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傳統陣頭<八>--傳統樂曲類

傳統陣頭<八>--傳統樂曲類

北  管:

台灣的北管戲曲音樂,指的是大陸北方語系戲曲保存於台灣的部份;台灣的北管音樂,可分為『普通北管』及『後場樂』兩種;普通北管又有『亂彈 』和『正音』之分。 所演奏之曲牌樂譜都是老祖先遺留下來,以方言演唱的亂談,因唱詞清晰易懂,又能揉和北管音樂精神,所以甚受民間喜愛;因使用大鑼大鼓等剛烈性的打擊樂器,頗感熱鬧喧赫。


南  管:

南管又稱為南音、五音、弦管、郎君樂、太平清歌...等;台灣的南管,主要是承襲自福建泉州一帶的音樂 ,據傳此樂創於唐朝孟昴郎,故南管團均祀孟府郎君。演奏時所用樂器分別為洞簫、琵琶、二弦、響盞、叫鑼、四塊、扁殼等等,有時另加拍板、小鎖吶合稱為『十音 』,若逢地方節令慶典,團員們都會身著正式長袍馬褂演出。南管音樂曲調悠揚柔暢,清雅高尚,其清奏曲意境深遠,演唱曲委婉纏綿;在清康熙時,泉州樂人曾在御前演奏,因樂調動人,深得皇帝與國母的喜愛,所以得康熙特賜『御前清客』之美稱及黃色涼傘,自此每奏此樂,必立涼傘於旁,以示權威。


八  音:

八音曾經是古代樂器分類法的一個名稱,這個名稱遠在西周就已出現。在《國語Ÿ周語》伶州鳩論樂中記載,八音為:金(如鐘、鏄)、石(如磐、編磐)、絲(如琴、瑟)、竹(如簫、篪)、匏(如笙、竽)、土(如塤、缶)、革(如 、雷鼓)、木(如 、敔)等八類。同時它也是民間器樂樂種,或是演奏形式的名稱。如山西五台山一帶的「八音會」,所用的樂器有管子、嗩吶、海笛、笙、梅笛、簫、堂鼓、小鼓、大釵、小釵、大鑼、雲鑼等。這種樂隊,取樂器齊全之意,稱之為「八音會」。


轎前吹:

成員數不定,以鑼、鼓、嗩吶、鈸,搭配合奏。出陣時跟隨在神轎前方,作為引導以及開路之用。也隨著神像金身的上轎、下馬、安座...等,在神像的前方做前導。


文武郎君:

文武郎君跟文子門生一樣同是乞丐陣頭,其 起源有說是與鄭元和有關,也有人指它與南 管祖師爺孟府郎君有關,它是一種很簡化的 南管陣頭,其表演主要以演奏及演唱為主。


天子門生:

天子門生起源於明朝落第秀才鄭元和,流落街頭為丐幫所救,後來考中狀元位居三公, 死後被天子追封為天子門生,於是丐幫弟兄便以天子門生自居,天子門生陣頭流行於台 南縣市一帶,多以為了參加刈香而組成的陣 頭,陣頭中以南管樂器演奏及演唱為主。


正  音:

正音是北京語歌唱唱,其曲調高昴之處有如北方民族騎著駿馬奔騰於遼闊大地的豪邁氣勢,低抑之時則略帶幾分嗟歎感傷。


歌仔戲調:

歌仔戲相傳發源於宜蘭屬於台灣本土的劇種之一,因為傳統信仰的緣故,誕生了許許多多的廟口文化,而歌仔戲就是其中最為顯著的一種。早年的歌仔戲是以簡單的裝扮,搭配簡單的鑼鼓,每逢神明聖誕或農暇之時,在廟口以「落地掃」的方式做即興式的演出。而圖片當中的歌仔戲調,若單從圖片實無法體會,筆者僅能將所觀察到的藝陣現況做較為攏統的簡介。圖片當中的歌仔戲「曲陣」屬於台北的民俗陣頭,但其中吟唱的男、女主角早年生於台南府城「南廠」一帶,以歌仔戲維生,為府城當地出名的子弟戲,後因故搬遷至台北,後隨著歌仔戲的沒落,遂將歌仔戲融合了一般常見的南管陣容,做另一種融合式的演出。


國樂團:

國樂在中國是一種最普遍也最符合雅俗共賞的演奏方式,不論是婚喪喜慶宴會處處可見,所被接受的年齡層也可以說是非常的廣泛,尤其是台灣目前的大專院校,甚至是國中小,都不斷的成立相關科系、社團來培養新一代的演出家,所被推廣的和接受的曾度,可以說是眾多傳統曲類別當中較為順利的一種。


車隊吹:

車隊吹顧名思義就是樂曲演奏者,配合香陣車隊遊行的方式,乘坐於車上跟隨香陣參加遊行,而車隊吹的陣容少至一輛多至十多輛,且配合著大型喇叭的廣播效應,所演奏出來的樂曲能傳播至數里,不但現場的觀眾可以感受到車隊吹所帶來的震撼,遠方的信徒更可以間接的感受到車隊吹所散發出來喧鬧的氣息。


落地吹:

落地吹的名詞其實就顯得較為的攏統,在形式上剛好與車隊相反,主要是形容樂曲演奏者以徒步的方式參與廟會的繞境活動,而在表現的形式上也較車隊吹來的豐富,尤其是在燈光與裝飾上顯得更為的閃耀奪目。


馬隊吹:

馬隊吹其實也是樂曲外在表現的方式之一,算是眾多表現方式當中較為特殊的,而活潑多樣的比現方式,不但為傳統的香陣文化帶來更多的趣味性,更為樂曲本身帶來加分的作用。


北港開路鼓金聲順:




傳統的東西,需要有人去傳承鼓勵下去,這樣的傳統之美才會永遠的存在下去。
若是你也是關心傳統的民俗技藝,也請您能高抬貴手,敲敲鍵盤,打打字,給我們發帖的加油打氣。

TOP

發新話題