。
前言
1960年代美國陸軍在越戰中廣泛地使用直昇機,除了運輸、運兵突擊之外,也利用貝爾(Bell)直昇機公司生產的UH-1休伊(Huey)(UH-1的正式命名為伊洛廓依,Iroquois)通用直昇機加掛機槍、火箭發射器而成為砲艇機(Gun Ship),進行低空火力密接支援任務。一段時間後,美國陸軍發現由於通用直昇機先天設計的限制以及屬性的不同,利用其「兼差」火力支援任務已經無法滿足需求。很明顯地,美國陸軍急需一種專門為火力投射而設計的直昇機,而這便是全世界第一架專業攻擊直昇機──AH-1眼鏡蛇(Cobra)的發展背景。眼鏡蛇的第一種量產型──AH-1G於1967年9月開始投入越南戰場,隨後便以越共的血證明了自己優越的戰力。隨後眼鏡蛇家族持續地有新血加入,憑藉著優越的原始設計再加上逐步的更新,使其數十年來一直名列美軍攻擊直昇機的陣容中,並且外銷他國。雖然新一代的AH-64阿帕契直昇機在1980年代服役,但是眼鏡蛇系列並未因此從美國陸軍消失;此外,美國海軍陸戰隊一直是眼鏡蛇的忠實擁護者,其陣容中的AH-1W超級眼鏡蛇在1990年代以來的歷次美國對外戰役中都有突出的表現,絲毫不遜於AH-64;而我國陸軍亦在1990年代獲得AH-1W,使我國陸軍的立體作戰能力大幅強化。目前眼鏡蛇家族最新的改良型──整體技術水準脫胎換骨可視為全新機種的AH-1Z腹蛇(Viper)已經獲得美國海軍陸戰隊的青睞,未來其擁有的AH-1W將改良至此一水準,使眼鏡蛇家族的生命繼續延續下去。本文將簡介眼鏡蛇的發展史、相當活躍的AH-1W以及新一代的AH-1Z。
眼鏡蛇的前身
1962年6月,貝爾直昇機公司推出了嶄新構型的D-225伊洛廓依戰士(Iroquois Warrior)的全尺寸模型給美國陸軍參考。D-225以UH-1的技術與許多現成組件為基礎,但卻是全世界第一種專門以攻擊為業的武裝直昇機,擁有許多前所未有的構型設計,包括狹窄的低阻力流線機身、雙人縱列座艙(此外機上並無其他人員座位),此外武器系統並非臨時加裝於機身的火力,而是機身整體設計的一部份,包括安裝於機鼻的旋轉砲塔、機身兩側的武器掛載短翼等,戰鬥效率大幅提高。D-225的前座負責控制機上武器,後 座則為駕駛席,前座高度較後座為低。D-225的主旋翼齒輪箱、搖擺盤(Swash Plate)等機械裝置都由機身上部的整流罩包覆,尾衍則沿用與UH-1相同的構型,並採用可收式著陸橇架。美國陸軍對D-225印象深刻,但在觀念上仍無法接受完全純粹的武裝攻擊直昇機,寧可繼續沿用武裝化的UH-1A/B砲艇機。雖然如此,專為攻擊而生的D-225堪稱攻擊直昇機的鼻祖,其設計上充滿前瞻性,許多特點都成為日後攻擊直昇機的共同特徵。此外,美國陸軍很快也體認到對專業攻擊直昇機的需求。
除了D-225外,貝爾在同一時期還推出了另一種自行發展的Model-207蘇族斥候(Sioux Scout)輕型攻擊直昇機,於1962年底首次試飛,乃以OH-13為基礎發展的概念驗證機。Model-207同樣擁有縱列雙人座艙,機鼻愛默森(Emerson)製造的電動槍塔安裝兩挺M-60 7.62mm機槍,機身兩側配備可搭載火箭的短翼,此外還配備一具供砲手瞄準/射擊之用的伸縮式瞄準具,這是首次用於直昇機上的觀測/瞄準裝備。Model-207前機身採用風潮狀格板、盒狀橫樑結構,能作為機首槍塔的架設基座,並減少機槍發射時產生的後座力與震動。雖然Model-207擁有諸多創新,但受限於TVO-435-B1A活塞發動機推力不足,使得籌載量與飛行速度(198km/hr)有限,難以擔負攻擊的任務。
在1964年,美國陸軍對Model-207進行評估測試,結果評價相當不錯,部分陸軍人員還要求為Model-207換裝渦輪發動機並進入量產。雖然最後Model-207還是未獲得採用,不過美國陸軍此時已經迫切感受到專業攻擊直昇機的需求,遂在1964年提出全世界第一個專業攻擊直昇機計畫──先進空中火力支援系統(AAFSS),發展一種能伴隨地面部隊並提供火力支援的新型專業攻擊直昇機。
最早的眼鏡蛇──AH-1G
由於AH-56攻擊直昇機的發展緩不濟急,美國陸軍只好謀求應急方案。
貝爾Model 209原型機就是AH-1眼鏡蛇的前身。
NASA AH-1G飛行測試
由於越戰吃緊,需求急迫,陸軍已經等不及龐大複雜的AAFSS了,於是暫時擱置該計畫,先發展一種過渡性的專業性攻擊直昇機,以填補AAFSS服役前的空檔。此一過渡性計畫的競標者包括凱門航太(Kaman Aerospace Corportation)的HH-2(衍生自該公司的UH-2)、賽考斯基的S-61以及貝爾Model-209等七家廠商。貝爾Model-209的民用編號為N-209J,首架原型機於1965年9月首度試飛,其機身結構融合D-225以及Model-207的概念,例如狹長的機身、縱列雙人座艙、機首機砲、機身兩側武器掛載短翼、單發動機、固定式著陸用橇架等構型設計,機身前段採用與Model-207相同的風潮狀格板/橫樑結構,並沿用了大量UH-1的系統,包括萊康明(Lycoming)公司的T-53渦輪發動機、傳動系統、貝爾偏好的平衡式二葉片主尾旋翼系統等,使得風險與成本得以降低。雖然大量沿用現有組件,但Model-209是此一過渡計畫競標中唯一擁有全新機身設計者。Model 209在試飛時展現高達324km/hr的速度,令其他競爭者望塵莫及,加上與美國陸軍既有的UH-1高度共通,因此擁有無與倫比的優勢。
在1966年,美國陸軍宣布Model-209雀屏中選,成為全世界第一種進入量產的專業攻擊直昇機。美國陸軍在1966年4月6日與貝爾簽約生產兩架測試用的Model-209, 由於此機發展自UH-1,故一開始被賦予UH-1H的正式編號,而第一批110架UH-1H的合約也在數日後隨之簽訂;同年年底,美國陸軍又追加了210架的訂單。在1966年5月,美國陸軍將UH-1H的編號改為AH-1G,A代表攻擊(Attack),以便與通用直昇機(UH開頭)區別。 傳統上,美國陸軍一向為其直昇機賦予印地安部落的名稱,不過貝爾公司卻逕自將Model 209命名為休伊眼鏡蛇(Huey Cobra),以彰顯此機快速、敏捷、攻擊力強大的特點,至於「休伊」則意味著此機乃脫胎自UH-1休伊式直昇機。在1966年7月,美國陸軍終於承認貝爾的命名,正式將AH-1G賦予休伊眼鏡蛇的官方名稱,成為美國陸軍第一種不採用印地安部落名的直昇機。
AH-1型號比對
AH-1G在1967年8月匆匆趕赴越南戰場後,隨即在隔年初北越發動的春節(Tet)攻勢中初浴戰火洗禮,並立下汗馬功勞。在往後越戰的歲月裡,AH-1G以強大而精準的火力、敏捷的機動性讓越共叫苦連天,美國陸軍也對其優異的設計深具信心,而對其倚重的程度也與日俱增 。此外,AH-1G的實戰存活率優於其他美國陸軍直昇機,甚至曾有每天出勤16小時的紀錄。到了1968年,AH-1G的累積訂單已經超過800架;而在1972至73年這段美軍在越戰的吃緊期,AH-1G的總數已經累積到1100架左右。由於AH-1G在裝備、零件上與UH-1高度共通,不僅在戰場上的故障相對於其他新武器而言少很多,後勤維修也方便不少。
眼鏡蛇的第一種量產型──AH-1G,注意機首下方的迷你槍塔、沒有旋轉瞄準具等特徵與今日一般人印象中的眼鏡蛇有頗多不同。
AH-1採用改良後的平衡式旋翼系統,而平衡旋翼系統是貝爾公司在1950年代推出的獨門產品。早期的平衡式旋翼系統首先用於Bell 204/205以及HU-1上,只有兩片旋翼葉片,連成一個整體,並共用一組中心水平的揮舞鉸;此外,旋翼軸心有一對向外伸出的穩定桿,與葉片方向垂直,變距拉桿便連接到這對穩定桿內的套環上,再帶動旋翼葉片進行變距。由於省略了傳統全鉸式旋翼(Fully Articulated Rotors,又稱全關節旋翼)的擺震鉸與減擺阻尼器,但仍保有軸向鉸來控制旋翼的變距,因此平衡式旋翼系統又被稱為「半全鉸式」旋翼;又由於兩片旋翼葉片連為一體並共用一組揮舞鉸,當一片葉片向上擺動時,另一片就會以相同幅度下擺,因此得到平衡式或翹蹺板式旋翼之名。 相較於全鉸接式旋翼,平衡式旋翼不僅構造較為簡單,而且水平揮舞鉸只需傳遞控制軸桿的拉力以及承受旋翼力矩,不需承受旋翼的向心力,因此軸承受力低於全鉸式旋翼。不過平衡式旋翼的操控遲滯現象十分明顯,操控性能低於全鉸式旋翼。而稍晚出現的Bell 206/214/222以及AH-1則使用改良後的平衡式旋翼系統,取消原本位於旋翼軸心的一對穩定桿,而變距拉桿則是直接連接旋翼葉片根部的變距操縱搖臂;不過,此種改良型平衡旋翼系統的操控遲滯現象僅略為改善,而無法徹底根除。
為了加強組員的生存性,AH-1G的前後駕駛艙均設有裝甲,座艙兩側的Ausform裝甲板能抵抗小口徑武器的射擊。固定武裝部分,AH-1G的機首下方裝有一座TAT-102A旋轉砲塔,內裝一門GAU-2B 7.62mm迷你機槍,備有8000發子彈。外掛武裝方面,AH-1G的機身兩側各有一個短翼,每個短翼有兩個掛載點,可以掛載2.75吋多管火箭發射器、7.62mm機槍莢艙等。AH-1G的前座為砲手,駕駛員位於後座,砲手席亦設有駕駛操縱介面,同樣地駕駛席也能控制發射機槍。雖然機首機槍精準度極佳,惟射程與威力皆有不足 ,但是通用電機為眼鏡蛇開發的M-197三管式20mm旋轉機砲趕不及AH-1G的服役(M-197衍生自M-61A1六管20mm機砲,從1967年開始發展,1969年10月才開始量產),於是美國陸軍在1969訂購了350套M-35六管式20mm旋轉機砲作為M-197機砲塔服役前的過渡方案 ;M-35機砲加掛於短翼內側掛架上,其容量950發之彈藥箱則安裝在機身側面位於著陸用橇架上方的外載整流罩內。不過雖然M-35威力強大,但後座力與震動同樣十分驚人,使得AH-1G的機身側面必須以板金強化,換裝進度因而延誤。發射M-35機砲時,劇烈的震動會讓AH-1G的儀表中斷數分鐘才能恢復正常。此外,AH-1G的機首並沒有後來眼鏡蛇具備的旋轉式光學偵蒐系統。
AH-1G的機身兩側各有一個短翼,每個短翼有兩個掛載點,可以掛載2.75吋多管火箭發射器
這架AH-1G機首槍塔安裝的是XM-129榴彈發射器,左側短翼上加掛的就是M-35 20mm機砲。注意起落架上方容納彈藥箱的整流罩以及駕駛艙左側用來補強的板金。
越戰不僅提供眼鏡蛇大顯身手的舞台,也指出其設計上值得改良之處,例如其需要大口徑機砲、更精良的偵蒐/瞄準儀器,以及增加在1970年代初期亮相的BGM-71拖式(Tow)線導反戰車飛彈等。就偵蒐/射控系統而言,美軍曾在越戰期間為AH-1G進行休伊、眼鏡蛇專用東南亞複感測器武裝次系統(SMASH)以及眼鏡蛇夜間火力管制系統(CONFICS)等實驗,已經為未來眼鏡蛇在偵蒐/射控系統方面的升級勾勒出可能的雛形,但是以1960年代的技術而言仍力有位逮。以上這些都是接下來的眼鏡蛇改良計畫要項。此外,早期型眼鏡蛇在越南濕熱環境中有時也產生適應不良、故障偏高的情形。在生產過程中,AH-1G不斷進行改良,包括座艙改為淡褐色以減低艙內過熱問題(日後進一步加裝空調系統徹底解決)、將尾旋翼從機尾左側改至右側以解決早期AH-1G左右搖轉穩定的問題等,此外換裝可選擇兩種武器系統的XM-82旋轉砲塔,能加裝兩挺GAU-2B/A機槍(每挺4000發彈藥)或兩具XM-129 40mm榴彈發射器(每具300發榴彈),或者兩者各安裝一具的混合配置。
1967年越南
飛越越南上空的AH-1G
除了美國本身外,也有數個國家採購AH-1G。1967年Model-209在歐洲巡迴展示,英國陸軍一度對其甚感興趣,但隨後便因歐洲戰場不同的環境以及操作成本等因素打消念頭。1972年西班牙海軍採購了8架AH-1G,負責支援海軍陸戰隊以及海軍巡邏艇,這就是眼鏡蛇系列的第一筆外銷訂單。澳洲也在1970年年底簽約採購11架AH-1G,但隨後澳洲政府猶豫不定,此項訂單在1971年終於遭到取消。此外,以色列也曾在1970年代接收12架AH-1G。
重降落軟腳圖
眼鏡蛇王
正當AH-1在越南大顯身手之際,AAFSS計畫仍然在緩慢地進行。競標該計畫的機種包括先進複雜的洛克希德AH-56夏安(Cheyenne,1957年首度試飛)複合式攻擊直昇機、賽考斯基的S-67,以及貝爾由AH-1G發展而來的眼鏡蛇王(King Cobra,貝爾編號Model-309)。為了滿足陸軍與海軍陸戰隊不同的需求,眼鏡蛇王有單發動機與雙發動機兩種不同的構型,分別由當時現役的AH-1G以及AH-1J海眼鏡蛇改良而來。
比起AH-1G/J,眼鏡蛇王擁有更強大的作戰能量、更精密的航電系統以及更佳的操空性能等,機首M-197三管式20mm機砲旋轉塔(見下文敘述)、四聯裝拖式反戰車飛彈發射器等皆是當時最新型的直昇機武器系統。第一代TOW反戰車飛彈編號為BGM-71A/B,爾後升級的TOW-1為BGM-71C,接著採用縱列彈頭的TOW-II則為BGM-71D/E。當TOW飛彈採用半自動指揮線導,飛彈尾部接有一條銅製導線用來接收射控系統傳來的控制訊號。TOW飛彈射出後,直昇機的砲手必須讓飛彈保持在瞄準儀的十字線中央,瞄準儀另有一具紅外線追蹤器負責追蹤飛彈的尾焰,進而計算出飛彈相對於瞄準線的夾角,射控系統接著便將修正航向的控制信號經由導線傳送到飛彈上,讓飛彈保持在瞄準線中央的方位,直到命中目標;整個航道計算修正都由射控計算機自動進行,機員唯一的工作就是讓瞄準線對準目標,此時瞄準儀的角度不能任意調整,直昇機也只能維持直線飛行,否則會失去目標。空射TOW飛彈的最大射程約3750m,如果直昇機在發射時加速到185km/hr,最大射程就會提高到4000m左右。
此外,眼鏡蛇王也是眼鏡蛇家族裡第一個具備夜戰能力的成員,其機首光電瞄準儀中整合有前視紅外線(FLIR)、低光度電視攝影機、雷射測距儀、拖式飛彈追蹤瞄準單元等,在當時可謂極端先進。此外,眼鏡蛇王擁有穩定式多重感測瞄準儀(Stabilised Multi-Sensor Sight),能在砲手的目標瞄準儀以及駕駛的抬頭顯示器(HUD)上顯示資料,兩名機員都配備頭盔瞄準儀操作感測器與機砲。採雙發動機的眼鏡蛇王陸戰隊型原型機在1971年9月1日進行首次試飛,而單發動機陸軍型原型機也在次年試飛成功。
但是AAFSS計畫過於好高騖遠,而且未能確定對此一計畫的真正需求,於是在歷經冗長且昂貴的研發過程後,在1973年遭到取消,眼鏡蛇王計畫也在1974年宣告終止。雙發動機型的眼鏡蛇王原型機於1974年墜毀,而單發動機型則在退役後被位於魯克爾保陸軍航空館接收並永久保存。雖然眼鏡蛇王並未進入服役,但是貝爾在其研發工作上花費的苦心並未白費,其研發成果深深地影響到爾後眼鏡蛇系列的各階段改良,以及貝爾競標AAH計畫的Model-409型攻擊直昇機設計(即YAH-63,但在競標中敗給YAH-64,詳見AH-64一文)。
AH-1Q
1972年3月,貝爾開始為美國陸軍的AH-1G進行改良,稱之為眼鏡蛇武裝改良計畫(Improved Cobra Armament Progremme,ICAP)。此計畫乃根據越戰提供的寶貴經驗以及眼鏡蛇王計畫所獲得的成果,其中的重點就是評估加裝拖式飛彈系統的可行性。此計畫的產物便是AH-1Q,新增項目包括裝有XM-26(量產時編號改為M-65)光學瞄準系統暨望遠瞄準單位(TSU)的機首光學系統旋轉塔、星光夜視系統、拖式反戰車飛彈的應用能力以及Sperry-Univac公司的頭盔瞄準系統(HSS)等。M-65瞄準器的水平轉動範圍為左右各110度,俯仰範圍-60~+30度。早期型的M-65僅具有日間光學瞄準功能(擁有二種放大倍率),不具備精密測距與全天候作業能力。機上的HSS利用機械連桿系統測量機員頭部的動作,然後連動機首的機槍旋轉塔與M65光學瞄準具使其與機員目光一致,大幅降低對威脅的反應時間與機員的工作負荷。貝爾改裝8架AH-1J為YAH-1Q,驗證工作於1974年完畢;而在拖式飛彈測試尚未完成時,貝爾便獲得一筆將陸軍101架AH-1G改良為AH-1Q之訂單,不過美國陸軍最後只接收了92架,其餘7架據信輸出至以色列。不過AH-1Q的問題是因為裝備增添導致重量增加,但是發動機並未更換,導致動力不足。為了減輕重量,AH-1Q捨棄了AH-1G的排氣口以及閘狀進氣口。
AH-1S系列(AH-1P/E/F)
AH-1E
AH-1F
AH-1S增加了M-65旋轉瞄準具、M-197 20mm機砲以及TOW反戰車飛彈。
發射反戰車飛彈
為了填補AAH達到實用階段前的空檔,美國陸軍參謀部在1975年12月公布一項改良眼鏡蛇直昇機的計畫,雖然無法滿足所有陸軍的新需求,但由於可沿用現役AH-1G之機身,因此成本效益極佳。此計畫的第一階段因為AH-1Q的服役而告達成,然而AH-1Q只能算是過渡性機種,因為其動力系統並未升級,但大量增添新裝備使重量增加,導致飛行性能降低。因此下一步自然就是提升眼鏡蛇的動力系統,計畫名稱為眼鏡蛇靈活性及操縱性改良計畫(ICAM),而產物即為AH-1S系列的第一代。AH-1S系列也就是70年代後期至80年代美國陸軍眼鏡蛇機隊的主要構型,分為三個階段,並在1988年依照先後順序為三個階段命名為AH-1P、AH-1E以及AH-1F。
第一階段AH-1S(日後改稱AH-1P)的改良重點就是ICAM,包括換裝一具萊康明(Lycoming)公司的T-53-L-703發動機(輸出功率為1800軸馬力)以及在眼鏡蛇王計畫時獲得驗證的新傳動系統,功率輸出較原先提昇,使得改良型眼鏡蛇原本因增加重量而失去的性能裕度獲得恢復。此計畫的最終結果是全部AH-1Q以及198架AH-1G被改良為AH-1S(共計290架),此階段被稱為「S改良型」。美國陸軍也訂購100架新造AH-1S第一階段,稱為「S生產型」,不僅擁有ICAP以及ICAM改良規格,還增加新的複合材料旋翼系統、10kVA變壓器、APR-39雷達警告器等,並換裝新設計的平板式玻璃座艙罩,避免早期型眼鏡蛇弧形玻璃的反光問題。
接下來的AH-1S第二階段(日後改稱AH-1E)則進一步經過眼鏡蛇武器系統加強(Enhanced Cobra Armament System,ECAS)計畫的改良,包括新增XM-138機翼掛載武裝管制系統(包括控制火箭莢艙的發射模式),並將機首旋轉砲塔內的7.62mm機槍換成 配備M-197三管式20mm旋轉機砲的A/A-49E旋轉塔。M-197機砲以電力擊發,在採用彈鏈供彈時射速675~750發/分,載彈量750發,砲塔水平旋轉範圍為左右各110度,俯仰範圍為-50~+18度 。M-197使用美軍標準的M-50電動擊發砲彈(尺寸20mmX102mm),包括M-56高爆彈(HE)、M-56A1高爆穿甲彈(HEI)、M-53A1穿甲燃燒彈(API)、PGU-28/B穿甲爆破彈、M-55A1訓練實心彈(Ball)等。為了應付追加裝備早成的耗電上揚,AH-1S第二階段加裝一具10KVA交流發電機,加裝於機身左側發動機進氣口前的整流罩內。由於機首的M1-97機砲,AH-1E遂獲得舉槍(upgun)眼鏡蛇的封號,此外也被稱為「AH-1S的生產決定型」,共獲得美國陸軍98架的新造機訂單 ,於1978至1979年交機。
M-197機砲
AH-1S最終的第三階段則是「S現代化型」(日後改稱為AH-1F),整合先前兩階段AH-1S曾進行的改良如ICAP、ICAM以及ECAS等,並增加許多新改良項目,包括加裝外型特別的超大型發動機廢氣紅外線訊號抑制系統、AN/ALQ-144主動紅外線反制系統、敵我識別系統、雷射測距儀、彈道電腦、Kaiser飛行員抬頭顯示器以及都卜勒導航雷達等等 ,此外還換裝Kamam製造的複合材料旋翼。AH-1S第三階段機身上部帆形整流罩前端突起位置本來預計加裝一具洛克威爾(Rockwell)的AN/AAS-32雷射警告系統,但後來始終未曾安裝 。在1990年,駐防在南韓的美國陸軍接收了52架裝有以色列Taman公司C-NITE夜間飛行瞄準系統(Night Targeting System,NTS,見下文AH-1W部分)的AH-1F。美國陸軍從1979年至1986年總共購買了149架新造AH-1F,此外大部分的各型AH-1(包括378架殘存的AH-1G)皆 在1979至1982年改良至此一標準。
陸軍型眼鏡蛇的終極改良型──AH-1F
AH-1F Cobra TOW Missile System (MSL)TOW反戰車飛彈
外銷方面,隨著AH-1G/J的停產,大部分眼鏡蛇的訂單都轉向AH-1S系列,其中多為AH-1S第三階段的規格。日本 在1977年決定採用AH-1S作為主力攻擊直昇機,在1979年與1980年各引進一架AH-1S第二階段改良(即AH-1E,但日本仍稱之為AH-1S)進行為期三年的測試評估;在1982年,日本決定正式引進AH-1S第三階段改良(即AH-1F,但日本還是稱之為AH-1S),並由貝爾授權日本川崎重工生產62架,隨後日本陸上自衛隊追加數量而 使川崎的生產總數達到89架(連同最早引進的兩架原裝貨,日本陸自的AH-1S總共有91架)。日本的AH-1S擁有造型特殊的向上排氣口 ,第一個中隊於1986年成軍,全部89架的生產作業於1998年完成,最後一架AH-1S於2000年交機。約旦與埃及在80年代各訂購了24架AH-1S,但後者訂購的卻始終未見運交。希臘在1985年通過採購20架AH-1S以及配套的1097枚拖式飛彈,然稍後由於財政困難而降至8架,1987年該案終告撤銷。以色列早在1970年代便自美國接收第一批12架AH-1G,隨後又購買了18架AH-1Q;稍後,以色列以一批該國自製的幼獅戰機作為交換,向美國租借24架AH-1S,該批戰機運交美國空軍後用以進行作戰模擬訓練。爾後,以色列擁有的早期型的眼鏡蛇均提升至最新的標準 ,包括換裝T-700-701C渦輪發動機。從1982年以敘貝卡山谷戰役到歷年來多次以巴衝突中,以軍AH-1均有多次實戰紀錄與表現。其他使用AH-1S系列的國家還有土耳其(1983年)、巴基斯坦(32架,分兩批於1984與1986年交機)、南韓(21架,1986年8月簽約,1988年開始交機)、泰國(AH-1F)等 。土耳其的AH-1P/S機隊曾委由以色列飛機公司(IAI)進行中期改良,包括加裝20mm機砲、戰術導航系統、AN/ALQ-144紅外線反制系統、AN/APR-39脈衝雷達警告器、AN/ARC-182自衛系統等裝備。 巴林經過多年評估後,基於成本考量,在1995年4月宣布採購14架AH-1E,而捨棄原本考量的AH-64。巴林這批AH-1E配備C-NITE夜間標定系統,而巴林稍後還考慮繼續增購16架AH-1E。
美國陸軍曾將一批除役的AH-1改裝為民用型加以出售,撤除所有作戰裝備,並加裝民用無線電。此種民用型AH-1可用於吊掛重物。
在越戰期間,美國海軍陸戰隊也和美國陸軍一樣利用經過武裝的UH-1充當砲艇機。1968年美國陸戰隊決定採用眼鏡蛇攻擊直昇機,並與貝爾簽約發展一種適合海軍陸戰隊使用的眼鏡蛇,這就是第一代海眼鏡蛇(Sea Cobra)──AH-1J的由來。在第一批49架AH-1J正在建造之際,美國陸戰隊向美國陸軍租借了38架AH-1G進行若干修改,包括海上作業裝備、航電系統、加強武裝以及增加機身防腐蝕處理,作為換裝訓練以及填補AH-1J服役前的空檔。1971年AH-1J正式進入美國陸戰隊服役,這便是美國海軍陸戰隊史上第一批專業攻擊直昇機,最初預計採購124架,不過在生產67架後便將剩餘數目轉為更新型的AH-1T。就美國陸戰隊而言,由於其獨立負責第一波的搶灘,不僅沒有別的單位可支援,危險性與戰場威脅也大得多;而臨海天然環境、氣候對直昇機機體的考驗也比在陸地上更加嚴苛。因此AH-1J的設計要點之一便是加強耐用程度、安全性以及對臨海氣候的適應性,所以其擁有全機防腐蝕設計(包含機體、發動機、航電)以抵抗濕氣、鹽分對機體造成的侵蝕,並由原先的單發動機構型改為雙發動機(兩具加拿大普懷的PT-6發動機),提升惡劣與高威脅環境下的存活率。此外,AH-1J也換裝M-197 20mm旋轉機砲。美國海軍陸戰隊對於AH-1J在越戰中的表現感到滿意,證實攻擊直昇機的確能在陸戰隊的陸空聯合作戰戰術中勝任愉快。雖然陸戰隊的眼鏡蛇在越戰中僅參與少數的陸基作戰,但已展現多樣化之功能,包括在艦基海軍陸戰隊獵殺(MARHUK)任務中的完美表現,更讓眼鏡蛇的聲名錦上添花。隨後,AH-1J開始進行性能提升,包括增加拖式反戰車飛彈的應用能力。
AH-1J海眼鏡蛇Sea Cobra
AH-1 Sea Cobra and CH-46 Sea Knight
AH-1 Sea Cobra, H-53 Sea Stallion and H-46 Sea Knight
停在船艦甲板上的AH-1J海眼鏡蛇,注意其雙發動機設計。
1972年伊朗向美國訂購AH-1J的改良型,擁有「J國際型」之稱。此種升級版AH-1J與眼鏡蛇王有相當高的關連性,其改良項目包括:換裝兩具T-400-CP-400發動機與新傳動系統、節點化砲手座椅(可降低震動)、改良之油壓冷卻系統與電子儀器等,並加裝配備M-197 20mm機砲之機首旋轉砲塔、M65光學瞄準系統以及拖式飛彈等,而且擁有新型羅盤,讓射手能在M-197機砲射程極限附近仍精準命中目標而且不會使砲手因震動而導致眼部瘀青。美國海軍陸戰隊決定以此種改良版AH-1J為基礎,並加入歷年來操作AH-1J所累積的各種經驗,發展新一代的海眼鏡蛇──AH-1T。
AH-1T
AH-1T採用兩具普懷(P&W)加拿大廠生產的T-400-WV-402發動機,並使用與伊朗訂購的Model 214大型通用直昇機上相同新型傳動系統。為了匹配推力大增的發動機,AH-1T換裝了一套較大型且較先進的主尾旋翼系統,具備後掠式翼稍,可略為降低噪音,不過仍為兩葉片平衡式。由於主旋翼翼展增長,AH-1T的尾椼、水平尾翼也配合增長,尾旋翼力量增加,並加裝腹部機艉以維持穩定性。由於AH-1T增長的尾椼無法設計成一體成型,於是便分為前後兩段,成為AH-1T乃至於AH-1W/Z外型上與其他眼鏡蛇的不同處。為因應尾椼加長以及發動機的換裝,座艙與傳動系統之間增加了一段30cm長的機身以維持全機重心位置,使得座艙段位置相對前移,增加的空間則用於新增182kg燃料以及新的航電艙。武裝方面,AH-1T與眼鏡蛇王以及AH-1S類似,擁有機首M-197機砲旋轉塔、M65光學瞄準具、頭盔瞄準系統以及拖式反戰車飛彈等。此外,伊朗訂購之改良型AH-1J所配備的新型羅盤同樣配備在AH-1T上。AH-1T在1976年通過嚴苛的美國海軍測試項目並投入生產,美國海軍陸戰隊在1978年接收第一批33架AH-1T,接著訂購第二批24架;而原先有一筆15架AH-1J的訂單也被更改為AH-1T。
AH-1T在1976年通過嚴苛的美國海軍測試項目並投入生產,美國海軍陸戰隊在1978年接收第一批33架AH-1T
外銷方面,伊朗在1972年與貝爾簽約,共採購202架前述之AH-1J改良型以及287架Model 214A通用直昇機(休伊系列的一種衍生型),這是AH-1系列有史以來最大的一筆外銷訂單。除了銷售直昇機以及售後服務外,這筆合約的第二階段更將為伊朗建立自主的國營直昇機工業,包含生產能量以及研發能力,而首項預計在伊朗生產的產品是Model 214ST──一種專為中東環境而設計的休伊系列機體加長版,並換裝T-700-GH-700型渦輪軸發動機。但在此合約第二階段進行到檢核試驗之際,伊朗巴勒維王朝遭回教激進組織推翻,導致美國當時對伊朗一系列的軍售案以及技術轉移等全部終止,包括貝爾此項計畫以及原訂售予伊朗之四艘防空版史普魯恩斯級驅逐艦(日後美海軍之紀德級)等都不能倖免於難;而原先貝爾為伊朗AH-1J以及Model 214提供的技術支援與後勤服務等亦告中斷。此外,1977年初貝爾提案將伊朗的AH-1J機隊升級為AH-1T Plus;其不僅擁有美國海軍陸戰隊AH-1T之一切規格,還進一步換裝新的複合材料旋翼以及與Model 214ST相同的發動機和傳動系統,而此計畫也因為伊朗親美王朝的敗亡而付諸流水。不過,此一為伊朗提出的眼鏡蛇改良計畫卻深深地影響到後來AH-1W超級眼鏡蛇直昇機的發展。由於缺乏零件與技術支援,大部分伊朗AH-1J在1980年代的兩伊戰爭中都已不堪使用,不過直到1986年仍有少量AH-1J出沒於戰場上空。此外,伊朗的AH-1J曾與伊拉克的Mi-24攻擊/運輸直昇機在兩伊邊境發生多次空中正面遭遇,這也是到目前為止史上唯一的直昇機空中遭遇/纏鬥記錄。或許由於速度性能遜於對手,使得AH-1J在纏鬥中經常略居下風;最常見的情況下,如果AH-1J沒有在遭遇的第一回合就將Mi-24擊落,以後就很難再掌握主動權,只能盡可能擺脫Mi-24的糾纏,或者召喚友軍固定翼噴射戰鬥機解圍。除了伊朗之外,南韓也是AH-1J國際型的客戶,其在1978年接收八架配備拖式飛彈的改良型AH-1J。
外銷中東
AH-1W超級眼鏡蛇
美國海軍陸戰隊AH-1W超級眼鏡蛇攻擊直昇機,其翼下掛載地獄火飛彈。
雖然貝爾公司與伊朗進行的廣泛交易由於巴勒維王朝的覆滅而告終止,但是貝爾對於其將伊朗AH-1J升級為AH-1T Plus的計畫深具信心,並且據此評估對美國海軍陸戰隊AH-1T進行類似改良的可能性,此計畫仍稱為AH-1T Plus。而美國海軍陸戰隊在1970年代末期則深感AH-1T的發動機推力不足,在中美洲或波斯灣等高溫地帶操作時有諸多限制;不過苦於預算沒著落,並無法資助貝爾公司進行改良。於是貝爾自費進行眼鏡蛇的進一步改良計畫,於1977年向美國陸戰隊租借一架AH-1T進行改裝,換裝兩具T-700-GE-401渦輪軸發動機、貝爾Model 214ST的變速箱並試飛成功,在爬升率、油耗、單發動機飛行等方面都有長足進步,並能在高溫、高空的情況下攜帶1ton重的武器盤旋在地面效應的高度上,這便是AH-1T Plus的原型機。
1980年AH-1T Plus成功地展示在性能與經濟性的提升之後,貝爾進一步開始為其進行武器投射測試。一開始 美國陸戰隊對此一計畫並未感到很大的興趣,只讓其以最低優先層次進行,因為當時陸戰隊對換裝AH-64表現了強烈的慾望。不過1981年國會否決陸戰隊購買AH-64的經費,加上AH-1T失事率逐漸攀升、當時雷根總統推動成立快速反應部隊(Rapid Deployment Force)以及海軍陸戰隊內部壓力等因素,貝爾便獲得AH-1T Plus的全面發展經費。消息一發佈,貝爾行銷部門立刻將前述那架由AH-1T改裝而來的AH-1T Plus原型機漆上亮眼的反光黑色加上一條貫穿全機身的金色眼鏡蛇圖案。1983年此合約正式簽署時,國會批准海軍陸戰隊採購44架全新生產的AH-1T Plus以減輕陸戰隊長期以來直昇機短缺的壓力。1986年3月27日當前述44架AH-1T Plus量產型的第一架出廠時,海軍陸戰隊承認AH-1T Plus所做的一切改良足以讓其賦予新的編號及命名──AH-1W超級眼鏡蛇(Super Cobra)。除了首批44架新機的訂單外,美國海軍陸戰隊後來陸續追加154架新造AH-1W的訂單;而陸戰隊也與貝爾簽約,將原有的43架AH-1T逐步提升至AH-1W之水準。至於AH-1J則無法改裝至此標準,便陸續退至備役狀態。當整個計畫完成時,美國海軍陸戰隊的眼鏡蛇機隊只剩下AH-1W這一種構型。
採用T-700-GE-401渦輪發動機使AH-1W性能大幅提昇,最大推力比AH-1T增加73%,最大起飛重量增加50%。由於換裝發動機,AH-1W的發動機艙外殼整個重新設計,全面模組化,並設有許多大型維修開口 。整個發動機拆裝已經最佳化,可在數小時內完成整機拆換。此外,許多發動機外殼開口的艙蓋可疊裝成維修平台,解決直昇機在狹小空間內如運輸機機艙中不易維修之問題。為了配合推力大增的T-700發動機,AH-1W也改用更大的進氣口,而發動機排氣口則設有紅外線訊號抑制裝置。早期眼鏡蛇系列將多種與拖式飛彈有關的電子儀器裝置於尾椼中以平衡機身重心,而AH-1W由於發動機的更換導致重心上移,因此這些電子儀器被移至前方機身,使得原先在此位置的20mm機砲彈藥箱必須向右挪移,因此造成機首右側多出一個突出於機身的結構物,容量750發的彈藥箱開口便設置於此。AH-1W仍然沿襲AH-1J/T以來的弧形座艙罩,雖然空氣阻力比AH-1S的平板座艙罩低,但較容易產生反光而讓敵方肉眼發現。在抵抗戰損方面,AH-1W的機體可承受23mm以下彈藥的射擊,此外配備自封油箱。
除了換裝T-700-GE-401發動機外,AH-1W還有不少重要的改良。改良重點之一便是加裝多種航電、電戰系統,因此機身多出不少突出的結構物。AH-1W的航電系統包括AN/ARN-118戰術空中導航儀、AN/APN-154(V)雷達信標器、AN/APN-194雷達高度計、AN/APR-39(V)2電子支援系統、AN/APR-44(V)連續波雷達警告器、AN/AVR-2雷達警告器、AN/ALQ-144紅外線反制系統、加掛在短翼上方的AN/ALE-39 30聯裝干擾絲投射系統、敵我識別系統等等。座艙裝備方面,AH-1W多採用傳統指針式儀表,前座砲手席裝有M-65瞄準儀的潛望式單元,其左則為一具5X5吋CRT顯示器,用於TOW與地獄火飛彈的瞄準;而後座駕駛席則有一具抬頭顯示器(HUD),可投射飛行資料並充當武器瞄準具,提供空對空飛彈偏離軸線的發射能力。此外,兩名機員都配備頭盔瞄準系統(HSS)以及架設於頭盔上的快拆式PNVS-5或AN/VIS-6夜視鏡 ,而這類快拆夜視鏡也是早期型AH-1W唯一的夜視裝備。
AH-1W另一重大改進便是增加AGM-114地獄火雷射導引反戰車飛彈以及AIM-9響尾蛇空對空飛彈的操作能力,爾後更增添AGM-122反輻射飛彈(衍生自AIM-9)的運用能力,能對付敵方短程防空飛彈或防空火砲的雷達系統。值得一提的是發射AIM-9的能力,此乃美國陸軍攻擊直昇機所不具備的:由於美國海軍陸戰隊往往是第一個投入作戰的單位,並且經常要在沒有友軍支援的情況下獨自奮鬥,所以美國陸戰隊要求其所擁有的任何航空器,就算是運輸機種還是旋翼機,都必須具備一定程度的空戰能力,因為他們不一定是在美軍擁有絕對空優的情況下才作業!但美國陸軍則由於與空軍的權責劃分默契等原因,一直未能將空對空飛彈空對空飛彈納入其直昇機掛載的制式武裝之一(詳見AH-64一文)。此外,AH-1W依舊保留拖式飛彈的操作能力,而美國海軍陸戰隊也曾經讓AH-1W掛載AGM-65小牛空對地飛彈進行試射 。為了配合地獄火反戰車飛彈,AH-1W的操縱席整合有拖式/地獄火控制顯示面板(TOW-Hellfire Control Display Panel),能將M-65瞄準具獲得的目標情資直接傳送到HUD抬頭顯示器上,使機員能在保持直視前方的情況下讀取數據並進行操控。AH-1W是武器使用彈性最大的美製攻擊直昇機,是全球第一種、至今美國唯一一種能同時使用TOW與地獄火飛彈的攻擊直昇機。不過一開始AH-1W並未配備雷射標定器,在使用地獄火飛彈時需仰賴地面單位或陸戰隊軍機如A-6、OV-10、F/A-18等以雷射照射目標。
AH-1W值得一提的是發射AIM-9的能力,此乃美國陸軍攻擊直昇機所不具備的
早在1989年,AH-1W就換裝了四葉片旋翼系統進行測試,不過直到後來的AH-1Z,眼鏡蛇才終於實現換裝四葉片旋翼的目標。
受限於經費,AH-1W不得不沿用AH-1T的旋翼系統,並搭配液壓制震系統(Vibration Suppression System,VSS),相較於以往的AH-1系列,震動率減少了50%。在AH-1系列上行之有年的平衡式兩葉片旋翼系統雖然較傳統全關節旋翼簡單、輕便且便宜,但有震動、噪音過大等問題,不僅對機身結構造成不良影響,對機上乘員的操作、舒適性等也不是件好事;此外,兩葉片旋翼系統能提供的操縱靈活度、載重能力與飛行能力也比不上四葉片旋翼系統。與第一流的AH-64攻擊直昇機相比,除了籌載量等攸關於機體設計的先天限制,早期 的AH-1W唯一的不足,大概就是觀測/射控系統較為簡陋,夜戰能力較AH-64A大為遜色。除此之外,AH-1W的各種作戰能量與飛行性能皆與AH-64相去不遠,在武器運用彈性上則有過之而無不及。
從1991年1月起出廠的新造AH-1W均經過改良,包括換裝由德利台(Teledyne)公司生產的AN/APN-217都卜勒戰術導航系統 、新增Collins公司的CDU-800控制/顯視系統以及ICU-800資料處理器。從1993年起新出廠的AH-1W整合了美國陸戰隊與以色列德曼(Taman)精密儀器公司合作發展的夜間標定系統(NTS,俗稱C-NITE),該系統在波灣戰爭期間便裝備於美國陸戰隊的AH-1W上進行實地測試。NTS是在M-65瞄準具的主體內整合入CCD電視攝影機、使用第二代熱影像技術的前視紅外線(FLIR)、洛克威爾公司的AN/AAS-32雷射標定器以及休斯公司為拖式反戰車飛彈設計的空用雷射增益穩定瞄準系統(Laser-Augemented Airborne Target System)等,而M-65經過此一改良後便改稱為NTSF-65。NTSF-65使得AH-1W首度擁有完整的日/夜間作戰能力與雷射導引武器射控能力,而其第二代FLIR的使用距離也勝過AH-64A的第一代FLIR。Taman公司在1993年1月交付首批25組NTS給美國陸戰隊,後續則轉移至美國Kollsman公司進行生產;美國海軍陸戰隊總共為其AH-1W機隊訂購250套NTS,而土耳其與台灣也分別購買了12與53組NTS。此外,此階段AH-1W亦追加了GPS/INS/RLG整合導航系統。
AH-1W在1991年的波斯灣戰爭中表現出色,痛宰了伊拉克的裝甲部隊,而且後勤維修負荷以及單位時間飛行成本等皆遠低於AH-64A。在作戰期間,49架美國陸戰隊AH-1W(其中28架部署於陸地上,21架由兩棲艦艇上起飛),在整個戰爭期間飛行總時數達8500小時,平均每月操作時間為30.5小時,派遣率高達92%,某些AH-1W還締造每日飛行超過13小時的紀錄,其優異的可靠度與持續戰力可見一斑。當時盟軍為了簡化空中管制作業,將旋翼機的飛行高度限制在244m以下,使得盟軍直昇機必須直接面臨中東沙漠強烈風沙的嚴苛考驗,但是設計之初便著重於惡劣環境操作的AH-1W卻無風沙侵入組件的情況發生,精密航電儀器的故障率極低。當1991年沙漠風暴行動正式展開時,AH-1W已經開始換裝前述的NTS以及APN-217導航系統,而前述之新型四葉旋翼系統亦在戰爭期間裝於AH-1W上進行驗證;此外,參與波灣戰爭的AH-1W還配發手持式GPS來增加導航精確度。AH-1W的戰果並未公開,不過據信表現出色,其中確定的是某架此型機締造發射八枚反戰車飛彈命中7枚的紀錄,並導致一整個伊拉克步兵營向美軍投降。1999年美國介入科索沃衝突時,美國海軍陸戰隊派出四架海軍陸戰隊AH-1W以及兩架UH-1N駐紮於此地,在作戰期間機隊妥善率高達90%,表現遠優於同時期派駐在阿爾巴尼亞的16架美國陸軍AH-64A。 在1994年,美國海軍陸戰隊發現飛行時數超過1000小時的AH-1W,普遍出現主旋翼軸承鏽蝕的情況,一度暫時停飛進行檢修。
在2003年3月爆發的第二次波灣戰爭中,AH-1W也參與了戰鬥,整體出勤、作戰表現依舊優於AH-64A/D,主因除了AH-1W比較耐用可靠之外,美國海軍陸戰隊AH-1W在發射武器接戰時仍保持約108km/hr的飛行時速,而陸軍AH-64在發射武器時則停滯於空中,因此AH-1W被敵方武器擊中的機率自然較低,不像AH-64屢屢被伊軍滿天亂射的小型步兵武器打得遍體鱗傷;另外,改良後的AH-1W的第二代FLIR的偵測距離比AH-64A/D的第一代FLIR長,使其能在較遠的距離發動攻擊,較不易受到伊軍砲火的反擊。此外,AH-1W抵抗戰損的能力再度獲得證明,表現甚至比AH-64更好,例如一架AH-1W曾被伊軍23mm機砲擊中主旋翼,但該機仍能撐回基地並迅速修復。在整場戰役中,美國海軍陸戰隊折損2架AH-1W,不過都不是被敵火擊墜。
至1997年,美國海軍陸戰隊的AH-1W總數約達到230架,其中44架乃由AH-1T升級而來的。AH-1W也外銷他國,土耳其率先採用,在1990及1993年各接收5架,日後總數增至14架,不過期中1架在1997年遭游擊隊以SA-7肩射防空飛彈擊落。 台灣則在1991年8月首次申購AH-1W,當時數量為18架,同時搭配採購12架OH-58D,代號為「陸鵬專案」;隔年採購數量增加,AH-1W增至42架而OH-58D增至26架,此外一併購入1000枚 單價5萬美元的AGM-114C地獄火反戰車飛彈。1992年美國批准此項採購案,1993年10月這批直昇機開始運交台灣,成為台灣陸軍史上第一支專業攻擊直昇機兵力。對台灣這種亞熱帶臨海小島國而言,捨美國陸軍使用的AH-1F而採購AH-1W乃是明智之舉,因為AH-1F不僅缺少AH-1W那種防止臨海氣候中鹽分、濕氣侵蝕的全機防腐蝕設計,其僅採用單發動機的設計也使其在水際環境作戰的存活率、安全性低於雙發動機的AH-1W。與美國海軍陸戰隊的AH-1W相比, 台灣陸軍的AH-1W少了發動機上方的兩片天線。台灣陸軍的攻擊直昇機大隊編制乃師法美國陸軍攻擊直昇機營,由兩個中隊21架AH-W以及一個中隊13架OH-58D組成;而這兩個大隊的直昇機在1997年全數運交完畢並編組成軍。 台灣在1997年又追加訂購21架AH-1W與13架OH-58D以組建第三個攻擊直昇機大隊,其中這批增購的21架AH-1W已於2001年運交完畢 ;配合台灣增購的直昇機,美國也在1999年3月宣布出售240枚AGM-114K3地獄火飛彈給台灣。AH-1W與OH-58D的獲得不僅讓台灣陸軍戰力大幅提昇,也使得 台灣陸軍的整體作戰觀念產生不小的變化。在2000年代初期,台灣陸軍打算開始進行AH-1W的升級作業,將由在2004年2月底建立合作關係的貝爾與台灣漢翔航空負責,此段將在AH-1Z一節中敘述。
AH-1Z腹蛇Viper
[img]http://cdn-
[/img]
進入1990年代後冷戰時期,美國海軍陸戰隊為了因應未來戰場上更嚴苛多變的環境,以在各種區域衝突中更快速、有效地完成使命,遂決定以AH-1W超級眼鏡蛇為基礎,進行全面性的提升 。從1990年代起,美國海軍陸戰隊的AH-1W總共有三個階段的改良在進行,第一階段是加裝前述NTFS-65整合光電瞄準儀以及整合導航系統,此階段已付諸實行;第二階段為整合式武器系統(Intergrated Weapon System,IWS),包括全新的整合式偵蒐與航電系統、數位資料傳輸系統、玻璃化/資訊化先進座艙、新型操縱介面以及整合式電戰/自衛裝備等等;第三階段則為換裝四葉片複合材料旋翼,事實上,貝爾早已發展出供超級眼鏡蛇換裝的680型新型複合材料製四葉片旋翼系統,並從1989年開始測試,測試結果顯示換裝新旋翼的AH-1W飛行性能與燃油效率大幅提昇,最大速度由352km/hr增至390km/hr,最大起飛重量增詞8391kg,垂直爬升率大增170%,武器籌載量增加40%,在短翼尖端增設第三對掛載點,燃油攜帶量增加379公升,使其在保留20分鐘備用燃油的情況下,擁有278km的作戰半徑,旋翼頂端的振動也減 少70%,並能輕易進行360度翻筋斗、匍匐地貌飛行等動作,而其抗戰損能力與壽命也較原來大為提升。上述改良只有第一階段在AH-1W上獲得實行,經過多年評估後,美國陸戰隊決定優先發展四葉片旋翼,遂在1995年7月暫時擱置前述的第二階段的IWS,全力發展四葉片旋翼系統,之後才回頭進行IWS。以前述各階段改良為基礎,此種「超級AH-1W」最後發展成了AH-1Z腹蛇(Viper),首架原型機於2000年10月試飛成功。雖然名義上這算是超級眼鏡蛇的性能提升,但由整個計畫看來已經不下於開發一種全新的攻擊直昇機了。
與AH-1W相較,AH-1Z的航電系統、旋翼、動力系統全面翻新,尤其是其航電系統的科技水平已經臻至世界最尖端之林,與AH-64D不相上下,部分方面甚至猶有過之,和AH-1W完全不可同日而語。AH-1Z與最新型的AH-64D以及RAH-66一樣,都是未來資訊化、數位化戰場的尖兵,具備優秀的偵蒐能力、大量混亂戰場資料的彙整能力以及大量數位化資訊的傳輸能力,並且具備高度整合的航電系統。AH-1Z擁有先進的座艙設計,除了前後駕駛台各裝置兩具大型多功能平面顯示器外,兩名乘員都擁有最先進的內嵌式數位頭盔顯示瞄準系統(IHDSS),相關飛航/射控資料在日/夜間皆可投射在乘員的CRT面罩上,乘員並能直接以雙目直視之,不影響座艙視覺。
由於IHDSS的配置,AH-1Z取消了AH-1W原有的HUD。此外,AH-1Z的座艙還裝有伸縮式任務握把,上面有與集體桿和操縱桿相同功能的選擇與武器發射鈕。由於AH-1Z的前、後座駕駛台配置完全相同 (AH-64D則否),因此必要時前後座可進行任務互換,此乃AH-1Z之一大特色。AH-1Z駕駛艙的整體設計優於AH-64D,上述的IHDSS、任務握把、前後座完全相同可互換任務都是AH-64D所不具備的。
觀測系統方面,AH-1Z以洛克西德.馬丁公司發展的新型AN/AAQ-39鷹眼光電目標瞄準系統(TSS)取代原有的M65光學瞄準系統;該系統位於AH-1Z機鼻的一具光電旋轉塔內,內含一具以中波段紅外線(MWIR)操作的第三代前視紅外線儀(FLIR)、一具高解析度電視攝影機、一具雷射目標指示/測距儀,以及一具雷射照明追蹤儀(LST)。鷹眼系統堪稱現今最先進的光電偵蒐系統之一,其第三代FLIR採用凝視陣列(FPA)技術,足以在32km偵測到目標、目標分類距離達18.7km、敵我識別距離為9.3km(TSS具有專利的影像處理運算技術,使用時目標分類距離可進一步延伸至26km,敵我識別距離則可延伸至14.5km),標定距離約10km,這些數據都遠遠超過AH-64D的TADS以及AN/APG-78長弓(Longbow)豪米波雷達系統。此外,TSS的第三代FLIR最大解析度高達640X480,超過AH-64的第一代FLIR(1X128)以及RAH-66的第二代FLIR(4X240~480)。除了性能優異的FLIR外,TSS的電視攝影機也是頗有功力,放大倍率最高為16倍,解析度高達769X494。此外,TSS的FLIR與電視攝影機都能無段變焦切換視野。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海軍陸戰隊並未在AH-1Z上裝置被美國陸軍AH-64D採用的長弓豪米波雷達,因為美國陸戰隊認為此裝備雖然能讓直昇機擁有絕佳的多目標同時搜索、接戰能力,但並不適用於陸戰隊攻擊直昇機的作戰環境,也不符合其需求。長弓雷達是一種主動式感測器,一旦發射電磁波便會被敵方偵知而暴露本身位置,這對於倚賴隱密性的攻擊直昇機而言十分不利。更重要的是,美國陸戰隊的攻擊直昇機的主要任務便是在灘頭提供地面友軍密接火力支援;而在狹窄而缺乏縱深的灘頭上,敵我交錯、戰況混亂、戰線不明確,而不具備敵我識別能力的長弓雷達在此根本無法確定目標是敵是友,根本不可能仰賴其進行多目標接戰,其優勢便消失殆盡。再者,長弓雷達發射的豪米波很容易受到空氣中介質狀況的影響,天候惡劣時有效使用距離便會大幅縮水,對於重視海上與近岸操作的美國陸戰隊攻擊直昇機而言十分不便;而精密的長弓雷達若長期在充斥鹽分、風沙的臨海環境中操作,恐怕也將故障、損耗連連。綜合以上因素,美國海軍陸戰隊就沒有一味地趕流行,捨棄了功能強大但不合其實際需要的長弓雷達。資訊傳輸能力方面,AH-1Z擁有與機內無線電整合的MD-1295/B數據機,使其能與友軍互相傳遞、收發資料、影像等各種數位化真時資訊,讓AH-1Z成為一個戰術網路的中繼點,大幅提昇整個美國陸軍對戰況的掌握以及作戰能力。
AH-1Z採用可折疊式旋翼系統。一旁就是與AH-1Z高度共通的UH-1Y。
AH-1Z換裝新型的四葉片複合材料主尾旋翼,而這便是AH-1Z與以往各型眼鏡蛇在外觀上最大的差別。此旋翼系統使用全新 的無鉸接/無軸承技術,取消傳統全關節旋翼的所有鉸鏈(包括揮舞鉸、擺震鉸、變距鉸)、吊環、軸承等機械結構,槳轂內的變距拉桿直接拉扯以兩片複合材料製造且直接連接旋翼根部的翼顎,便能遂行旋翼系統所需的揮舞、擺震與變距運動。無鉸接/無軸承旋翼系統堪稱旋翼技術的最高境界,將機械複雜度降至最低, 不僅能大幅減低複雜度與後勤維修負荷,由於其機械構造已經達到最簡約,旋翼扭轉元件直接帶動複合材料製且極富韌性的扭轉元件來控制旋翼葉片,因此能將操控遲滯現象降至最低,整體飛操品質接近定翼機,能迅速改變飛行姿態進行各種激烈的戰術運動,其性能絕非傳統旋翼系統所能想像。由於此類無鉸接/無軸承旋翼技術需要以具有高彎曲強度、剛度與低扭轉剛度的材料來製造槳轂與旋翼葉片之間的連接部位,技術要求極高,因此直到1990年代複合材料技術長足進步後才能進入實用化階段。AH-1Z每片複合材料旋翼葉片的寬度與AH-1W相同,能承受俄製23mm機砲砲彈的直接命中而不喪失功能,並能保證持續使用10000飛行小時而無須檢修。四葉片旋翼讓AH-1Z的籌載能力與飛行性能大幅增加,而且震動、噪音也減低了不少;此外,整組主旋翼葉片能進行半自動折疊以節省空間,無須人工拆裝便能裝入海空載具進行長程戰略運輸,大幅節省人力需求與整備時間。動力系統方面,AH-1Z換裝推力更大的T-700-GE-401C渦輪發動機,搭配新旋翼系統,動力輸出較AH-1W增加三成。換裝新型發動機與旋翼系統後,AH-1Z的飛行性能跟AH-1W簡直不可同日而語,在2001年一月的第一個1000飛行小時測試中創下最大空速407km/hr、巡航速度296km/hr的驚人記錄。此外, 量產型AH-1Z也換裝新的發動機噴嘴,可以大幅度降低紅外線訊號,2005年台北世貿航太展中展出的AH-1Z模型便具有這種噴嘴。此種新噴嘴為較扁平的橢圓形,長軸在水平方向,兩噴嘴開口分別斜向朝外;如果是原先直接朝後的噴嘴,則發動機廢氣將持續加熱尾衍,增加機身的紅外線訊號,此問題對於發動機功率提升的AH-1Z而言更為明顯。因此新的噴嘴改為朝外側傾斜,使廢氣避開尾衍並迅速被主旋翼的下洗留吹散,能有效改善此種問題。
AH-1Z在2004年6月啟用的新型發動機噴嘴。
動力系統方面,AH-1Z換裝推力更大的T-700-GE-401C渦輪發動機,搭配新旋翼系統,動力輸出較AH-1W增加三成。換裝新型發動機與旋翼系統後,AH-1Z的飛行性能跟AH-1W簡直不可同日而語,在2001年一月的第一個1000飛行小時測試中創下最大空速407km/hr、巡航速度296km/hr的驚人記錄。 在2004年6月,一套新的發動機排氣口開始在AH-1Z上進行測試,其外型為較扁平的橢圓形,長軸在水平方向,兩噴嘴開口分別斜向朝外;如果是原先直接朝後的噴嘴,則發動機廢氣將持續加熱尾衍,增加機身的紅外線訊號,此問題對於發動機功率提升的AH-1Z而言更為明顯。因此新的噴嘴改為朝外側傾斜,使廢氣避開尾衍並迅速被主旋翼的下洗留吹散,能有效改善此種問題;此外,降低熱廢氣對尾椼的烘烤後,也有助於提升該部位機體的壽命。
武器方面,AH-1Z換裝新的武器掛載短翼,不僅長度、厚度與強度增加,而且於翼尖增設了一個掛載點,可掛載AIM-9響尾蛇空對空飛彈;此外,原本AH-1W只能在短翼的兩個內側掛載點加掛四聯裝地獄火反戰車飛彈,而且不能加掛副油箱;至於AH-1Z則拜新發動機以及新旋翼提供的更大推力之賜,短翼下方的四個掛載點則都能加掛四聯裝地獄火飛彈,使其火力與AH-64不相上下,此外還能加掛副油箱以增加續航力。AH-1Z短翼厚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其內部設置了容量51加侖的油箱,使AH-1Z的續航力延長,作戰半徑勝過AH-1W以及AH-64,此外其結構亦經過加強,以掛載更多武器。比起AH-1W,AH-1Z的有效籌載量增加56%、機內燃油籌載量增加33%,任務籌載量是前者的2.17倍。此外,AH-1Z的水平尾翼較AH-1W向後挪移,並且在翼尖增加一片垂直安定面。
反制系統方面,美國海軍陸戰隊並未在AH-1Z上加裝美國陸軍新一代直昇機必備的AN/ALQ-211整合式射頻電子反制套件(Suit Integrated RF Countermeasure,SIRFC)(又稱飛機存活能力裝置,Aircraft Survivability Equipment,ASE),僅配備AN/AVR-2雷射偵測系統(LDS)、AN/AAR-47飛彈警告系統(MWS)、AN/APR-39雷達警告系統(RWR)與AN/ALE-47干擾彈投射系統等自衛性裝備,但缺乏對雷達、紅外線尋標器的主動干擾措施,完整度遠不如ASE。 對國外客戶而言,AH-1Z則將ASE列為選擇性配備。
接續AH-1J/T/W以來對近岸環境作業以及防護能力的重視,AH-1Z除了沿襲防鹽分侵蝕設計外,也格外注重對外物損傷(FOD)的容忍。此外,為了因應未來戰場上可能出現的電磁脈衝(EMP)武器攻擊以及電磁干擾(EMI),AH-1Z的飛控與航電系統都經過電磁防護遮蔽,並且增強系統、機身對損傷的容忍以及自動錯誤補償功能。當然,強化對戰鬥損害的抵抗也是AH-1Z的設計重點之一。除了主尾旋翼都能承受23mm砲彈射擊外,AH-1Z的主傳動軸、主旋翼軸都能承受12.7mm機槍子彈的直接命中;燃油系統能承受12.7mm機槍子彈乃至20mm機砲砲彈的命中,並具備自封油箱以及滅火系統;機上具有惰性氣體產生系統(OBIGGS),製造惰性氣體並灌入油箱,降低墜機或油箱被擊中時燃油爆炸的機率。傳動齒輪箱在外殼被擊破、潤滑油完全流失的情況下,仍能持續運轉30分鐘而不至於立刻咬死,讓飛行員友機會能脫離戰區或實施迫降。在乘員防護方面,機身座艙部位設有裝甲,在結構上也力求迫降時吸收對地面衝擊力以減輕對乘員的傷害,而著陸用橇架對衝擊力的吸收也經過強化,降低迫降時機體受到的損害。
後勤維修方面,AH-1Z不僅承襲眼鏡蛇家族易於維修、堅固耐用以及全機耐腐蝕設計,更進一步考量到戰場維修的簡易性與降低備份料件的需求,增加最新的互動式檢測科技與自我撿測系統,使得後勤維修的負荷大為簡低。和AH-1W相比,AH-1Z的單位飛行維修大幅降低53%,90天零件戰備儲存量從85立方公尺遽降至25.5立方公尺,持續操作能力、可靠度將更加優秀。AH-1Z每小時的飛行成本為1018美元,AH-64D則為3325美元,兩者差距近三倍 ;而根據美國華盛頓某智庫的計算,若以每年飛行300小時的方式操作30年,每架AH-1Z所需的維修成本比AH-64D低了3700萬美元。
加掛於AH-1Z短翼尖端的CRS眼鏡蛇豪米波雷達系統。
與AH-64D相較,AH-1Z最大的劣勢在於缺乏AN/AP-78長弓豪米波雷達,使其戰場監視能力與多目標接戰能力根本無法與AH-64D匹敵。為了讓AH-1Z能在國際間的攻擊直昇機市場上與波音AH-64D一爭長短,貝爾在2001年6月與長弓國際公司簽約,開發一種長弓豪米波雷達的 衍生型──眼鏡蛇雷達系統(Cobra Radar System,CRS),作為AH-1Z的客戶選配裝備。CRS以莢艙的形式出現,掛載於AH-1Z短翼尖端的武器掛架上 (兩側均可),每套CRS重量僅90.8kg。CRS的功能與原版長弓相同,包括目標搜索、追蹤、標定、導航、地貌飛行、導引AGM-114L豪米波版地獄火反戰車飛彈等 ;由於加掛於機身側面,雷達視界受到機體限制,CRS先天就不需要如同原版長弓雷達的360度全方位搜索範圍,因此設計得比原版長弓雷達體積更小,重量更低。CRS的垂直搜索範圍為-20~+30度,水平搜索範圍 則為113度(以加掛於左側短翼為例,水平範圍從正左側一直延伸到機身縱軸右側23度)。與AH-64D的原版長弓雷達相同,CRS同樣具有多種搜索模式,水平掃瞄範圍總共有15、30、45、90、113度,詳見AH-64一文。CRS對移動目標的最大偵測距離約8km,對固定目標偵測距離4km(因為缺少都卜勒效應的輔助),能同時追蹤至少100個目標並對其完成定位、分類以及設定接戰順序。CRS的配置 方式雖然相當便利,完全不會牽涉到機身結構的修改,不過裝置於機側其水平搜索範圍大受限制 ,被認為是CRS的最大缺憾;此外,CRS必須佔用一個武器掛載點,意味著機上攜行火力的降低。不過貝爾公司認為CRS的配置方式也不盡然是缺點,因為AH-64D將長弓雷達置於旋翼頂端雖可獲得360度的全方位水平搜索能力,但俯視則受限於主旋翼的阻擋干擾,使其搜索角度受限; 而加掛於側面的CRS就沒有這種問題,俯視角度遠大於AH-64D,如此對於近距離地面目標搜索的效能。此外,有人認為配備CRS的AH-1Z在利用雷達進行地物掩蔽觀測時,勢必得露出整個機身正面,不像AH-64D只需讓主旋翼頂端的長弓雷達露出即可;不過貝爾也認為此一差異其實影響不大,因為CRS的偵測距離遠達8km,已經超出人類肉眼對直昇機的目光辨識距離,而敵方雷達也很難在AH-1Z躍出掩蔽物的極短時間內將其從掩蔽物的雷達訊號中辨別出來。此外,貝爾公司認為CRS的水平搜索限制能以戰術方式加以彌補:對單機而言,只要偏轉一下機體,還是能加大掃瞄範圍,雖然會從先前的掃瞄範圍移開,但之前獲得的掃瞄辨識資訊已經儲存在機上電腦中並顯示於電子地圖上,而不會消失;在多機運用時,AH-1Z可採用一種四機編隊戰術,中間兩架AH-1Z不加掛CRS,將所有籌載量用於武器上,而左右兩側的AH-1Z則分別在左翼與右翼加裝CRS,分別負責左方與右方的偵測 ,如此整個機隊即能以CRS涵蓋前方180度的水平半球(但仍只相當於一架AH-64D的長弓雷達視界的一半),並以數位資訊傳輸系統將左右兩機CRS合力獲得的完整雷達圖像分享給編隊中每一架AH-1Z。
由於AH-1Z沿用AH-1W的機體基本設計,因此可將AH-1W回廠改裝為AH-1Z。對於原先使用AH-1W的國家而言,換用系出同門的AH-1Z理論上可大幅降低換裝、訓練成本以及時程;不過在實際上,AH-1Z許多細部裝備和AH-1W截然不同 ,改造幅度極大,需要更換的盡是機上最昂貴的部分(旋翼、發動機、航電、感測、尾衍等),所以成本上的優勢並不如預期明顯。
美國陸戰隊計畫將180架AH-1W升級為AH-1Z,成為未來兩棲作戰密接支援的新主力。除了AH-1Z外,海軍陸戰隊也會以大幅改良的UH-1Y通用直昇機取代既有的UH-1N,其動力系統、旋翼、航電、偵蒐系統、尾椼與AH-1Z完全相同,不僅在後勤維修上十分便利,作戰時分遣隊中UH-1Y的零件也能優先拆給AH-1Z使用。 最初美國海軍陸戰隊只打算以舊機翻新的方式將180架現役AH-1W升級為AH-1Z,並將100架既有UH-1N提升為UH-1Y;不過由於近年來美國陸戰隊任務頻繁,導致兩型機隊的機體疲勞問題日趨明顯,故陸戰隊已經更改了原訂計畫,100架UH-1Y全數改為新造機,而180架AH-1Z中的新造機比例也大幅增加。貝爾公司於2003年下半以及2004年中各完成6架先導生產型的AH-1W,AH-1Z與姊妹機UH-1Y也在2005年10月 展開最終的作戰測試評估 (原本預定於2006年春季完成,不過由於伊拉克戰事的影響,相關測試經費與人力均被挪用,導致作戰測評必須等到2007年底至2008年初才能完成),而初始作戰能力(IOC)則在2006年年底形成(此時AH-1Z數量達到58架),整個換裝計畫預計在2013年完成。
UH-1Y通用直昇機的旋翼、尾椼、航電等都與AH-1Z共通。
外銷方面,AH-1Z的衍生型參加了1995年展開的土耳其攻擊直昇機計畫, 在當時擊敗包括俄羅斯卡莫設計局/以色列合作開發的Ka-50-2(後改稱Ka-54)攻擊直昇機等其他競爭者,獲得土耳其陸軍考量的優先順位(不過這恐怕要歸功於美國政治力量的護航)。由於土耳其版的AH-1Z採用了多種土國自製的裝備,因此性能較原版AH-1Z略為降低;此外,土耳其版的AH-1Z捨棄原本的著陸用橇架,改採新研發的三點式輪式起落架,使得其熄火後在地面上的移動更加方便。按照預定計畫,土耳其將獲得技術轉移,並在貝爾的協助下於土國生產132架此種AH-1Z,並將原有13架AH-1W升級為此種AH-1Z。土耳其與貝爾公司的協商於2000年展開,不過進展一直不順遂,首先是數量的刪減(降至50架),而且在報價與技術轉移程度上一直談不攏,而土耳其對貝爾方面的高姿態甚感不滿,故一度將此案擱置。在2002年中期,土耳其恢復了與俄羅斯卡莫公司的接觸,雙方的洽商十分順利。此舉迫使貝爾在2003年8月中旬與土耳其重新談判。在2004年5月,財政困窘的土耳其宣布終止AH-1Z一案,一同撤銷的還包括無人遙控飛行載具(UAV)以及擱置已久的1500輛新一代主力戰車等採購案。不過土耳其攻擊直昇機計畫並非被徹底封殺,而是重新開放各國廠商投標。這次土耳其一開始最心儀的據說是火力強大的波音AH-64D,但同樣由於報價高昂以及波音姿態過高而提前 排除;至於歐洲直昇機集團(Eurocopter)的虎式攻擊直昇機憑藉低廉的成本、不錯的效益以及土耳其亟欲拓展與歐盟的關係等優勢,一度擁有頗高的呼聲;不過在2005年3月,卻傳出貝爾與土耳其因價碼談不攏,導致AH-1Z再度退出土耳其戰鬥直昇機案 (最後土耳其在2007年3月底選擇了義大利的A-129攻擊直昇機)。除了一波三折的土耳其案外,貝爾還將AH-1Z的外銷目標放在南韓、台灣、約旦等現階段使用AH-1系列的國家(包括新機銷售或舊機改良),但由於飽受AH-64D的強勢排擠(南韓、台灣採購AH-64D幾成定局),外銷前景頗為悲觀。不過令人訝異的是近年來在國際市場上即為搶手的AH-64D竟然在南韓攻擊直昇機採購案第一階段宣告出局,屢屢不得志的AH-1Z反而闖進「複賽」,堪稱大爆冷門;據說是因為南韓希望新攻擊直昇機重量在6800kg左右,而AH-64D則明顯超出。
2001年我國陸軍航空隊剛剛接收最後幾架運交的AH-1W,整個攻擊直昇機部隊各方面運作也剛上軌道不久,但我國陸軍仍迫不及待地向美國提出採購全新直昇機的需求,並且意屬AH-64D;但貝爾仍然積極地向我國推銷AH-1Z,不到最後絕不放棄。AH-64D優於AH-1Z之處在於籌載量較,以及長弓豪米波雷達搭配新一代主動豪米波雷達導引地獄火反戰車飛彈帶來的強大全方位戰場監控能力與同步接戰能力。此外,AH-64D已經獲得許多國家的青睞,訂單源源不絕,所以在壽命週期內的零件來源、升級資源以及造價上會有明顯優勢,而若購買目前僅美國海軍陸戰隊確定使用的AH-1Z,就必須面臨可能成為「白老鼠」甚至「孤兒」的巨大風險。相較於AH-64D,AH-1Z最大的優勢是在於較高的耐用程度與較低的後勤需求:考量到我國的海洋地理環境、氣候以及陸軍的後勤維修能量,結構簡單、堅固耐用且具全機耐腐蝕設計的AH-1Z將擁有遠高於AH-64D的持續操作能力與可靠度 (不過雖然AH-64D的原始設計雖沒有如同AH-1W/Z般的防潮、防鹽分腐蝕設計,但波音能依照客戶需求進行追加)。另外,AH-1Z在武器使用彈性上也有優勢,選擇包括火箭莢艙、地獄火飛彈、與拖式反戰車(對付低價值目標時較為經濟)飛彈等,甚至曾經試射過小牛飛彈;而AH-64D則只有火箭與地獄火飛彈。如果以AH-1Z有效使用距離長的TSS感測系統,搭配新一代具有資料鏈的小牛飛彈,就能充分發揮射程上的優勢,在敵方陸基、艦載短程防空系統的射程以外便能發動攻擊,降低遭到反擊的機率。此外,我國現在已經操作AH-1W,若換裝同一血緣的AH-1Z,雖然兩者細部差異頗大,但多少還是能在訓練以及後勤體系的建立上節省一些功夫,甚至還可考慮將現有AH-1W也提升為AH-1Z。至於AH-64D的最大優勢──長弓雷達帶來的超強多目標接戰能力以及完整的環境意識,不僅能在敵眾我寡的台海灘頭登陸戰中以少打多,而且本身就相當於一座會飛的機動雷達站,如果我國陸軍的基礎資料鏈建設能與之搭配,便能提前通知其他友軍目標位置(如砲兵單位等),增加作戰效率,這些對於數量居於劣勢、空權已經喪失(進入登陸作戰階段時)的台灣灘岸守軍而言均頗有價值。不過,由於灘頭反登陸作戰時敵我情況混亂、長弓雷達將面臨敵我識別的隱憂。而AH-1Z加掛CRS也能部分滿足類似的能力,但是受到的限制比AH-64D多。在2004年中六千億國防特別預算吵得沸沸揚揚之際,陸軍不動聲色地將購買30架AH-64D的經費列入一般預算中,顯示如非其他攔阻,台灣購買AH-64D幾乎已成定局 ,剩下的只等美方正式答應。不過已經有63架AH-1W(而且隨時可以升級為AH-1Z)的我國陸軍目前 似乎不存在對新攻擊直昇機的「迫切」需求,而應該把有限的資源用在其他真正優先的必須項目上(例如老舊不堪的各人基本裝備、構建C4ISR、汰換老舊砲兵武器等等)。
AH-1Z腹蛇,貝爾眼鏡蛇家族終級改良版,擁有雙渦輪發動機,四片旋翼,全新射控系統,掛架加粗可攜帶16枚地獄火反坦克飛彈或76枚2.75英吋火箭彈,翼端可掛載AIM-9L響尾蛇空對空飛彈,火力比AH-1W增強一倍以上,但售價只有AH-64D的一半!
為了爭取亞太市場的商機 (包括台灣現有AH-1W/UH-1H升級汰換的需求),在2004年2月27日,貝爾公司與台灣漢翔航空以及專門生產複合材料的拓凱實業股份有限公司(Topkey Corp.)簽署合作協定,將AH-1Z、UH-1Y的尾椼組件與發動機艙蓋罩交由漢翔與拓凱生產,此案的潛在商機預估能擴充至6000萬美元的規模。此外,同一天貝爾也與漢翔簽署建立認證維修中心(Certified Maintenance Center,CMC)、我國陸軍AH-1W性能提升(Engineering Change Proposal)與貝爾系列直昇機升級改裝等合約,近期內將展開替我國陸軍AH-1W的性能升級以及UH-1H的延壽改良。成立CMC後,漢翔公司將能承接亞太地區各國貝爾系列軍用直昇機的檢測、翻修、改裝、性能提升等相關業務。
UID
74184
帖子
23
精華
0
積分
0
閱讀權限
10
在線時間
0 小時
註冊時間
2010-4-26
最後登錄
2010-4-26
查看詳細資料
TOP
‹‹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
生活研究院
生活智慧王
癌症資訊
門診時刻表
健康兩點靈
笑話大全
勵志文學
小說頻道
我的妹妹不可能那麼可愛
汽機車討論
美容美髮
香水資訊
臉部保養
彩妝資訊
新聞挖挖哇
減肥塑身
時尚玩家
歌詞收集站
動漫圖片
好笑圖片
漫畫連載
攝影貼圖
攝影器材
NIKON鏡頭
短片放映室
鬼故事
世界歷史
育兒新知
媽媽教室
孕婦飲食
寶寶副食品
世界搜奇
寵物討論版
舞蹈教學
國家考試及升學資訊
國家考試筆記重點整理
各類題庫考古題
招考資訊
升學考試
考試王
就業e網
研究所考古題
上班這黨事
資訊世界
Android 遊戲下載
Apple 系統討論區
免費下載資源
表情符號
Windows平台相關
Linux作業系統
PHP筆記本
eGroupware 專區
硬體類相關資訊
ADSL及寬頻服務相關資訊
驅動程式
桌布下載
手機
iPhone 5
手機鈴聲
網頁設計語法集中站
電子電機暨資訊工程館
興趣研究院
IQ大挑戰
心理測驗
命理占卜研究
12星座
釣友資訊交流
園藝花卉區
軍事武器介紹
自行車綜合區
風水有關係
吃喝玩樂指南
美食達人
食尚玩家就要醬玩
逢甲夜市
台灣旅遊景點
國外旅遊景點
日本關西旅遊
日本北海道旅遊
日本沖繩旅遊
日本關東地區
日本其它地區
生活優惠訊息
食譜集中營
海鮮食譜
中國料理
國外烹調
家常菜餚
素食料理
台灣小吃
點心食譜
飲品調酒
電信公司
台灣大哥大
遠傳電信
中華電信
信用卡比較
小公主異享食界
追星娛樂圈
明星照片區
林志玲性感寫真
蔡依林寫真集
白歆惠寫真照片
隋棠性感寫真
林嘉綺性感寫真
陳思璇寫真集
天心美女寫真集
香月明美
蔡淑臻寫真集
莉亞迪桑寫真集
美女寫真
日本美女寫真集
音樂資訊
影劇情報
部落格及官方網站(娛樂類)
運動資訊
日劇劇情
韓國劇情
遊戲天堂
寶可夢專區
PC、線上遊戲
NDS
Wii
PS2 / PS3
PSP
XBOX 360
私服列表
好玩遊戲區
財經地產研究院
不動產資訊
財經研究室
網路ATM
大樂透
統一發票
油價查詢
綜合討論區
新手報到區
黃頁資訊中心
Wood Products
站務及資訊新聞
活動相關資訊
優質網站推薦
佛教討論區
資料暫存區
行銷企劃室
徵信社推薦
控制面板首頁
編輯個人資料
積分交易
積分記錄
公眾用戶組
個人空間管理
升級個人空間
基本概況
版塊排行
主題排行
發帖排行
積分排行
交易排行
在線時間
管理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